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迹胜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14
颗粒名称: 二、古迹胜景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2-15
摘要: 亭顶竖一塔;奎光阁,古民居棠口日月厅位于棠口村新厝下”日月厅正门前是一条鹅卵石铺砌的巷道。之后依次为左右前厅、左右中天井、左右中厅、左右后天井、左右后厅与横楼,形成两座三进厅前后相连、左右相通的格局。从前天井到前厅、中厅和后厅,屋内门窗槅扇大多没有雕饰,仅下马厅和前厅的枋托雕刻比较精美“下马厅两侧门窗为拼镶槅扇”左边的前天井以鹅卵石铺成八卦图案,天井前方为照墙,照墙下置石制条凳式花架,照墙中间为彩绘卷书,大门门框石制,中门上悬一隔文曰。
关键词: 宁德市 棠口村 古迹

内容

千乘桥建于宋代的“千乘桥”,又名“祥峰桥”,南北横跨于棠溪之上。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时,取“乘驷长卿,骑驴高客,农工商贾,攘往熙来”,易名“千乘桥”。一墩两孔,墩呈船形,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单孔跨度27米的木拱栏桥,长62.7米,桥面宽4.9米,桥屋建22扇,栏圆柱九十九根,双坡顶,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角亭”又称“八角观湖亭”位于棠口村东面,坐东向西,建于清嘉庆元年(1798年)。一层为崇栖,高4米,宽6.5米;二层高2.7米,宽4米;三层高3米、宽2.2米;各层造型别具一格。亭顶竖一塔,塔高2.5米,每层结构精巧,楼上祀“文昌帝君”又称“奎光阁”,为文士信仰之地。“祥峰寺”始建于宋淳祐三年(1243年),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全寺面积849平方米,现有佛像120多尊。面对深潭绿水,苍松翠竹,风景十分优美。在“千乘桥”南端还建有“齐天大圣王殿”和“拓主殿”。此外,还有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的“夫人宫”和“山头奶殿”,建于清宣统元年的“林公殿”以及“双峰对峙”、“两涧潆洄”、“松岛春光”、“金台积雪”、“石印堆云”等棠溪八景紧连一线。是屏南风景秀丽的文化古村。
  古民居棠口日月厅位于棠口村新厝下,由士绅周尚黼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周尚黼拔贡后曾经出任福建武平县教谕。整座宅院两院三进,坐东朝西。房屋依山而建,六个天井,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民居。日月厅正门前是一条鹅卵石铺砌的巷道,进门后是一个很小的下马厅,左右各一道边门,进边门后是左右前天井,之后依次为左右前厅、左右中天井、左右中厅、左右后天井、左右后厅与横楼,形成两座三进厅前后相连、左右相通的格局,形如日月辉映,故称“日月厅”。从前天井到前厅、中厅和后厅,石阶均按天干地支之数设置,分别为一阶、五阶和七阶,也寓意其子孙“步步高升”之意。两组院落房屋均为三开间,穿斗式构架,与屏南其他古村落中明末清初的民居一样,规模较小,层高较低,石柱础也较简单。屋内门窗槅扇大多没有雕饰,仅下马厅和前厅的枋托雕刻比较精美,下马厅两侧门窗为拼镶槅扇,下方绦环板有些粗犷雕饰。左边的前天井以鹅卵石铺成八卦图案。天井前方为照墙,照墙下置石制条凳式花架,照墙中间为彩绘卷书,上彩绘一幅山水画,两边书“松菊陶公宅,诗书孟子邻”。
  周大权宅位于棠口乡棠口村新厝下,坐东朝西,由贡生周尚黼之父周天其创建于清康熙初年,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天井式民居。粉墙黛瓦,房屋独院两进,三开间穿斗式构架,阶梯状马头墙。大门门框石制,上阴刻“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对联,石制门当为“松鹤延年”、“竹鹿呈祥”等题材雕饰。中门上悬一隔文曰“芳传燕桂”,此匾系屏南县学正堂林大均于道光七年(1827)题赠庠生周大权的。中门为拼镶槅心,下方绦环板为双面精美雕刻,外面两边对联为“世守濂溪爱莲说,家传角里采芝歌”。中门后是前天井,天井两边的厢房门窗槅扇为拼镶槅心,下方绦环板木雕已于“文革”中被毁。天井两侧设双排石制条凳式花架。天井后是前厅,前厅正中太师壁前摆设几桌,上悬一“拔元”匾,系三位当时的福建地方官为乾隆乙酉科选拔中式的周尚黼所立。太师壁两侧板联文曰:“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厅两边唯残留一副板联:“秀毓双峰武纬文经增地望,灵钟两涧兰芳桂茁发天葩。”周宅的大门前有一口井和一口池塘,当地人称“陪嫁井”和“陪嫁湖”。
  周氏宗祠 “棠口周氏宗祠”,座落于村前的岩头谷中,坐东向西,始建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上厅以四扇抬梁构架,单檐悬山顶,下厅戏台为重檐歇山顶。原为土木结构,因多次遭水火之患,1994年第五次修复时改为砖木结构。深25.30米,宽13.16米(包括天井),上厅深13.30米,宽13.16米,下厅深12米,宽13.16米,总面积333平方米。上厅中设“神龛”。置放有25尊历代祖先的神主牌。正厅梁上悬挂着“爱莲堂”横匾。下厅戏台前二檐间悬挂着“周氏宗祠”的横匾。原梁上四方悬有“文魁”、“武魁”、“拔元”等科牌匾六十多块。天井与门前竖有“旗杆”八副。可惜这些文物在“文革”期间多被毁,只有少数幸存下来。祠堂面对双峰,九曲溪从祠门前向东流云,溪旁砌有一口方塘(又称鉴湖)宽大数亩,中有泉井一双,犹如两眼,湖中锦鲤竞跃,进士张璜溪诗云:“露白风恬夜色清,湖光月色两盈盈。举头笑指嫦娥道,卿照人间我照卿”。
  西洋建筑群位于村后山的龙身岗上。有教会、医院、学校三个部分。是清末民初时英基督教安立甘教会创建的,占地面积3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至今仍保留有建筑面积5708平方米。据1999年版《屏南县志》和1989年续修的《棠口周氏族谱》记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基督教英差会派遣一位名叫“庆仔”的人到棠口传教,租赁周世春的民房为传教点。光绪十六年(1890),英差会又派郭恩赐、萧爱美两名英国女执事来棠口建立教会,改租周承灼的晒谷楼为传道所。几年后便以一千块银元买下周家的晒谷楼和晒谷场,整修成教堂(称下教堂),办起“西医室”、“育婴室”和“织布间”,结合为人们治病、收养孤儿、组织寡妇织布来发展信徒。光绪二十年(1894年),英差会在下教堂(晒谷楼)的右侧建筑一座300个座位的西式“圣殿”,取名“崇正堂”。光绪三十年,英差会(民国时称圣公会),在距“崇正堂”的右前方50米处,征到山地25亩,动工兴建西洋建筑群,前后分为六个施工阶段,共建有“姑娘厝”、“妇幼医馆”、“贞英女校”、“淑华女学校”、“牧师楼”、“女子体操亭”及其它配套的大小建筑16座。至民国四年(1915年)落成竣工。其中“姑娘厝”是一座16开间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有保温、排湿、防虫等设施,是专供外籍和高级教会人员居住所。“妇幼医馆”又称“潘美顾医院”,位于“姑娘厝”的右下方,平面呈曲尺形,砖木结构,每层十五开间,建筑面积968平方米。是屏南最早的西医院,设有门诊间、内科、外科、检验室和手术室,铁架病床60多张,医生有潘美顾、陈向善、邴淑惠、郭恩赐、萧爱美、马爱光,还有男医生徐则舒等,护士10多人。除本县的病员外,还有古田、宁德、周宁、建瓯和政和等县毗邻乡村的病员来棠口治病。“贞英妇校”又称“妇女斋”,位于“姑娘厝”右侧下方,砖木结构,上下层十六开间,重檐西式楼房,于民国元年建成,建筑面积540平方米。主要是培训已婚妇女的成人教育,学习“圣经”、“祈祷文”和“赞美诗”等内容,三个月毕业,称为“会母”。可分配到小村去传道,发展新信徒。
  “淑华女子学校”又称“淑华小学”,位于“姑娘厝”的左边,主体建筑为西式风格,是一座三层16开间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945平方米。该校专收女生(男生在下教堂的陶英小学就读),设有国文、英语、算学、历史、地理以及图画、唱歌和体育等学科,学生100多人。附设“幼稚园”,是屏南最早的幼儿教育单位。1925年还开办淑华初中班,也是屏南最早的初级中学。由于棠口在清末时期就有西方医疗和教育,与海外的沟通往来日渐频繁,常有大量医疗设备等物品运到棠口村,同时棠口的茶叶(红茶与绿茶)由教会采购运往各国,就必须有信息的沟通,于是屏南最早的邮政在棠口诞生了,当时从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来的邮件一概是写“中国、棠口”,可见当时棠口邮政与国际往来的密切。
  淑华学校和陶英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数是医务人员,如安溪村的陆彼得,后为美国医学博士。双溪的张安南后为上海某医院的主治医生。其妹张安珍为福建省立医院的护士长。棠口村的周其施和周理悦等都是屏南县医院早期医生和护士。1938年,淑华小学、陶英小学和棠口双峰小学合并为公立棠口小学。
  新四军驻地旧址1938年(民国27年)1月下旬,闽东红军独立师,奉命进驻棠口村,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下设三个营9个连,团部设在棠口基督教圣公会潘美顾医院内姑娘厝。一营驻潘美顾医院和淑华女子学校等两组建筑群内,二营和修械所等人员驻棠口后宅垄民房内,三营驻淑华女子学校和基督教圣公会教堂(俗称下教堂)等两组建筑群内。在棠口整编军训二十天,2月14~15日,全团1300多人分批从棠口、双溪出发,挥师北上抗日。1984年7月屏南县委、县政府在棠口“松岛”上建立“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视察闽东时,还为棠口“姑娘厝”题写了“新四军第三支第六团团部旧址”。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