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村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13
颗粒名称: 一、古村概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1-12
摘要: 棠口村居住有周、黄、张、危、苏等五个姓氏的村民,其始祖周子美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从宁德西乡蓝桥迁入肇基,原属福州府古田县二十八都管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古屏分治后,据清嘉庆四年编撰的《棠口周氏族谱》记载。当时的铜锣曾销往浙江、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省,棠溪铜锣响天下“棠口锣店一直经营到上世纪30年代末。同时每天都有100多人轮流肩挑到周宁咸村、福安穆洋、宁德霍童、古田平湖以及建瓯、政和及本县各地销售。棠口粉干驰名闽东北各地。
关键词: 宁德市 棠口村 概况

内容

棠口村居住有周、黄、张、危、苏等五个姓氏的村民,其中周为主姓,其始祖周子美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从宁德西乡蓝桥迁入肇基,已历940余年。原属福州府古田县二十八都管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古屏分治后,归屏南县三都管辖。如今是棠口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自明末以来,棠口村的手工业就很发达,锻制的铜锣,音质优美,精致美观,大小不同,名称各异,有“大月”“中月”和“小月”等多样品种。据清嘉庆四年编撰的《棠口周氏族谱》记载,当时的铜锣曾销往浙江、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省,从事“对锣”(即卖锣)的就有几十人,曾有“棠溪铜锣响天下”的美誉。棠口锣店一直经营到上世纪30年代末,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产。
  棠口村1955年前曾有72家粉干作坊,每天有300多人从事粉干加工生产,日产粉干5000多斤。同时每天都有100多人轮流肩挑到周宁咸村、福安穆洋、宁德霍童、古田平湖以及建瓯、政和及本县各地销售。棠口粉干驰名闽东北各地,形成统一的品名“棠口粉”,具有条细、质嫩、色白及韧性强的特点。吃起来清香可口,曾流传有“睡眠穿白月衫,点心吃棠口粉干”的民谣。
  棠溪数百年来,英才荟萃,清代就出过举人五人(其中武举2人),贡生16人、太学生32人、监生8人、廪生2人、增生3人、庠生57人(其中武庠生23人)。屏南开县举人周大俊,历任寿宁、政和县教谕和双溪书院讲师30多载,曾两次主持双溪书院祀典活动。嘉庆十三年已卯科的武解元周坊(字良佶),曾任福宁府中营千总升守备兼理游击总兵事,于宁德铜钟渡痛击倭寇,威震福宁各地。周箕畴清末时期“福建政法学堂”毕业,参加中国同盟会组织,他回屏南创办“屏南法政讲习所”并任所长,民国九年兼任“福建省制宪筹备员”。先后创办棠口“双峰学堂”兼任校长。是屏南戊辰中学创始人之一。
  清末时期的周郑宝木偶戏,是当时的艺苑明珠,他制作的木偶头像以及虫鱼禽兽栩栩如生,他不但为闽东北山区的观众送戏献艺,而且经常进入建宁、延平、福州等府演出,博得城乡观众的好评。危大佑的木雕艺术精湛,他雕刻的“祀案”和“香亭”玲珑精致,巧夺天工,至今屏南农村还保留有他的艺术精品。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