历史文化名村西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38
颗粒名称: 历史文化名村西洋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41-45
摘要: 西洋村是古田县鹤塘镇第一大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共2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6.79平方公里,总人口5209人。西洋海拔470米,位于宁德、古田之间,距古田城关四五十公里。西洋溪经连江汇合入海,宁德、罗源、连江一带的海产品从陆路可一日运抵西洋,故西洋被人称作“鱼米之乡”。西洋村经济较发达,除了农业,还有食用菌、石材、水果三大支柱产业。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西洋村

内容

西洋村是古田县鹤塘镇第一大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共2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6.79平方公里,总人口5209人。西洋海拔470米,位于宁德、古田之间,距古田城关四五十公里。西洋溪经连江汇合入海,宁德、罗源、连江一带的海产品从陆路可一日运抵西洋,故西洋被人称作“鱼米之乡”。
  西洋村经济较发达,除了农业,还有食用菌、石材、水果三大支柱产业。其中,食用菌业以生产香菇为主,为古田大东地区香菇集散地,拥有一个全省最大的新鲜香菇交易市场(面积4800平方米)。石材业以加工石板材为主,全村有17个花岗岩矿山、37个石板材加工厂,年产石板材30万立方米(经地质勘测,西洋境内花岗岩蕴藏量约为100万立方米)。水果方面以种植油柰为主,全村油柰种植面积几千亩,年产油柰上万吨。值得一提的是,西洋是古田油柰发源地,油柰栽培的历史已有120多年。油柰是八闽珍果之一,畅销祖国内地和东南亚。
  — 据考证,西洋村的历史有近900年(另有资料表明,西洋在五代中叶已有人烟),开基始祖是余孔澄。族谱记载,唐末,有平阳县令余宥致仕于杉洋。余与幽岩寺长老超法禅师关系甚密,一次二人结伴出游,过金钟湖,转寨下墘,来到西洋。超法禅师环顾四周后,对余宥说,这个地方溪山缠绕、山林茂盛,很适合居住,将来一定会大发。余对禅师所言深信不疑,遂在此地结茅为舍(当年余宥住的地方就在今天的后岗镇么堂隔壁,旧号“大楼顶”)。至余宥九世孙余鹏开始率家定居,目前西洋村的余姓人皆为其后裔。另外,西洋村还有唐、高、王、姚、蔡、刘、张、郑诸姓。所以,以往人们都说:“兴了西洋村,而废了三十六庄。” 历史上,古田曾属福州管辖,西洋旧称福州府古田县元和乡安民里四十一都四保。民国十八年(1929年),实行保甲制,西洋为联保处,附双洋、松洋、苏洋、前洋等地为西洋联保。
  民国二十七年,在西洋设立鹤塘乡公所,辖鹤塘、田地、卓洋、前洋、七茶洋等。是年,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三十三旅指挥部驻扎在杉洋。后来,旅长曾某见西洋风景优美、地展人稠,便将其指挥部搬到西洋的精一堂,并在此召开罗(源)、宁(德)、屏(南)、连(江)、闽(侯)五县县长会议,统一部署抗日行动。
  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的鹤塘乡公所解散,设临时乡公所。
  1950年,成立区公所,鹤塘属第七区,鹤塘乡公所由西洋移至鹤塘。1958年,成立西洋大队,属鹤塘公社。1984年,西洋大队改为西洋村,属鹤塘乡(后改为镇),至今不变。
  西洋村于1958年荣获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于1989年被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和《农民日报》、《建设报》等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于1992年被省里评为“明星村”,于2008年被评为宁德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二
  西洋村遗有大量古建筑,种类很多,从现存的遗物、遗址来看,有唐代的古寺、古墓,宋代的古廊桥、古堡、古烟台,明、清时期的古石碑、养育堂、排堂店、古民居等。村中老街古巷纵横交错,尽显古韵。
  古民居西洋村有100多座古民居,其中明代的20多座、清代的90多座,古民居的“三雕”景观随处可见。
  余宥墓座落于距西洋村半华里地的西洋寨下。余宥生于五代时期,卒于宋咸平年间。曾任左儒林郎、浙江平阳知县。该墓占地约380平方米,为桃花石结构。墓的外形呈太师椅状,有台阶、祭台,墓前石桌上立一块青石碑,石碑头上雕有龙,碑中间刻有“唐诰赠工部尚书授浙东平阳令三世祖宽夫余公妣氏李夫人墓”,左、右两边各刻有“宋咸(?)辛未年子葬”、“清光绪乙已岁重修”。墓两侧的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其一:“唐代衣冠清时福石,尚书门第司马渊源。其二:“厝唐来元明沧桑口易,感春秋霜露俎豆重新”。该墓保存完好。
  古堡在寨下墘一山顶上有一座建于宋朝末期的古堡,堡内面积400平方米,墙体48公分厚,前门宽3米,后门宽2米,地势险峻,为宋、明时期西洋之重要军事设施。
  古烟台(即烽火台) 建于宋朝末期,原址在马坂号烟台岗。明末,为防御倭贼进村掠抢,重修该烟台。至晚清,烟台废毁。
  沉字桥始建于宋德祐元年(1275年),为塔洋寺僧所建。古田人口口相传一个关于沉字桥名字来历的故事:此桥上梁那日,正巧少年才子谢天彬(古田杉洋岭里村谢氏前祖,人称“谢神童”)路过此地。谢神童见地上横着这根木梁,便信手挥笔在梁上题了一副对联:“中国有至仁,书同文,车同轨;圣人必得寿,月重轮,星重晖。”造桥师傅不知其意,恐不吉利,急忙用刨刀去刨,想除掉梁上的字迹。可是,刨一层,字迹就下沉一点;刨一分,字迹就下沉一分,刨来刨去,怎么也刨不掉字迹,“沉字桥”因此得名。
  沉字桥为4墩5孔木梁廊屋桥,廊屋为抬梁式结构,单檐庑殿顶,共17间;桥长54.1米、宽3.8米;桥面用7至9根十几米长的水松作梁架;桥廊两边设长条木凳供人歇息,木凳上方外边装有护栏;桥两端为巨石砌成的船形桥墩,墩下采用直径40~50厘米粗的枕木沉基。古时,沉字桥是古田东西部的交通要冲,本地的山货由此运往宁德、福安,乃至浙江,宁德的海产品也由此运到古田。
  沉字桥分别于清康熙已卯年(1699年)、嘉庆元年(1796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得以重修,现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的重要实物,于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养育堂
  遗址在下路尾鸟头坞右侧。明万历间,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农村弃婴之风盛起。余堂等乡贤倡议开设养育堂,以收养弃婴。后来,倭祸遍及西洋,养育堂被焚毁。
  排堂店
  遗址在后岗街岭下。明末至清雍正年间,杉洋设巡检署,委巡检司以治大东区域。西洋设排堂店,作为县令下乡临时住所和县衙役下乡办差之处。民国初期,排堂店仍作为官差下乡驻所,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保甲成立后,方才废弃不用。
  塔洋寺
  遗址在塔洋里,为唐末幽岩寺超法禅师所建,于清康熙年间废毁。
  三
  西洋人自古尊崇孔孟之道,信奉忠君爱国孝友理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子孙后代。因此,重教兴学也就成了西洋村的传统。明清时期,西洋村办有二所公共的乡塾和十余所私塾,奉祀儒教。私塾多设立于大户人家,招收启蒙生,首读《三字经》,继而《大学》、《诗经》、《左传》、《史记》等。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国民党部队的一个连长何乔群(系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奉命率部驻扎西洋,组织保甲训练班。是年4月,何乔群和西洋联保办事处主任余树基等乡贤共同发动村民开办小学,此举得到广大村民拥护。经过大家商量,决定由本村族长和房长负责召集祖宗祀典,以解决办学经费,由学校董事会负责招聘有名望且资历够高的教员,校舍则暂时利用马坂大厝。8月份,学校成立,定名为“西洋马岗小学”。至此,原来的乡塾便停办了。
  1949年古田解放,西洋马岗小学更名为“西洋中心小学”。1957年,西洋成立茶业中学,校址设在精一堂。1968年,西洋茶中停办,西洋小学辅设初中二班,成为戴帽中学。1992年,建成西洋中学校舍。
  四
  西洋村是一个宗教文化渗透性、包容性都很强的地方,有的信道教,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 光绪末年,有英国师姑到西洋传教,开始时租用后岗大厝旁边余养统家的房子作教堂。次年,教会买下元续公墓边一片山地,建起一座教堂,称“精一堂”,由传道师陈友善负责管理精一堂内务。传教之初,教会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妇女和小孩都非常乐意接受,很多村民都加入教会,成为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教民。民国初期是西洋教会活动的鼎盛时期,教民势力非常大,连官方和地痞土匪对教民都不敢小看,对传教者更是毕恭毕敬。随着教会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精一堂陆续开办了学校和医院,并且全部是义务的,不收学费,不收诊费。精一堂办的教会学校培养了不少学生,其中不乏优秀人才,有担任过荷兰禁烟医院院长的余祖梨医师,有考入耶鲁大学的余泽鸿先生等。
  解放初期,精一堂财产收归村里,教堂的钟楼、附设医院全部分给农民住。合作化高潮中,教堂变为纸厂,教会自行解散。
  1974年,恢复教会活动。1987年,教会活动开始活跃,双洋、苏洋、郑洋、吉洋等三西洋人自古尊崇孔孟之道,信奉忠君爱国孝友理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子孙后代。因此,重教兴学也就成了西洋村的传统。明清时期,西洋村办有二所公共的乡塾和十余所私塾,奉祀儒教。私塾多设立于大户人家,招收启蒙生,首读《三字经》,继而《大学》、《诗经》、《左传》、《史记》等。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国民党部队的一个连长何乔群(系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奉命率部驻扎西洋,组织保甲训练班。是年4月,何乔群和西洋联保办事处主任余树基等乡贤共同发动村民开办小学,此举得到广大村民拥护。经过大家商量,决定由本村族长和房长负责召集祖宗祀典,以解决办学经费,由学校董事会负责招聘有名望且资历够高的教员,校舍则暂时利用马坂大厝。8月份,学校成立,定名为“西洋马岗小学”。至此,原来的乡塾便停办了。
  1949年古田解放,西洋马岗小学更名为“西洋中心小学”。1957年,西洋成立茶业中学,校址设在精一堂。1968年,西洋茶中停办,西洋小学辅设初中二班,成为戴帽中学。1992年,建成西洋中学校舍。
  四西洋村是一个宗教文化渗透性、包容性都很强的地方,有的信道教,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 光绪末年,有英国师姑到西洋传教,开始时租用后岗大厝旁边余养统家的房子作教堂。次年,教会买下元续公墓边一片山地,建起一座教堂,称“精一堂”,由传道师陈友善负责管理精一堂内务。传教之初,教会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妇女和小孩都非常乐意接受,很多村民都加入教会,成为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教民。民国初期是西洋教会活动的鼎盛时期,教民势力非常大,连官方和地痞土匪对教民都不敢小看,对传教者更是毕恭毕敬。随着教会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精一堂陆续开办了学校和医院,并且全部是义务的,不收学费,不收诊费。精一堂办的教会学校培养了不少学生,其中不乏优秀人才,有担任过荷兰禁烟医院院长的余祖梨医师,有考入耶鲁大学的余泽鸿先生等。
  解放初期,精一堂财产收归村里,教堂的钟楼、附设医院全部分给农民住。合作化高潮中,教堂变为纸厂,教会自行解散。
  1974年,恢复教会活动。1987年,教会活动开始活跃,双洋、苏洋、郑洋、吉洋等三西洋人自古尊崇孔孟之道,信奉忠君爱国孝友理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子孙后代。因此,重教兴学也就成了西洋村的传统。明清时期,西洋村办有二所公共的乡塾和十余所私塾,奉祀儒教。私塾多设立于大户人家,招收启蒙生,首读《三字经》,继而《大学》、《诗经》、《左传》、《史记》等。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国民党部队的一个连长何乔群(系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奉命率部驻扎西洋,组织保甲训练班。是年4月,何乔群和西洋联保办事处主任余树基等乡贤共同发动村民开办小学,此举得到广大村民拥护。经过大家商量,决定由本村族长和房长负责召集祖宗祀典,以解决办学经费,由学校董事会负责招聘有名望且资历够高的教员,校舍则暂时利用马坂大厝。8月份,学校成立,定名为“西洋马岗小学”。至此,原来的乡塾便停办了。
  1949年古田解放,西洋马岗小学更名为“西洋中心小学”。1957年,西洋成立茶业中学,校址设在精一堂。1968年,西洋茶中停办,西洋小学辅设初中二班,成为戴帽中学。1992年,建成西洋中学校舍。
  四西洋村是一个宗教文化渗透性、包容性都很强的地方,有的信道教,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 光绪末年,有英国师姑到西洋传教,开始时租用后岗大厝旁边余养统家的房子作教堂。次年,教会买下元续公墓边一片山地,建起一座教堂,称“精一堂”,由传道师陈友善负责管理精一堂内务。传教之初,教会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妇女和小孩都非常乐意接受,很多村民都加入教会,成为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教民。民国初期是西洋教会活动的鼎盛时期,教民势力非常大,连官方和地痞土匪对教民都不敢小看,对传教者更是毕恭毕敬。随着教会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精一堂陆续开办了学校和医院,并且全部是义务的,不收学费,不收诊费。精一堂办的教会学校培养了不少学生,其中不乏优秀人才,有担任过荷兰禁烟医院院长的余祖梨医师,有考入耶鲁大学的余泽鸿先生等。
  解放初期,精一堂财产收归村里,教堂的钟楼、附设医院全部分给农民住。合作化高潮中,教堂变为纸厂,教会自行解散。
  1974年,恢复教会活动。1987年,教会活动开始活跃,双洋、苏洋、郑洋、吉洋等地教民都来精一堂聚会,教徒达二三百人。1989年,华侨教徒黄淑玉和西洋华侨余养袖之妻在马来西亚捐款人民币10万元重新修建精一堂。
  五
  西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多很美。最令人叫绝的是“西洋八景”。有前人赞道:“群山环抱,一水中流,四野葱苍,两堤碧绿,春朝秋夕,望之蔚然,脱俗有仙岗棲霞,壮观则龙泉积雪,虹桥沉字,古迹昭然,玉印浮舟,龙钟秀气,溪流曲曲,锦水回澜,众山由低头,雷峰拥翠,更有石牛咽露,天马嘶风,此乃西洋八景。”昔日,还有文人骚客为西洋八景即兴赋诗,主要名目有:仙岗棲霞、龙泉积雪、虹桥沉字、玉印浮舟、锦水回澜、雷峰拥翠、石牛咽露、天马嘶风等。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余家康
责任者
余西
责任者
胡建平
责任者
林福顶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