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纪念馆所与碑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091
颗粒名称:
附:纪念馆所与碑志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3
页码:
166-178
摘要:
本段介绍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福建宁德
内容
闽东畲族革命斗争纪念馆
位于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亭坪村中华畲族宫内。
闽东是我国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畲族人口18万多,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自土地革命战争以来,闽东畲族人民用热血与生命写下了自己民族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在这期间,无数的畲族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英勇牺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广大畲族同胞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淫威和利诱,保守革命机密,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来保护党和红军游击队。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为了掩护革命同志,畲族山区普遍都有十分隐蔽的“红军洞”和建给红军居住的“秘密寮”。畲族群众与红军协同作战,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去粮食和睡具,轮流给红军站岗放哨,传递消息。
叶飞曾这样回忆说:“在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1935年至1937年,对党支持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坚持。”“在这困难日子里,闽东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我们,特别是少数民族,对我们没有一点隔膜,把我们当自己人,成了我们的依靠”。
1995年,中华畲族宫落成后,又于2008年在畲族宫内建成闽东畲族革命斗争纪念馆。
(区党史研究室)
蕉城区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蕉城区蕉北街道炮台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宁德(今蕉城)曾先后在后岗和山亭两处择址建设烈士陵园。因范围狭小、地点不合适而两度迁移。1975年,经多方选择,选定距城关2.5公里的炮台岗作为陵园建设新地点。该处地势高,可俯瞰宁德全城,又紧靠104国道,交通方便。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拨款5万元,于1977年初动工兴建,1984年竣工。陵园建筑面积1548.3平方米,纪念碑高25.8米,开通连接陵园和104国道的简易公路(宽4米、长500米),陵园面积达9100平方米。1987年,修整公路护坡840平方米。1992年统计,整个陵园建设投入资金达40多万元。陵园建成后,迁葬安放有216位革命烈士忠骨。
该陵园1980年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区党史研究室)
三都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蕉城区三都镇松岐村。
1949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九团在解放三都战役中,与国民党守敌展开激战,在王家山等地击溃、歼灭大部残敌,为解放宁德建立了不朽功勋。是役,人民解放军战士牺牲29人。解放初期,又有8名驻岛战士先后英勇牺牲。1950年2月,三都公安派出所所长吕学政等在与三都反动大刀会会徒搏斗中,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2010年2月,在市、区相关部门、驻军、三都镇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三都镇老党员陈祖成先生出资22万元,对原有烈士墓进行扩建,将38名革命烈士的遗骸、衣冠进行厚葬,并立纪念碑永久纪念。扩建工程于2010年10月1日竣工。
三都革命烈士陵园靠山面海,占地1000多平方米,周围树木茂盛,与三都中学和小学毗邻。
(区党史研究室)
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纪念碑
尺寸寓意:
1、总高7米(7月党的生日)
2、碑身斜率10:1(表示新中国10月1日成立) 3、三级踏步、四个台座(1934年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县委恢复)
平面形状寓意:
纪念碑台座台基均为五边形
1、五星红旗表示红色政权
2、正值五十周年大庆之时立碑
碑身造型寓意: 碑身由两块组合而成,象征工农联盟团结战斗,碑身正面上小下大,给人挺拔向上,发展壮大稳固之感,整个造型似驶向共产主义的风帆。碑顶采用斜切造型与山坡屋面建筑环境谐调。“旗杆”象征红色政权领导下百姓的美满生活。
“旗杆”与碑结合设计表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胜利属于我们。
3、象征老区“五通”示范村(五边形均用台阶连通)
郑长璋烈士墓
位于蕉城区漳湾镇小塘村。建于1928年(戊辰年)。1982年4月,宁德县人民政府立碑纪念。200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区党史研究室)
蔡威事迹展陈馆
位于蕉城区前林路蔡威家庙和蔡威故居内。
2005年,《福建省十一五红色旅游规划发展纲要》将蔡威故居列为我省四大红色名人(毛泽东、朱德、张鼎丞、蔡威)故居之一。2007年,蔡威烈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蕉城区委、区政府决定将蔡威故居和蔡氏家庙改建为蔡威事迹展陈馆,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重新整修。2008年7月1日正式开馆,馆名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
蔡威事迹展陈馆环境宁静、优雅。目前馆舍由蔡氏家庙附属建筑区和蔡威故居(展陈馆区)两部分组成。蔡氏家庙附属建筑区有保存完好的照墙、泮池(包括壁水桥)、仪门等;展陈馆区设有蔡威事迹展示陈列室、多媒体播放室、接待室、办公室等。
蔡威事迹展陈馆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技侦光荣传统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三六三零部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德市国防教育基地,宁德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宁德市军分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区党史研究室)
颜阿兰烈士墓
位于蕉城区霍童镇磨碓村后门山。距霍童村约三公里。墓为风型结构。墓坪较宽,能容纳百余人瞻仰祭奠。墓坪中间立有叶飞题写的“中国共产党员颜阿兰烈士墓”的刻碑,碑后铭刻有介绍颜阿兰烈士从事革命活动的简历。该墓建于1956年9月。之后每年都有中小学生前往瞻仰祭扫,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颜宁珠)
林秋光缪舜华马佬志烈士墓
位于蕉城区七都镇三乐村。
林秋光(1911-1938),原名辉笔,号菊人,出生于宁德七都一个小商贩家庭。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福安中心县委成立后,与詹如柏一起到溪尾一带开辟福霞游击根据地。
1933年,林秋光及妻子缪舜华回到七都与马佬志建立了“七都——桥头——溪口——巫家山”的秘密交通线。林秋光在七都街开了一间“济生堂”药店,缪舜华站柜台。这药店其实就是“七都水陆联络站” 1934年5月,林秋光又被党组织派往福安日秀村一带开展分田等工作。
1935年,林秋光重返七都,在叶飞的直接领导下,继续担负地下交通站的工作。
1936年,七都党支部建立,林秋光任书记。
1937年7月,抗战爆发,林秋光一面在七都、六都一带发动青壮年参加红军北上抗日,一面按党组织的部署,以“研究农业改良”为名,在七都黄氏宗祠成立宁德县第一个农民协会,林秋光任主席。林秋光利用农民协会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抓丁、征粮、派捐的斗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会员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在林秋光的领导和影响下,南埕、拱屿、下塘、六都、廉坑、城关等地的农民协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地主豪绅对林秋光恨之入骨1938年3月23日晚上,国民党保安第二旅旅长李树棠勾结七都地主,突袭七都农民协会。林秋光、缪舜华、马佬志等10多人被捕。24日、25日分别在七都和城关就义。
1955年4月,宁德县人民政府在七都三乐村为林秋光、缪舜华、马佬志三位革命烈士建了陵墓,立了碑志。当地中小学生每年都到烈士墓扫祭 该遗址地处国道边,交通便利。
(区党史研究室)
知识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本书记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闽东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全书共分八章,即: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宁德、闽东独立师在宁德、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宁德苏区、红色名人故(旧)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