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19
颗粒名称: 龙潭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20-24
摘要: 龙潭村位于屏南县东南部,原名西溪,距县城44公里,东与四坪村和黛溪镇忠洋村接壤,距黛溪镇10公里,西与古田县吉巷乡水竹洋村接壤,距天湖顶湿地12公里,南与乾头村接壤,距古田鹤塘镇16公里,北与三峰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的第三大行政村。因村东二里许有龙潭,又称龙潭里。新中国成立后定名龙潭。现有人口325户,1480多人。该村海拔670米,山地总面积7998亩。村前乾头溪经黛溪流往宁德霍童,古村中有一小溪,从金顶峰山上直流而下,过去未建自来水时,村民们饮用的就是这条小溪的河水,两溪交汇,四面环山,龙潭村就建在这个小盆地上。
关键词: 宁德市 龙潭村 历史文化

内容

龙潭村位于屏南县东南部,原名西溪,距县城44公里,东与四坪村和黛溪镇忠洋村接壤,距黛溪镇10公里,西与古田县吉巷乡水竹洋村接壤,距天湖顶湿地12公里,南与乾头村接壤,距古田鹤塘镇16公里,北与三峰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的第三大行政村。因村东二里许有龙潭,又称龙潭里。新中国成立后定名龙潭。现有人口325户,1480多人。该村海拔670米,山地总面积7998亩。村前乾头溪经黛溪流往宁德霍童,古村中有一小溪,从金顶峰山上直流而下,过去未建自来水时,村民们饮用的就是这条小溪的河水,两溪交汇,四面环山,龙潭村就建在这个小盆地上。
  一、历史渊源
  龙潭村旧属古田县管辖,时称福建省福州府古田县青田乡移峰里三十都四保西溪境龙潭里村,今为熙岭乡龙潭村。早在南宋至明初时,龙潭村周围居有周家山、杨家山、韦村、傅村及赵、谢等七姓。龙潭村始祖陈善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宁邑陈山下迁入。迁入时陈善为傅家佃户,他看到这块沃土有发展潜力,希望在这里落地生根,于是辛勤耕作,成家立业。进入清初,陈姓买下傅姓始厝,盖起陈氏宗祠,开始修家谱,列出陈姓行序二十个:“世尚兆文振,奕清元大官,孝子忠成继,昌朝盛德宽。”在“世”行之前已有子、财、宗、椿、华、志六个行辈。到解放初期龙潭村就成为陈姓统一村落,现在龙潭村陈氏已繁衍至“成”字辈,这样算来陈氏已在龙潭传20代,约四五百年。陈姓九世祖陈兆祥、十世祖陈文通迁居福宁府(现霞浦)北壁吴厝村,十三世祖陈清拔迁居南平樟湖坂,十四世祖陈元色迁居南平南溪村。
  龙潭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热情好客。陈氏虽传承20代,新中国成立前,只有第十四世陈元溪,字际唐,从童生考至贡生三次名列第一,在龙潭传为佳话,称元溪为“三批首”,但此人家道贫寒未作官,只教过书。另由陈子命收存“画获双微”红底金字古匾一块完整无损,该匾系清孝廉方正孙德郎,钦加光禄寺署正衔,特授福州府闽县儒学副堂兼理屏南县儒学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伍为儒学陈清标之妻节妇吴氏,母节孝吴老儒人立,时当清同治戊辰年(1868年)。
  二、地理环境
  龙潭村坐南朝北,1958年公社化时将陈氏宗祠拆除建俱乐部,现为村委会办公和演戏演电影场所,唯一保留的就是原祠堂门口有一个长20米,宽18米的水池。传说北面金顶峰山上有一块大石叫白岩石,属火星,为村民安全防火,在这里凿一口水池,块石干砌,四周环路象个大印台。这口水池也有人叫湖。湖边原有四间小店铺,湖下小溪筑个拦河坝,把水引到前方建了一个水碓,供村民加工大米,湖边有座石桥长15米,宽2米。当时湖的周围曾是大家谈天说地,晒太阳、观美景的好去处。
  三、古民居与古桥梁
  龙潭村民居共有151栋,多是土墙青瓦,土木结构的双层楼房,民居房屋根据占地面积大小,大致分为上下厅厝和关门厅厝。上下厅厝分为下廊、正厅和后厅三个部分,下廊多为中间铺路,两边天井,天井边安排厨房,有的天井中间不铺路为口字形,进入正厅的路由左右两边上。正厅为房屋重点部位,厅头设神坛,厅堂可排设酒宴,两边是卧室。后厅也有个天井,两边安排厨房和膳厅。居民的粮仓多安排在二楼。关门厅就是缺少下廊部分,大门开启就是大厅,后厅也一样。20世纪80年代出现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龙潭村共有40多座这种房子。另外;还有6座灰墙包栋的房屋,其中有明厅厝一座,八扇厝一座,并排三个大厅厝一座,这些民房厅堂布局宽敞明亮,斗拱和厅堂上雕梁画栋,建造工艺非常精湛。但年代已久,现无人居住。
  回村桥位于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建。该桥原建于村中,1979年通公路时,照原貌搬迁于现址,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以块石砌拱,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26米,宽4.9米,有9开间,40立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桥屋檐翘角歇山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横跨于西溪之上。两端桥头用石块砌筑,桥顶建造有四方形楼阁,桥中神龛安放陈夫人神像,桥上用木板铺设,供行人乘凉歇息,桥屋栋梁上题有多幅楹联,桥头两排古树成荫,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四、民俗文化
  龙潭村曾是屏南黛溪往古田吉巷的必经之路,途中经过的村庄有四坪店、溪尾、乾头、北墩等村落。过去村民们源源不断地将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在屏南与古田两县之间交流交换,由于山高路陡,长期从事担货担的农夫中流传民谣一则:“上岭三,下岭四,平路走,百四四。”说的是挑夫上岭行走三十步,下岭行走四十步,平路行走一百四十四步,就要间歇换肩,继续行走,已成为习惯。随着全面建设新农村的部署,龙潭至熙岭乡的公路已改为水泥路面。
  自古以来,村民以农业为主,兼顾林业、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极其简单和传统。20世纪70年代个体经济发展有新的起色。尤溪、南平等县市谋生;弹棉被手艺40多人,前往宁德、闽侯等地弹棉为业。大米加工粉干有20多个作坊,生产的优质粉干远近闻名。
  龙潭村的皇君宝殿位于村水头,祀顺天圣母陈靖姑和虎马二位将军。清光绪二十九年腊月,有人在殿门口题对联,上联是:“视而不见求而应”,下联是:“听则无声叩则灵。”殿周围有10株古老柳杉,根深叶茂,四季长青。拓主殿位于村水尾大王岗,重建于清道光八年(1808年),祀林公大王、苏公大王香位。拓主殿由条石建成的露天太子亭,背山面溪,周围大树遮荫,环境清幽,山青水秀,为避暑胜地。民俗活动节景主要是正月十五庆元宵,二月初八庆虎马将军诞辰,八月二十三庆田公元帅诞辰。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组织迎神队伍,敲锣打鼓,手举彩旗到古田临水宫接陈夫人香火。二月初八和八月廿三虎马将军和田公元帅生日都要演戏三至五天,时逢节景,全村家家户户将房屋洗饰一新,门口张灯结彩,全面清理卫生,许多村民自愿出资,筹备香烛供品,并请“道士”做道场,大殿内烛光摇曳,香烟袅袅,热闹非凡。
  龙潭村和九峰寺相隔不过五公里,所以龙潭和九峰寺惠泽龙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黛溪后章人程孝宝十三岁入九峰寺,取法名惠泽,有一日惠泽在菜园劳作吞下龙珠,全身炙热难受,惠泽就到龙潭村水尾的一个龙潭里浸身,全身才舒服些。该潭夹岸悬岩峭壁,潭深无底,水碧如靛,凛冽可畏,但龙潭上游有村庄,溪中有妇人洗衣裤,潭虽深但秽水不净,因此惠泽又转到熙岭村深山密林的虎潮潭中浸身。月余,身长鳞甲头长角,成龙状,次年夏,入东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勅封东海龙王。
  龙潭村山青水秀,奇景甚多,村水头山岔口有龟石柱,石龟伸首昂然挺立,挡住天平山不洁之物,让纯洁之精华流入龙潭,以保龙潭之水永世纯净,龟首如柱,仰天高歌。在村中的河流中有二块石头称“公母石”,公石在上游,母石在下游,相距近百米,相传公母二块石夜间靠拢亲热,白天即分开。龙潭村第十五世陈大澜曾作过龙潭八景诗,可惜他的诗稿毁于“文革”,仅存《龙潭八景》诗四首。今选二首如下:
  神龙瀑布
  悬崖叠嶂拥龙湫,瀑布潭心万古流;喷雾兴云腾巨浪,甘霖甘露润田畴。
  石柱擎天
  中流砥柱挽狂澜,矗立冲天霄汉间;万古蟾蜍磨不去,撑开宇宙万重山。
  五、名优特产——龙潭庶民酒
  由于龙潭村处于深山峻岭之中,上游无村庄,溪水直接从山涧流出,清澈无污染,为龙潭村民家庭酿酒提供了良好的水质,早在400多年前就有酿酒的基础。全村有九个制造红粬的埕楼,可见该村不但会酿酒,还会制粬,而且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陈官唱组织成立龙潭村庶民酒业有限公司,2005年12月更改为福建省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从山东引进全套酿酒生产设备,现是一家专业生产黄酒的股份制企业。公司现有占地面积120多亩,专业人员28人,固定职工200多人。惠泽龙黄酒有各种系列产品,该酒色泽清亮,口感醇和,风味独特,2003年至2006年该产品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并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产品远销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六、民间戏曲——龙潭四平戏
  龙潭村后门岗山高坡陡,顶峰叫“普贤头”,酷似中国历史官员戴的官帽,又称“纱帽峰”。右边金顶峰山下有二丘水田象二把月琴,也许是该山的造化,龙潭村有史以来就是一个戏窝。据屏南县地方戏研究办公室人员调查证实,该村陈氏第五世(明万历年间)就有人始学四平戏唱曲,代代相传,至今四平戏已传承有400多年,并出过许多名导演,名演员,名戏班。龙潭四平戏曾到过闽、浙、赣三省各地演出,民间流传着一则民谣:“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当时的屏南班指的就是四平戏。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初,该村办有三个戏班,共有100多人参加演戏,福建省戏剧专家刘湘如称“龙潭的母鸡都会唱戏”。可见龙潭人的唱戏演戏普及到何等程度。
  龙潭村的四平戏,历史上称“庶民戏”、“赐民戏”,她是我国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源自宋元南戏的弋阳腔与四平腔。该戏一直保留唱白皆用土官话,前台干唱后台帮腔的传统,很有地方特色,得到戏剧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1982年、1984年、2006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厅、省戏剧研究所、省艺术研究所、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办公室、屏南县人民政府主办,先后三次分别在福州、屏南召开全国四平戏历史与四平腔学术研究会,来自北京及华东六省一市及台湾、日本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共有140多人参加会议。在会议期间,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也分别在福州和屏南向与会代表汇报演出了四平戏优秀传统剧目《赶白兔》、《沉香破洞》等。龙潭四平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朱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