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宁德县地下革命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05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宁德县地下革命组织
分类号: E297
页数: 14
页码: 100-113
摘要: 本章对宁德县地下革命组织遗址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抗日 红军 宁德

内容

宁德县地下革命组织简介 宁德县地下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活动始于1926年,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为了有效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共党组织先后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奔赴各地组织工农运动。年底,宁德籍的共产党员郑长璋、蔡泽鏛(蔡威)等受党组织派遣分别从北京、上海返闽,由福州地下党组织委派回宁德开展党的工作。1926年12月—1927年4月他们以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的名义,先后在城关明伦堂(今蕉一小内)、考坪(今人民影院)建立组织,发展党员,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点燃了宁德新民主主义革命之火。
  1931年3月,共产党员颜阿兰受党组织派遣,从福州回到霍童开展革命活动,在霍童颜氏祖厅开办平民学校,宣传革命并成立了党小组。
  1932年9、10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派郭秋山到宁德城关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中共宁德城关支部。
  1933年4月,中共宁德特支成立。同月郭秋山、谢大大到南埕开展革命活动,组建南埕盐民协会。7月,曾志受福安中心县委派遣到南埕指导盐民协会工作,并成立党支部。8月中共宁德特支升格为中共宁德县委。
   1934年1月中共安德县委在福安、宁德交界处成立,此时全县已建立20个党支部。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在农民中宣传抗日,保护农民利益,1937年7月中共宁德中心县委派林秋光、马佬志等人以研究农业改良为名在七都成立宁德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抓丁、征粮、派捐,得到广大农民拥护,会员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
  为了整顿闽东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力量,1947年9月闽浙赣区党委组织部长左丰美来闽东,在宁德洋中九斗丘传达了区党委“八.二八”会议精神,同时代表区党委宣布成立中共闽东地委,下辖古(田)罗(源)连(江)中心县委,宁德、福安、霞浦、周(宁)政(和)屏(南)县委等。在地委领导下,敌后游击战争蓬勃开展起来。
  1949年2月,城工部宁德工委书记孙子清在霍童兴贤主持召开宁德县党的骨干会议,宣布成立城工部宁德县工委。之后领导城关群众近千人开展“夺米”斗争,并派党员开展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策反工作,发动群众开展斗争,迎接宁德解放。
  (政协资料室)
  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遗址——文庙明伦堂
  1926年12月,中共党员、北大学生郑长璋和中共党员、上海大学学生蔡泽鏛(后改名蔡威)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宁德(今蕉城)以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名义开展党的工作。组织工农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活动,郑长璋、蔡泽鏛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于1927年1月在文庙“明伦堂”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郑长璋任筹备处主任兼组织部长,蔡泽鏛任副主任,林国章任宣传部长。不久,筹备处迁到考坪(今人民影院)。筹备处通过组织“街头演剧”、“街头演说”等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开展革命宣传。同时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在筹备处领导下又相继成立了商民协会、工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群众团体。于是,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反土豪劣绅、反苛捐杂税的斗争在宁德开展起来了。当时城关最大的土豪劣绅是县商会会长兼“德顺渔行”老板。县党部筹备处领导广大群众严厉打击了对渔民进行双重剥削的“顺德渔行”;清算了县商会贪污军饷一事,惩罚了一些人;解散了封建迷信组织“乐善社”。这些行动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却引起反动势力的仇视,反动势力日夜策划、伺机反扑。
  1927年福州“四三”反革命政变后,宁德的反动势力乘机向县党部筹备处夺权。郑长璋、蔡泽鏛、林国章当即赴福州向党组织汇报情况,不料在福州被捕入狱。4月27日,二十六岁的共产党员郑长璋与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方尔灏等七人,被枪杀于福州鸡角弄刑场。蔡泽鏛、林国章由于身份未暴露,在狱中关押了三个月后,被保释出狱。
   该遗址在蕉一小校园内,保存较好,199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区党史研究室)
  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旧址——考坪(今人民影院) 考坪,是明、清朝代宁德县童生应试的场所,也是县教谕办公地点。蕉城(宁德)考坪设于城东南城墙内(即现今的“人民影院”),坐西北朝东南。其右侧隔着城墙(城墙拆后辟为环城路)与城外的校场坪相对望。其左侧隔着学前街与夫子庙、明伦堂(蕉一小)相比邻。四周筑有砖斗围坪。1927年2月郑长璋领导的国民党县委筹备处从明伦堂迁到考坪开展活动。此后,考坪一直为国民党县党部占用,但其格局及建筑物一应保持旧形旧貌。大门内两侧建有对称门房两间,门房与正房间有一条10多米长的石板路,路两旁是空坪。上一世纪四十年代初,该空坪左侧修建了一座六角亭,名为“长璋亭”,又将郑长璋故居所在的街道命名为“长璋街”以表示对郑长璋的纪念。解放后,五十年代中期考坪正屋改建为“人民会场”,兼作开会和放映电影(见下图)。但“长璋亭”因年久失修倒圯。六十年代初“人民会场”被夷平,建成“人民影院”,专映电影。
   (姜翔骅)
  霍童平民学校遗址——颜氏祖厅
  1931年3月,颜阿兰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派遣回霍童开展革命工作。他回到霍童后以本地本族人的身份,利用颜氏大厅创办了平民学校,传播马列主义,并开展弹、唱、评书等文娱活动。另外又以学拳术、练棍棒为名吸引更多的青年参加。在颜阿兰的努力下,颜氏大厅很快就成了周围穷人朝夕聚会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读书识字,传唱大众喜闻乐见的《长工传》、《十更苦》等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歌谣,夜深人静时又进行革命宣传和活动。
  办校不久,颜阿兰乘国民党当局发动群众设坛学“法兵”来防“匪”的机会,也在颜氏大厅设立了一坛“王子会”,以此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由于活动频繁,国民党当局对颜氏大厅的这所平民学校及这坛“王子会”极不放心,被列入重点“嫌疑坛”,随时受到监视和控制。
  1932年春,颜氏大厅的“王子会”联合各乡“法兵”200多人,围攻在赤溪收缴鸦片捐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缴获长枪17支。此后,由颜氏大厅这个平民学校培养出来的许多革命青年,就投身到革命的大熔炉中,成了霍童山区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
  颜氏祖厅位于霍童旧街下街17号,始建清末,系砖木结构,单层悬山顶,内为四间构成。前三间通透,依次为门厅、鱼池(上建拱桥)、正厅,正厅面积约80平方米,正厅之后为后厅(厨房)。正厅墙上悬挂有清末进士黄树荣于光绪三十三年春为颜氏祖辈赠送的寿匾“鸿光高操”,以及民国时期任福建省长的萨镇冰于民国十八年春为颜氏祖辈赠送的寿匾“淳朴凝禧”等题匾。正厅中壁悬有本族学人为祖辈百岁老人贺寿的“百岁翁”题匾。
  1927年前后,霍童籍进步知识分子潘于光在霍童颜氏祖厅创办了“平民庭校”,时年16岁的颜阿兰与其他贫民青少年在此学习文化,阅读进步书籍,接受革命道理的宣传教育。颜阿兰在农村算是有些文化基础,在自己接受革命道理教育的同时,也借此机会宣传革命道理。之后,于1928年只身离家到省城福州求学并找到党组织,走上革命道路。
   (颜宁珠)
  中共宁德城关支部成立地遗址——金涵竹林寺
  1932年9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派郭秋山到宁德城关开展革命活动。在谢大大等人的密切配合下,郭秋山把一批店员、工人和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城关职工会和互济会等,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10月,郭秋山在金涵竹林寺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宁德城关党支部,谢大大为书记,张细愚为副书记,成员有黄秀山、黄志泉、林祖清、蔡泽经、林春田、马忠英、张敦诚等。城关党支部成立后,便把张三面店改为“红叶酒家”,作为地下联络站,沟通与各地党组织的联系。同时发动店员、工人清算德顺渔行欺压、剥削渔民的罪行。严惩了酒捐局长,袭击了巡逻队。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城关党支部在大街小巷张贴和散发“学习十月革命精神”、“苏维埃政府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宁德城关地区的革命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该遗址始建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区党史研究室)
  南埕盐工协会遗址——南埕陈氏祖厅 1933年春,中共宁德城关支部以研究制盐技术为名派人到南埕,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盐民中宣传革命道理,组建了南埕“盐民协会”,陈妙兴等7人为委员。盐民协会成立后,与盐霸展开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在要求盐霸提高盐价不成的情况下,发动盐民罢工,终于把盐价从一元二角提高到二元五角。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得知盐民斗争情况后极为重视,即派曾志同志前往南埕加强领导盐民斗争。1933年7月,在交通员的护送下,曾志从福安坐船到南埕。陈妙兴领三、四人到海边迎接。曾志在南埕住了五天,与陈妙兴等协会领导人共同分析了前一段斗争的情况,她提醒盐民们同反动派斗争不仅要勇敢,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为突出组织的阶级性,曾志将南埕“盐民协会”改名为“盐工协会”。曾志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南埕盐民的斗志。8月,盐工协会组织600余名盐民到国民党县政府请愿,抗议盐霸对盐民的剥削与压迫,要求保障盐民晒盐的合法权益。经过持续斗争,请愿取得了胜利,县长朱化龙答应盐民提出的条件:今后不再提高盐税;不压低食盐收购价;取消晒盐禁令;不再破坏盐田。
  该遗址系南埕陈氏祖厅,原建于清末,砖木结构。2002年被拆毁重建,现为钢混砖木仿古建筑。1993年,由曾志题写的“南埕盐工革命斗争纪念碑”立在南埕村头。
   (区党史研究室)
  中共闽东特委横贝头会议遗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个面爆发。中共闽东特委一边准备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一边在群众中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9月,叶飞在九都的横贝头村主持召开宁德县区委工作团及中心支部书记联席会议,指出国共合作抗日、枪口一致对外的重大意义。会后,中共宁德县委立即召开各村党支部书记会议,贯彻横贝头会议精神,说明中央团结抗日的正确主张。决定:向群众宣传合作抗日,彻底揭穿国民党“招安”的阴谋;发动青年参加红军,扩大队伍,北上抗日;动员群众筹集粮食、柴草支援红军游击队。会后,干部群众就积极行动起来。桃花溪群众打扫房屋、整理床铺迎接红军队伍,霍童群众送来了切面干,南埕群众送来了食盐和咸鱼,兴贤、屏南等地群众也送来了粮食和蔬菜,缝衣、理发的师傅也来到了桃花溪,根据地一下子火热起来。期间,300多名宁德青年报名参加了抗日队伍。
  七都农民协会遗址——七都黄氏宗祠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闽东特委制定了“面向城市发展,推动抗战,巩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为了在农民中宣传抗日,保护农民利益,中共宁德中心县委派林秋光、马佬志等人以研究农业改良为名在七都黄氏宗祠召开农民大会,成立宁德县第一个农民协会,林秋光任主席,委员有缪舜华(林秋光妻子)、马佬志、林玉德等12人。农民协会成立后,党组织利用这一合法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发动群众起来反对国民党抓丁、征粮、派捐,阻止土豪劣绅垄断粮价和粮食出海。农民协会还决定取消贫苦农民所欠地主的一切旧债,实行“二五”减租、“三五”还粮,废除老秤用市秤,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会员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1938年春,闽东红军独立师北上抗日后,党组织决定林秋光留在后方继续领导农民协会,坚持斗争。这时,七都农民协会声势越来越大。
  在七都农民协会的影响下,南埕、拱屿、下塘、六都、廉坑及城关等地的农民协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地主、豪绅对七都农民协会恨之入骨。1938年3月23日晚上,国民党保安第二旅旅长李树棠勾结七都地主突袭七都农民协会。林秋光、缪舜华、马佬志等10多人同时被捕遇害。林秋光等人牺牲后,七都群众为了保住“农民协会”这一团体,组织了一百多名会员到国民党县政府请愿。但后来还是被反动派用武力强迫解散。
   该遗址建于清代后期,占地430平方米,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区党史研究室)
  闽东地委成立地遗址——洋中九斗丘
  1947年4月,为了更加有力地打击敌人,闽浙赣区党委请求中央派军事干部领导闽浙赣区的游击战争。5月,在华东前线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师政委的阮英平被派回福建,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军事部长。阮英平到福州后会晤了闽浙赣区党委书记曾镜冰,阮英平认为应把开展游击战争的重点放在闽东、闽北,尤其是闽东,并商讨了成立闽东地委事宜。7月,阮英平带领一批省委城工部干部深入闽东地区,以宁德为立足点,很快就把闽东的游击战争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9月,时任闽浙赣区党委组织部长的左丰美来闽东,到达桃花溪村附近的洋中九斗丘村,向阮英平等闽东领导人传达闽浙赣区党委《八二八会议指示》,同时代表区党委宣布成立中共闽东地委,阮英平兼任书记、江作宁任第一副书记,阮伯琪任副书记,黄垂明、陈邦兴等任委员。地委下辖古罗连中心县委、宁德、周宁、福安、霞浦等县委。地委成立后,领导闽东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推动着游击战争的向前发展。
   (区党史研究室)
  城工部宁德县工委成立地遗址——霍童兴贤陈家老宅 1949年初,鉴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以及行政区域变动(咸村由宁德划归周宁管辖),城工部宁德工委决定在宁德和周宁两县分别建立县级组织。
  2月12日,城工部宁德工委书记孙子清在霍童兴贤陈家老宅主持召开宁德县党的骨干会议,宣布成立城工部宁德县工委,章康瑞任书记。宁德县工委下辖霍童、城关两个党支部,邑坂、赤溪、三都3个党小组。会议还决定赤溪、霍童、三都、城关为四个工作片。城工部宁德县工委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4月中旬,城关群众近千人在城关党支部领导下,夺取所谓“伤兵”大米200多包(约18吨),揭穿了国民党宁德当局不顾人民死活,把粮食偷运到福州牟取暴利的罪恶阴谋。5月初,应宁德民主人士之邀,叶伯安(闽浙赣游击纵队第四支队负责人)派城工部宁德县工委党员高远到宁德城关开展统战策反工作,在民盟宁德小组成员的配合帮助下,策反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国民党李延年兵团溃败南下,途径宁德时留驻一个团的兵力,致使和平解放宁德的计划未能实现。6月中旬,经城工部宁德县工委赤溪党小组做策反工作,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五支队顺利接收了赤溪乡公所的全部武器和起义人员,计长短枪37支、手榴弹70多枚、子弹2000多发,起义人员10人。同时,城工部宁德县工委霍童党支部和游击小组经过周密部署,一举夺取霍童镇公所的全部武器弹药,计长短枪33支、手榴弹10多箱、子弹1000多发。城工部宁德县工委及其所属游击队为宁德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该遗址系民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区党史研究室)

知识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蕉城红色遗址》

本书记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闽东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全书共分八章,即: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宁德、闽东独立师在宁德、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宁德苏区、红色名人故(旧)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