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花篮渡——记二战时期闽东地下革命四条交通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069
颗粒名称: 风雨花篮渡——记二战时期闽东地下革命四条交通线
分类号: D235.57
页数: 4
页码: 123-126
摘要: 打开福建省的地图,怎么也找不到“花篮渡”这个地方。然而,花篮渡却把自已的泥土和泉流的丰富色彩及养料给了美丽的花朵,保持着自已的质朴。花篮渡,原名沙潭,现属洪口乡莒州村。它位于宁德、周宁、福安、屏南、古田五县的接壤处。吾既登瀛州,而不知瀛州志,不几令山水笑人乎?用构数言词,虽费雅壮,以备异日,圣天子临轩下采访之诏,贤公卿胪实上名胜之区,则未必无稍补之,是为志。正因为地理的特殊,素被称“一夫独守,万夫难入”之地。其实,这条溪河却是福建省的第七条溪河,又是闽东的独立水系。流域面积二千五百二十七平方公里。几天后,谢赞聚被捕,押到宁德监狱,整整被关了五十二天。
关键词: 宁德 党组织 花篮渡交通线

内容

打开福建省的地图,怎么也找不到“花篮渡”这个地方。然而,花篮渡却把自已的泥土和泉流的丰富色彩及养料给了美丽的花朵,保持着自已的质朴。
  花篮渡,原名沙潭,现属洪口乡莒州村。它位于宁德、周宁、福安、屏南、古田五县的接壤处。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什么被国民党与共产党相争夺?先听听旧莒州乡志的一段述说: 离宁城百里许,有地名莒州都,瀛州也,曷谓之瀛州,以其超凡脱俗,别有天地,非若人间之谓也。接厥东路,自第一洞天行徐而入,亭长亭短,水隐山明,行行交界一茸抗之盖,依稀乎有桃源风,不数步则见天,罗山巩固,带水萦洄,层峦耸翠,屋架平原,综评厥美,万象兼该,游至此蔑以加矣。犹可爱者村隅一小岭,计级百余层,危栏拥护,拾袭登诸,则又见夫,峰合路沓屈曲碑碣,沿苔枫榕蔽日,诗云:“柳暗花明又一村”,斯言可持赠焉。趾而望之,前不知去踪,后莫识来路,鱼鳞千叠,衡宇高低,船喧古岸,鸟唤丛林,观止矣,流连而不忍去矣。夫古人寻芳结伴,每於佳山水处,不禁狂歌志喜,传为一时盛事。吾既登瀛州,而不知瀛州志,不几令山水笑人乎?用构数言词,虽费雅壮,以备异日,圣天子临轩下采访之诏,贤公卿胪实上名胜之区,则未必无稍补之,是为志。
  正因为地理的特殊,素被称“一夫独守,万夫难入”之地。撰志者对这条溪河,仅作“带水萦洄”的轻描淡写。其实,这条溪河却是福建省的第七条溪河,又是闽东的独立水系。它发源鹫峰山脉的屏南、宁德两县山谷间,流至云淡门入海。干流长一百二十一公里,总长度二百六十六公里。流域面积二千五百二十七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这个地方在当时系非凡的交通要道。
  一九三0年农历六月间,谢赞聚(注一)第二次到福州参加党的秘密会议,研究决定开辟闽东地下总交通线。谢赞聚是花篮溪畔的黄花坪村人,童年时放牧于花篮溪两岸,青年时代流放木排,长年生在屏南至宁德的溪河上,地理人情了如指掌,于是,谢赞聚提出了四条交通线。后来,经许一峰(注二)的实践、观察于一九三三年绘制出《闽东地下革命交通联络图》(参阅文后附图)。这四条交通线是: 第一条路线:由宁德的霍童柏步-上野-半岭-葛藤风-池头-虎贝-新亭-上堡-白溪-古田县的杉洋。
  第二条路线:由周宁的马岭-里陈-溪兜-油湾-后垅-达屏南县的寿山(又称官模兜)-际头-直向古田县。
  第三条路线:由周宁的马空向上-为门-排头过溪-宁德的槟榔下-门头岔-到屏南的前乾-横垅-际头-古田县。
   第四条路线:由花篮-莒州-岭头岔-鱼仑-山后-上蔫渡头-前亭坪-屏南康里-梨洋-熙空-古田县。
  交通线四通八达,形同“蜘蛛网”。随着闽东地下革命活动日趋频繁,我游击队员开始出没在花篮渡。靠近花篮渡下游洪口乡的谢美宽、谢月樵。上游莒州乡的谢宜太、谢治润、黄开创等,以“自卫”为名,购来枪支弹药,筑起炮楼,对我游击队进行袭击。国民党霍童公所,为了镇守要口,特委任谢绍基为莒州乡长;委任谢宜太为民团长。从此,小小的莒州乡扎下了保安队,配合团兵,设岗立哨。可是,我游击队乔装打扮,化整为零,夜间往来,照样活动在这四条通线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因此,区乡府下令:“烧毁花篮渡船”。
  船,化为灰烬,却燃起群众反抗的火焰。群众遇上无船过渡,只好绕道而行,怨声载道。
  为了保证这四条交通线继续通行,根据叶飞的指示:“组织渡河小组,扼守闽东革命咽喉渡口,保卫地下活动畅通。”由谢赞聚、谢礼润、谢礼仔、彭康金等,成立了渡河小组。用几根杉木,几条藤索,在芦苇丛中的炉金彼岸,搭木成筏。游击队、交通员以“暗号”联络,通过木筏过渡,然后把木筏折散,藏在芦苇丛中,再用溪水浇泼沙滩上的足迹。就这样,我革命健儿一批又一批地安全往返闽东各地。花篮渡,这条闽东地下交通线的枢纽,以自己的毅力,冲破阻碍,长流不息。仅从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四年的五年中,共计渡送一万多人次,运送长枪短枪三十七次、三百多支,子弹五千多发和大量的药品,电池及食品等。随着革命活动的深入,这四条交通沿线上,广大村庄的“贫农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打土豪、分田地,势似燎原。反动派烧毁花兰渡船,起不到丝毫作用,却遭到人们的臭骂,也只好默许群众重新造船复渡。
  一九三八年春,闽东工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团,由叶飞率领北上抗日。国民党背信弃义,破坏了新四军宁德留守处;烧杀白岩红军后方医院和伤病员;宁屏区委书记叶四郎也被捕牺牲了,形势顿时紧张起来。洪口乡保长孙红宋被怀疑“粮食卖给红军”,关了几天,回来躺下不干了。闽东特委江涛、宁德县委张云腾得知这个消息,通过活动,决定派谢赞聚去当洪口保长。不几天,莒州乡乡长谢绍基等人果然来到洪口选举保长,谢赞聚列入五个候选人之一。经过两党双方的事前活动,谢赞聚全票选为保长。接着,又更换了几个甲长,洪口乡七个甲长中,有两个共产党员,五个地下交通员。
  谢赞聚成了“白皮红心”的人,便产生了一个大难题:既要给敌方上报“匪情”,又得随时掩护游击队的活动。他家里来往的客人,既有我方、又有敌方。水火不能相容!谢赞聚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以“米饭颜色”为代号。“白米饭”,就是说家中来了白匪,“红米饭”,就是我方人员;如果白米红米混煮的饭,就有敌我两方的人。那时起,这种代号为四条交通线的枢纽——花兰渡起了保护安全作用! 但事有突然。一九三九年正月的一天,闽东特委江涛带领五位同志,从坑头路过谢赞聚家,了解情况,交待任务,就往周宁。谁知,江涛等的行踪被流氓范茂清发觉,报给原是红军北上时的第三营营长后拖抢投敌,当上保安独立旅的特务——黄培松。几天后,谢赞聚被捕,押到宁德监狱,整整被关了五十二天。我党通过内外关系的活动,才保释出来,仍然坚持战斗在花篮渡,利用四条交通线,为闽东地下党继续谱写光辉的战歌。

附注

注:1、谢赞聚,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宁周第四区中心支部书记。1975年病逝。 2、许一峰,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革命参谋长。 3、本文原载1984年《宁德文史资料》第二辑,此次辑入时对其中个别文句作了修改。

知识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蕉城红色遗址》

本书记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闽东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全书共分八章,即: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宁德、闽东独立师在宁德、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宁德苏区、红色名人故(旧)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如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