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北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15
颗粒名称: 古村北墘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6-19
摘要: 北墘村坐落在与宁德市蕉城区交界的黛溪镇东南部,距屏南县城54公里。这里四面青山环抱,一条小河穿村而过,400余户吴姓为主的庄户依水而建,自然相连。土墙灰瓦、廊桥、宗祠、炮楼、石头垒成的水圳和民居间随处可见的石铺小径,让北墘不仅有了江南水乡的恬淡,更显示出跨越时空而经久不变的质朴。
关键词: 宁德市 北墘村 古村

内容

北墘村坐落在与宁德市蕉城区交界的黛溪镇东南部,距屏南县城54公里。这里四面青山环抱,一条小河穿村而过,400余户吴姓为主的庄户依水而建,自然相连。土墙灰瓦、廊桥、宗祠、炮楼、石头垒成的水圳和民居间随处可见的石铺小径,让北墘不仅有了江南水乡的恬淡,更显示出跨越时空而经久不变的质朴。
  一、郑公桥
  北墘村的南街,全长约300多米,街面宽不到1.5米,巷道正中接连铺着1026块整齐划一的石板,石板两旁铺以卵石。村中有座平梁式木构廊桥,叫郑公桥,因吴天灵儿子为纪念外公郑样而冠名。此桥建于明朝,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三个神龛,中龛祀真武帝,左龛祀陈靖姑,右龛祀郑样。600多年来,吴氏子孙恪守先祖遗训,敬奉郑样为神明,一年四季香火供奉。
  北墘村的村名有一番演变过程,据该村《吴氏族谱》记载,吴氏始祖为河南光州固始县崇寿坊第五宅吴俦,南宋初年奉命钦差任福建省宁德县车坑银场治事,任满后回乡而留次子吴谣在宁德黄柏治事。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后,吴氏家族渐渐衰微。吴谣第三子即后来北圪村肇基始祖吴天灵,8岁丧父,11岁母亡,孤身无靠,到处流浪,适遇莒溪村独女户郑样,招为女婿,从此,吴天灵有了家,先后添了3个孩子。后来,因小孩之间口舌,以致郑样与兄弟间产生歧见。元朝皇庆三年(1312年),郑样为避免纷争,主动带女婿一家迁居下南阳,从阮家让来“八淀”荒田就地安家,“八淀”遂成为村名。后来,以“八淀”的方言谐音改为“北墘”,至今吴氏子孙繁衍26代,历时将近700年。
  历经沧桑的郑公桥,已不单是一座供人行走的桥梁,它承载着郑公的忍辱负重,承载着吴天灵的知恩图报,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北墘村吴姓子孙心中的一座精神桥梁。
  二、佛仔厝
  曾经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吴氏家族“家园”情结特别重。他们节衣缩食,有了钱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造屋。天灵第16代孙吴云辉,幼年上过私塾,为人精明,他有3个孩子,长子吴新凤务农,次子吴新雁经商,幼子吴新雀读书,是个典型“耕、商、读”之家。清光绪七年(1871年)家财日见殷实的吴云辉开始造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聘请长乐县能工巧匠9人装修宅院,历经3年,精工雕刻一百多幅图案,其中有人物22组共1008人,当地群众称之为“佛仔厝”。
  佛仔厝从外到内依次为院门、前门、屏风、天井、下廊、前厅、厅堂、后厅、后天井、横楼、后门。步入厅堂,正梁顶上悬挂着一块烫金牌匾格外醒目,上书“齿德兼优”四个大字,是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屏南知县曹芸芝参观宅院后亲笔所题。宅院大门、厅堂、柱壁以至寝室窗户上书写着30多副对联,篆、隶、行、楷、草俱全,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联句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容,如“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行仁义事存忠孝心”、“士君子立身如光风明月,大丈夫持节若白日青天”等,可以看出房主人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很注重自身的内外兼修。据退休老教师、吴云辉之孙吴存庚介绍,当初他爷爷请人写一副对联红包是30块银元,足见房主人之大方和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人物组雕大都是戏文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赵云救阿斗”、“三英战吕布”、“马超渭口战许褚”、“郭子仪拜寿”、“九代同堂”等内容,所雕人物,表情丰富,惟妙惟肖,每一幅图画就是一个历史场面的定格,给人以无限的联想。更为罕见的是前厅门墙,中间一组精美的彩色泥塑:苍松翠竹虬枝劲节,人物、车马、鸟兽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其色彩历经百多年风雨侵蚀却不褪色,可见当时工匠技术之高和用料之精。
  值得一提的是天井廊沿石板,单块长2丈多,宽近2尺,重量达2吨,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么重的石板靠人力从十几公里远的山上抬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佛仔厝从建造到装修,耗费多少银子今天已无法计算。那么,吴云辉这些钱从何而来呢?据吴存庚老师介绍,主要靠他二伯吴新雁做生意赚来的。当年吴云辉让次子经商的目的就是赚钱盖房,而吴新雁不负父望,从贩卖茶叶、笋干起步,到办厂制粬酿酒,逐步扩大经营范围,以致在短短几年间,吴家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当地首富,其制粬酿酒工艺传授到每家每户,至今仍是北圪村的一项特色产业。
  三、古炮楼
  在旧社会,农村富户往往成为兵匪筹饷勒款的对象,为了防匪防盗,一些村庄筑有炮楼。据深谙村史掌故的吴存庚老先生介绍:吴家发迹后,曾引起绿林贼寇的觊觎,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兵荒马乱,土匪经常到村中抢掠财物,为了防范土匪的侵扰,以富户为首联合村民在村子四周建起炮楼,炮楼高约10米,有两到三层,面积不大,但每面墙都设有两个以上的炮口和枪眼,从这些炮口可以往外瞭望,一旦有敌情,就可以居高临下堵击来犯土匪。几年前,由于修路,西边的炮楼被撤除,剩下的三座炮楼做为历史文物被保留下来。如今已是太平盛世,这些经过历史沧桑的炮楼依然屹立在村中,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家园。
  北墘村四面环山,山山有景,峰峰有形。如北山天峰顶,似凤髻朝阳,南面寨下山如笔尾朝天,东面山峦像狮子昂首,尤其是水尾吕溪随山转弯成潭,山包似一头大象睡眠,裂嘴龇牙,自然造化,让人惊叹不已。民国初期屏南著名文人苏义昌曾题咏北墘八景,其中有首“象牙关口”诗写道: 清溪如带水平流,眠象伸牙挽欲留;濯足濯缨堪自适,卜居疑作武陵州。
  作者把北圪比作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武陵田园风光,虽然有些夸张,但其钟灵毓秀确实令人赞叹。
  2006年初,北墘村被屏南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随着以白水洋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兴起,长期偏居深山一隅却古色古香的北墘,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向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古老的北墘犹如一坛尘封了多年被开启的老酒,如一首清丽婉约的唐诗宋词,吸引人们细细地、细细地去品味……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和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