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革命武装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07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革命武装斗争
分类号: E297
页数: 15
页码: 130-144
摘要: 本段介绍了宁德县革命武装斗争遗址简介。
关键词: 抗日 红军 宁德

内容

宁德县革命武装斗争简介
  1931年宁德党组织开始组建秘密游击队。1933年5月叶飞、颜阿兰领导组织了“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6月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在霍童半岭村成立,标志着宁德工农武装割据斗争进入了新阶段。之后,在党领导下的地方革命武装积极配合红军主力开展打击地主武装(反动刀会)和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并选派优秀青年参加红军和北上抗日。
  1942年春,闽东特委负责人丁进朝在九都铁牛栏村组建一支70多人枪的闽东游击纵队,活动于苏区根据一带,后因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屠杀(“霍童惨案”),几乎全军覆没。
  抗战胜利后,1947年5月,由余三江率领的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一支队与黄垂明率领的游击队及阮伯琪策反的福安赵祥荣起义部队在虎贝那罗寺会合整编,成立闽东游击大队,又称闽东人民谋生军,共160多人。先后攻打七都、霍童、虎贝、洋中等乡公所,使宁德革命斗争出现了新的局面。
  7月,中共古(田)罗(源)宁(德)中心县委以金涵蔡洋山为基点,建立了宁古罗工作委员会,并在工委领导下,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蔡洋山游击队。
  12月,为了反击国民党省保安第五团进驻宁德对桃花溪根据地的包围与“清剿”,阮英平在天湖山召开地委紧急会议,部署军事行动计划。1948年1月在贝龙楼山岔口设下埋伏,痛歼进犯之敌,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8年9月连(江)罗(源)宁(德)边区游击队在宁德飞鸾连洋村成立。在配合宁德、连江、罗源等地的解放中发挥了作用。
  1949年8月12日叶飞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1军第63师第189团解放沿海重镇三都岛。8月15日第63师第188团解放宁德县城。
  霍童农民暴动遗址——霍童宏街宫
  1933年2月,福州中心市委派叶飞到宁德霍童巡视工作。叶飞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霍童一带山区的革命斗争。他和1931年春就回到霍童山区开展革命工作的颜阿兰并肩战斗,深入各村发动群众,扩大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先后在兴贤、半岭、文湖、梅坑等村组织建立了农民自卫队。
  1933年5月,叶飞、颜阿兰决定在霍童举行武装暴动,夺取霍童民团枪支,建立工农革命武装。
  霍童民团是地主豪绅收租逼债、压榨群众的忠实工具,其团部设在宏街宫,有30多名团兵。5月28日是端午节,叶飞、颜阿兰抓住民团团兵大部分请假回家过节的有利战机,于午夜率领自卫队50余人从半岭村出发,凌晨1点多到达霍童,包围了设在宏街宫的霍童民团团部。在事先争取的两个团兵的配合下,将民团团部一举拿下。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战斗中,自卫队不费一枪一弹,缴获了民团二十六支枪和一些弹药,取得了暴动的全面胜利。
   “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宏街宫位于霍童街尾俗称“横街”之端,为黄氏等家族祭祀神祗的宫庙。
  该宫始建于宋代谆熙年间,清代重修,占地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由戏台、正殿组成,正殿悬山顶,架斗式梁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约七米。
  宫中祀奉的黄鞠神像,系鞠公后裔江夏霍童黄氏为纪念鞠公造福霍童百姓而立,已有百余年历史。隋谏夜大夫黄鞠,炀帝时,上疏劝谏,帝不听,拂衣方外,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年间入闽至霍童,喜其山水而定居鞠公凿度泉洞,引霍童溪之水,灌溉松岸洋田园,又开龙腰渠引大石坑之水,灌溉霍童村长湖一带田园,同时铸铁牛三尊,以镇水患。村民感其功绩,塑像世代供奉。而且,每年还举办“二月二灯节”,纪念黄鞠公。灯节上,堪称一绝的霍童线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宏街宫于1992年12月25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良好。
   (颜宁珠)
  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成立地遗址——霍童半岭村 1933年5月28日,叶飞、颜阿兰发动“霍童暴动”,夺取26支枪,取得暴动全面胜利后,又率队乘胜袭击了坑仔里民团,缴枪13支,子弹三、四千发。民团团长负隅顽抗被当场击毙。接着,游击队又趁黄田地主黄彭根外出之机,包围黄家搜缴到12支枪。是夜,游击队又赶到赤溪村,袭击赤溪民团,又缴获枪支19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游击队共缴获长枪65支,短枪15支。队伍迅速扩大。继而,在周宁等周边乡村同反动民团的作战中也取得胜利,士气大涨,游击队迅速发展到一百余人,拥有长短枪百余支,农民自卫队发展到千余人。
   1933年6月,在小石半岭村,改编为“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颜阿兰任支队长,副支队长谢炳成、颜雷寿,政委黄尚灼。下设肃反队和三个分队,共有100多人枪。
   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的成立,标志着宁德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
   半岭村地处霍童镇西北部,距镇区5公里,三面高山,只有东面一条小路出入,现属东岭畲族行政村,是畲、汉杂居的村落,现有150余户,近700余人。为“老区基点村”,已修通了公路。
   (宋建勋)
  闽东游击纵队成立地遗址——九都铁牛栏村
  1940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特派员王一平在九都铁牛栏主持召开闽东特委会议,宣布省委委员左丰美任闽东特委书记。会上还传达了省委指示,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发动群众对敌展开反“围剿”斗争;加强与群众联系,搞好统战工作;整顿党的组织和部队,统一指挥,分散行动。会后宁德县游击队与左丰美从省委带来的两个武装班队伍共50多人,合编为特委机关教导队,跟随左丰美、王一平、黄垂明在宁德一带活动。
   1941年12月,闽东发生了几千人的大刀会暴动。刀会徒中有一些人是老区群众。第二年春天,丁进朝(闽东特委领导人)、吴安秀(中共宁德县委青委委员)将这些群众与原有的游击队队员组织起来,并收集了大刀会埋藏的枪支,在宁德九都铁牛栏村组建了闽东游击纵队。吴安秀任纵队长。下设七、八、九三个支队,吴安秀兼任第七支队队长,叶忠任第八支队队长,黄尚灼任第九支队队长。吴南启(宁德县委书记)负责吴安秀支队的政治、宣传工作。闽东游击纵队成立后,在与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活动于三旺、彭溪、铜镜、坑头、桃花溪、龟山、官岭一带,发动群众,打击敌人,声势逐渐壮大,队伍由原来的70多人枪很快发展到100多人枪。
  1942年10月初,国民党增调第一0七师三一九团及省保安第十团进驻霍童,残酷“围剿”闽东游击纵队。国民党以“合作抗日”为幌子,对游击队“剿抚兼施”,诱骗游击队到霍童“合作”。1943年1月6日,当闽东游击纵队全部到达霍童后,国民党一0七师即对闽东游击纵队进行大屠杀,将84名游击队员全部杀害,制造了震惊省内外的“霍童惨案”。闽东游击纵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吴南启领着少数人事先逃离了虎口。
   该遗址现属赖岭行政村,地形像牛栏牢固,故名。在坑头洋南2.3公里,为老区基点村。
  (区党史研究室)
  闽东游击大队成立地遗址——虎贝那罗寺
  1947年5月底,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二大队转战闽东地区,在宁德县虎贝乡中洋里村与黄垂明率领的游击队以及阮伯琪策动的福安赵祥荣起义队伍在虎贝中洋里村会合。6月,端午节过后,三支队伍共160人集中开往那罗寺整编,宣布成立闽东游击大队,余三江任大队长,江作宇任政委,陈邦兴任政治部主任。大队以下设两个中队、三个分队。1947年7月,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军事部长阮英平回闽东工作后,为了斗争的需要,闽东游击大队亦以闽东人民谋生军的番号出现。闽东游击大队成立后,接连攻打了七都、霍童、虎贝、洋中等乡公所,收缴了一批武器。短短几个月,宁德的革命斗争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该遗址在岩窟之中,屋顶不用瓦片。“石窟高可百寻、深广五十丈,上方若凿,下平如镜。群峰插汉,水涧奔流;别一乾坤,非复人世。”始建于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1996年重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区党史研究室)
  闽东游击大队贝龙楼战斗遗址——洋中天湖山 1947年11月,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第五团(以下简称“保五团”)进驻宁德“清剿”游击队。团部设在洋中,从七都、霍童、虎贝等几个方向对桃花溪根据地实行全面封锁包围,步步进逼。同时,施以“移民并村”、“清查户口”及颁发“国民身份证”等手段,企图割断群众与游击队的联系。12月14日保五团一个大队包围了闽东地委驻地前乾楼,地委委员陈富元等4人牺牲,2人被捕,闽浙赣区区委常委、军事部长兼闽东地委书记阮英平等3人突围。当地群众惨遭摧残12月下旬,阮英平在天湖山召开地委紧急会议,决定痛击来犯之敌。1948年1月闽东游击大队在贝龙楼驻扎,正准备吃晚饭的时候,有群众来报告说,保五团发现游击队在这里,准备从背后山岔口包抄下来。阮英平随即将计就计,指挥游击队在贝龙楼背后山岔口设下埋伏。经过一番激战,来进犯的保安第五团的一个中队被击溃,毙俘敌副大队长等10余名,缴获一批武器弹药。是夜,游击队又化装到莒溪堡,缴枪14支,处决了伪保长及保民代表各一人。贝龙楼战役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该遗址现在已荒废,不远处是天湖山林场。
   (区党史研究室)
   蔡洋山游击队成立地遗址 在金涵畲族乡西南浮坪、菰洋、下洋一带。
   1939年,经中共宁德中心县委批准成立蔡洋山游击队(外称宁古罗游击队),参加队伍有100多人。活动地点以金涵乡的浮坪、菰洋、下洋等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村落为基础。1942年建立党支部,队伍不断扩大,有战斗员、交通员、接头户等共170多人。游击队利用蔡洋山山高林密、羊肠小道四通八达,有利于兵力运动的优势,逐步扩展到洋中、石后、蕉城、漳湾、飞鸾以及古田、罗源与宁德交界的村庄。游击队发挥“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作用,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粮,惩治地霸和顽固反动分子,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948年7月,由于敌人的围剿及叛徒出卖,游击队领导及骨干余弼、余桂角、余孝木等十多人被捕牺牲,队员被杀42人,房屋被烧34座。游击队无人领导,被迫中止活动,转入分散隐蔽,直至解放。
   蔡洋山游击队坚持斗争近十年,为保卫和巩固宁德苏区后方根据地和迎接宁德解放作出了贡献。
   1988年4月,中共宁德县人民政府作出“认定金涵乡浮坪自然村等103个自然村为老区村庄”的批复。
   (区政协资料室)
  连罗宁边区游击队成立地——飞鸾连洋村 1947年2月,中共连(江)罗(源)宁(德)边区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欧阳友心,隶属于城工部福州市委,下辖飞鸾、连洋党支部。7月,上级派闽浙赣区委常委、军事部长阮英平回宁德开展工作,在桃花溪召集闽东领导干部开会,确定今后工作方针:发展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恢复基层党的组织;发展人民武装力量;扩大革命根据地;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困难。9月,连罗宁边区游击队在宁德飞鸾连洋村(现为连顺村)成立,队长兼政委欧阳友心。到1949年初,这支队伍发展到180人,在配合宁德、连江、罗源的解放中发挥了作用。
  连羊村下辖连洋、车顺、下坪坑、二垄仔、岩前、飞丘、羊头岭、下冈仔等8个自然村。206户887人。现已实现“五通”。
  (区政协资料室)
  解放三都战斗遗址
  1949年8月上旬,叶飞指挥的解放军三野十兵团开始实施解放福州战役。为配合这一战役,驻扎在霞浦的七兵团所属188、189两个团受命归十兵团指挥,向宁德、罗源一线进攻,展开侧翼作战。
   8月11日夜,189团以副团长赵增林率第三营为先锋,从霞浦盐田起渡向三都进发。
   三都为海上交通重镇,宁德的门户,国民党守军在此派驻一个加强营的兵力。次日凌晨,三营逼近三都岛岸边,守岛敌人向三营进行炮击。三营兵分两路强行登陆,与守敌展开激烈战斗。在三营的前后夹击下,守敌一部被歼,一部溃散。至下午一时许,三营占领全岛,三都重镇解放。189团团长胡兴茂率领团部和其他两个营此时也登上了三都岛。这时,战斗虽已结束,但敌人大部分散各处潜伏起来。胡兴茂团长当即决定留下一个连控制三都岛,继续搜捕敌人,肃清岛上残敌。任务完成后再向罗源方向跟进,其余部队立即向罗源前进。
   三都被克,震动宁德,城关守敌军心动摇,部分人员开始弃城而逃。1949年8月15日凌晨,率员出逃的宁德县长刘德馨在飞鸾二都被解放军截住,束手就擒。上午,188团整队开进城关,群众欢欣鼓舞,夹道欢迎。宁德正式宣告解放。
   三都岛系闽东最大的岛屿,面积27平方公里,地处三都澳中心,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现岛上有驻军,是三都镇镇政府所在地。
   岛上现存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关的“福海关”大楼,典型西班牙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和形制宏大的西洋建筑——修道院,建筑考究,雕饰精巧,虽经百年,保存完好。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区党史研究室)
  我所经历的八年抗战(节选) ◎黄垂明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四(元宵节)、十五两日,六团分别从棠口、双溪出发。一路由棠口经岭下、横坑、北村到深洋;一路从双溪往樟岭、文山到深洋。两路会合后,挥师北上。
   部队过浦城后就进入了江西境内的广丰县,因遇上大雪,部队在那里驻扎了十六天。随后经玉山,进入了浙江江山、开化等地,五月初进入安徽。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
   五月中旬,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七千多人集中在岩寺。第三支队由张云逸、谭震林同志率领,扎在西溪南。在这里部队又一次进行了组编。充实装备,抓紧军政训练,搞好民运,为继续东进作好各项准备工作。
   五月下旬,三支队开往铜陵、繁昌、南陵前线。新四军军部移驻园陵,三支队部驻张家渡,六团团部及三个营驻扬川。在那里整天都可以听到日军的炮声。这时,从闽东来的同志告诉我们说,六团设在宁德城关的后方留守处被国民党偷袭了。同志们个个义愤填膺,无不愤慨地说:“我们在前方与日寇血战,你国民党却在后方捣鬼,我们打回去,收拾他们。”然而,国民党的背信弃义却激发了战士们抗日的决心。大家抓紧时间挖操场、练兵、整顿,抗战热情更加高涨了。
   活捉日寇 日军因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屡屡告捷,非常骄横。在占领区,鬼子胆敢三五个人下乡,抢劫财物,强奸妇女,无恶不作。但他们自从和新四军交过几次锋之后,深知新四军同国民党军队不一样,骄横的气焰才有所收敛。
  一九三九年五月里的一天,军部通知我们捉几个活的鬼子回来,让群众看看,以此来扩大我军的影响。但要抓活的,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军崇仰武士道精神,就是最后剩下一个人,也要硬拼到底。否则就剖腹自杀。这是鬼子的一大特点。
  几天后,我们得到情报说,有二十多个鬼子要路过泾县的三里店。我立即带了侦察排,连夜赶往三里店。这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村庄。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我们选择好有利地形,设下了埋伏。
  第二天上午八点多钟,果然见有二十多个鬼子押着十多担军需从村边的小道上大摇大摆地走来了。到了村边,鬼子把三匹战马拴在草坪柳树下,让挑夫把担子集中在一块,留下几个看守,其余就三五成群地闯进村子抢劫去了。“打!”我一声令下,战士们纷纷向敌人开枪射击,几个鬼子应声倒下,接着手榴弹也在敌群中开花。鬼子被这突然的袭击吓昏了,一时不知所措。一个鬼子不分东西南北,乱窜一通,结果闯进了村里。我和一位姓林的战士(连江籍)商定,轮番射击,让鬼子在还击中消耗子弹,然后再活捉他。鬼子拐了几条小巷,子弹很快就打光了。一头钻进了一条死胡同。我们一个箭步冲上去,这下他想自杀也来不及了。日本人的柔道怎么能对付得了我们新四军侦察兵的擒拿术呢?只好乖乖地作了我们的俘虏。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在柳树下,横七竖八躺着十四具鬼子的尸体。我军缴获了精盐、奶粉、罐头等十多担军需物资,满载而归。捉来的鬼子成了“宝贝”。老百姓见这杀人成性的侵略者如今当了我们的俘虏,极大地提高了战区群众的斗志。我们还叫日军俘虏帮助我们学日语发音。我们讲对了,他就点头;讲不对,他就摇头。这倒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返回闽东 一九三九年八月,我带侦察排协助二支队攻打九华山。侦察中,我的腿部负了伤,被送进了小河口军部医院。伤好后转到军部羊山休养连。这时,范式人同志来到羊山。当时,他作为福建省出席“七大”代表,于党代会结束后到皖南来看望我们的。在异乡见到了我们时常思念的老首长,显得格外亲切。大家非常关心闽东革命斗争的形势。范式人同志告许我说,后方的形势很好。那里的情况你比较熟悉,看看能不能回地方工作?那时,在前线负伤的同志,可分批回后方养伤,同时配合做好后方的抗日救亡工作,而且当时新四军人员正在精简。所以要回后方是比较容易的。十月,我在军部办妥手续,从休养连所在地羊山动身回闽东。同一批回后方的有二十六、七人,大都是浙江和福建的。动身前,军部的章副官召集我们开了一个会,交待路上要注意的事项,特别是要提防国民党捣鬼。章副官还一直将我们送到岩寺。
  我们选择了北上的老路回后方。因为有新四军军部的公函,沿途的县、区国民党当局都不敢怠慢,有的县的县长还相当客气呢。说来也不奇怪,我们是从抗日前线回来的伤兵,是“荣军”嘛。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我顺利地回到了闽东,在周宁碧岩、茶广村,找到了特委书记戴炳辉同志。他是同年五月回闽东的。老战友相逢,倍感亲切,我们又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夺盐济民 从一九四0年下半年开始,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上加紧围剿我党我军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对我们封锁。他们在闽东实行按人口供盐,每人每天只供四钱盐,这样部队和群众吃盐发生了困难。部队生活本来就很艰苦,再加上缺盐,肢体无力,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左丰美同志和我从周墩到宁德时,获悉莒州一些不法商人利用私盐进行奸商活动。为解决部队和群众的吃盐问题,左丰美同志和我便带三十多人的武装,从周宁南下宁德。在王花坪红色保长谢赞聚带领的二十多位地下党员和老区群众密切配合下,我们不费一枪一弹,夺得了莒州大盐商的两艘盐船。除了留下部分盐为部队食用外,剩下的四十多担盐和八十多担地瓜米都分给附近的群众。
   与此同时,吴元富率队在穆阳到周墩的必经之地——牛尾岭上缴获了国民党顽固派二十多担军盐,部队把盐都分给柯坪附近的群众。这两次夺盐斗争的胜利,局部地解决了群众和游击队的吃盐问题,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政策。
  继夺盐斗争胜利后,闽东特委又发动群众进行反抽丁、反苛捐杂税斗争。虽然敌人千方百计企图扑灭它,但是斗争还是取得了胜利,我们脚跟也就更稳了。
   (选自宁德党史资料第三期《我所经历的八年抗战》)

知识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蕉城红色遗址》

本书记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闽东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全书共分八章,即: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宁德、闽东独立师在宁德、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宁德苏区、红色名人故(旧)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