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宁德老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03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宁德老区
分类号: E297
页数: 24
页码: 76-99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宁德老区、梅坑老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遗址、桃坑老区、安德老区等遗址情况。
关键词: 抗日 红军 宁德

内容

宁德老区简介
  1931年3月,共产党员颜阿兰受党组织派遣从福州回到霍童开展革命活动并成立了党组织。次年底叶飞受福州中心市委指派来宁德指导土地革命斗争,与颜阿兰一起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五抗”(抗捐、抗税、抗债、抗租、抗粮)斗争。
  1933年5月,叶飞、颜阿兰领导组织了“霍童暴动”,成立了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先后在宁德西北山区桃坑、坑头、梅溪一带建立起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
  1933年11月,“闽变”事件发生后,闽东党组织抓住闽东地区国民党当局力量比较薄弱的有利时机组织武装暴动、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中共安德县委在福安与宁德交界处成立,7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霍童坑头成立,不久宁德县委也在坑头恢复,10月安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至此,宁德境内共有二个县委和20个党支部,二个县苏维埃政府,8个区苏维埃政府,32个村苏维埃政府,苏区人口近6万。
  当时宁德县域苏维埃政权分布于梅坑、桃坑、安德(今赤溪、八都与福安交界区域)。
  苏区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1934年底,国民党当局在三都成立“清剿”指挥部,纠集10万兵力,分三路进犯闽东苏区。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残酷“清剿”,闽东苏区大部分丧失,但宁德的梅坑和桃花溪地区的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坚持十六年红旗不倒,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闽东革命壮丽的历史篇章。
  梅坑老区
  梅坑老区地处霍童镇西北部海拔800多米的山区,包括梅溪、坑头、上洋,后洋在内的60多个大小不一的村庄。
  1931年以来,在叶飞、颜阿兰、池陈旺等领导下在坑头村成立了宁德第一个贫农团,领导群众开展“五抗”斗争。不久梅坑地区先后成立了79个贫农团,参加人数近千人,其中的许多积极分子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
  1934年7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霍童坑头成立,坑头村人池陈旺任主席,F辖云淡、院前、宣洋、洋角、下白岩、卜龟岭等六个区苏维埃政府,人口约二万七千人。
   1934年年底起,国民党当局集中10万兵力对闽东苏区开展残酷“清剿”,仅梅坑苏区就被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摧残28次,致社洋、白岩、梅溪头一带10多个村庄房屋被毁殆尽,畲汉干部群众被杀达200余人
   1935年5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12月,叶飞率领分散活动的闽东独立师又回到梅坑,召集地方干部开会,部署建立党组织,扩大红军,巩固游击区等工作,并决定由在当地坚持斗争的池成旺接任宁德县委书记。此后梅坑苏区先后建立了4个中心党支部,35个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220多名,在深山密林里搭起83座草簝供红军居住,还组建了赤卫队,设立了兵工厂、军服厂和后方医院梅坑再度成为宁德革命的中心地区。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使梅坑成土地革命时期宁德革命的中心,梅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坚持了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嬴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区政协资料室)
   “梅坑”之红色岁月
  赤帜飘扬时代,“梅坑”与“桃坑”,花样诗名,镌刻的却是血与火的印迹。
   与桃坑不同,梅坑并非是村庄之名。这是雄峙于霍童西北的一组方圆几十里的高山群落,是道教名山霍童山的一个部分。
   这一带崇山险峻,幽谷深切,森林茂密。当年,这里星星点点分布着68个大小村庄,较大的有坑头、池头、墩头、后洋、梅溪头等十余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一带设“梅坑乡”,将梅溪头和坑头合称,多习称为“梅坑”。
   云天之上,坑头溪由南北注入霍童溪,溪畔分布着连片的水田与村庄,村舍相望,阡陌相连,海拔多在六、七百米左右。在村庄与田地的周围,险峰屏障,环列横陈着连绵不断的千米高山高山的外围,由于霍童溪、梅溪等大小河流的侵蚀切割,地形极险,无非悬崖、石壁、瀑布高悬。千年以来,这里又是霍童通往古田、屏南的要道,从外界进入这一带,只能通过海拔千米左右的三、四个山垭,或称“军路岔”,或称“松岔”,或称“里岔”,均是十分险要的隘口。欲从15公里外的霍童街到达坑头村,仅在视线可及的陡峭山道上,就要行走二、三个小时。
   梅坑与“远近罗列九十九峰”的支提山相连,中间相隔海拔在1200米左右的大湾山、东岗山。与桃坑村相距也不过三十余里地,大山深处,几十处单座寮、三家村挂在深谷寒岩之间。
   梅坑是富庶之地梅坑产粮,1933年闹红之前,六十余村总计人口不足二千人,却有水田二千五百亩以上。山间有松、杉、竹,村头有百年古树樟、粟、柽、橄榄,林子中飞禽走兽,水中鱼虾鳖鳗,坡地上有茶叶、番薯、菁靛。春夏之间,青黄不接,数百担红米逶迤下山,接济霍童河谷稠密的人烟,称之“坑头米”。
   梅坑又是苦寒之地。其实苦寒的原因全在社会黑暗。肥田沃土七成属霍童、石堂等外乡地主所有,农民终年劳作,口粮只能吃到7月。池头村冬夏间阴风卷浓雾,终日不歇,俗语:“未着三层衫,莫过池头坂”。无论冬夏,农民身上却只有一套单衣,冬天以棕衣御寒,寒夜全靠火笼。各种的捐税让农民破产,又受高利盘剥,年年借贷,年年还不清。农民穷到了极点,土匪还常来侵扰,1929年,一年中大小土匪来了十多次。
   共产党人到来前夕,这里的群众组织起防匪保家的团体,称为“谊民”。备起梭镖、大刀,遇匪来袭,就吹起螺号,村村相通,群起反抗。因此,在1931年春,叶飞、颜阿兰等人来到这里宣传发动后,梅坑乡人民拿起梭镖大刀,走上革命的道路。
   从1933年大规模闹红到1949年初夏,十几年光阴,梅坑之红未曾褪色。易守难攻的山势,一心向党的民心,使这里成了闽东党和红军游击队的重要后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把梅坑与桃坑互为犄角,往来于两片红色区域之间,渡过了最为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军在这里活动休整,人民群众则为红军供应日用品,放哨站岗,看护伤病员。梅坑与三都的交通站建立了联系,从福州、三都等沿海地带购买的药品及日用品,不断送往红军的后方。群众为了保证红军队伍的需要,特别是红军伤病员的需要,经常分批外出购买物资。他们到霍童购买食盐、咸菜、带鱼、杂蚵,还购买电池、毛巾、药品。有时还走远路,到南埕买盐,到石桥、虎贝等地买粮食,到宁德城关买各用军用和生活用品。1937年秋,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集结于一山之隔的桃花村,梅坑各村群众出粮出力,将抗租的六千多斤粮食,送到红军队伍上。
   梅坑人民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红军,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还愿意舍出生命来保护红军。白岩村的宋逢仔为红军后方医院买药品、电池,回家的路上在葛藤凤村被敌人搜出,押住霍童。敌人用刑逼其招供,后来,用钳子剥他的脚趾甲,他多次昏过去,最后英勇牺牲。
   梅坑地区的白岩村一带,有几处小村山寮。这里地势陡峭,林木茂盛,峡谷中有洞穴、石窟,红军在里搭寮设厂,做为伤兵疗养所,服装制造厂。在敌人的“清剿”面前,白岩村群众把14个秘密寮转移到在深山悬崖的白叶楼村,村里凡是16岁至45岁的男女,全都为红军通风报信,全力掩护着红军的行踪,保守红军的秘密。反动当局强迫群众登记户口,编保甲,订“连坐”,甚至进驻村庄,封锁进入深山的道路。这时,各村群众就设法把粮食存入篮底,盖上草木灰,假装施肥,送上山给红军吃。甚至有时红军与敌人相隔只二、三里,但红军在群众的掩护下,仍安然无恙。有了广大群众做为坚实后盾,从而改变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状况,使国民党貌似强大的军队在根据地如同瞎子和聋子,找不到红军的踪迹,在人民游击战争中好比水牛陷入烂泥田之中不能自拔。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梅坑人民为革命付出巨大的牺牲。1959年厦门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实习队宁德小组,在编写《梅坑乡史(草稿)》时统计,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经过多次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反动民团、大刀会的侵袭,“被毁的村庄有水仔、山兜、连后洋、枫田、白叶楼、垅仔头、白岩后、下白岩、长岗里、可坑等51个。被烧房屋有109座,1209间,被拆的房屋有21座,187间,烧毁纸寮7座。被抢走耕牛151头,猪羊668头,棉被428件,粮食四万九千多斤。被杀死干部群众101人,病饿死群众86人,被奸妇女42人,惊死117人,出卖儿童36人……”
  梅坑人民在血泊中奋起,在阴风雾霾中挺立,在这里,闽东地委、宁德县委、宁德县苏维埃都曾立足;闽东独立师、闽东游击纵队、闽浙赣游击纵队等红色武装都曾战斗过。
  梅坑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着许多让人追忆,使人感怀的红色遗址和赤色战士。这里曾经洒下烈上的鲜血,飘扬过激昂的红军歌曲。烈士的足迹走遍闽东,走到了遥远的苏北抗日战场。
  宁德县苏维埃主席池陈旺,带领梅坑群众打击前来逼租逼债的地方武装,打击地主民团武装,慷慨就义于霍童溪畔。青年拿起刀枪,投身革命武装。仅梅溪、上洋两村在1937年秋冬报名参加红军北上抗日的,就有汤永瑟、吴大里、林李根等9人……
  坑头村边苏维埃政府旧址,依稀回响着池陈旺、范铁民等共产党人分田分粮的激昂号召;宫桥头侧的石门峡谷,1934年秋,数百群众手执刀枪,血战来自霍童的地主逼租队伍,歼其11人;坂头村后,叶飞率队一战击溃疯狂的大刀会众,从此杜绝了大刀会的祸害;白岩村边的草寮中,伤愈归队的战士与群众依依相别;前乾楼的厝坪,记载着1947年冬天的一场激战,阮英平在敌保安团的机枪火力网中突围。军路岔、松岔上的柳杉如剑戟剌天,见证了六、七十年前赤白两军无数次的交锋………
  梅坑人民浴血坚持,历经土地革命战争,八年坚持抗战反顽的斗争,迎接光明三年解放战争,十六年红旗不倒,始终不渝追随共产党。先烈的血,飘扬的赤帜,如红梅,似杜鹃,在云天之间高山之上怒放,使得梅坑之红穿越时空,永留人间。
   (梅晓桃)
  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地遗址——霍童坑头村
  1934年4月,中共宁德县委书记叶觉登在福州被捕叛变,宁德革命活动遭到严重破坏6月,中共宁德临时县委成立,书记郭秋山。宁德革命活动一度遭挫折之后又迅速发展起来,只是其中心区域已从霍童、城关等平原地带向梅坑、桃花溪一带山区转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34年7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霍童坑头村成立,池陈旺任主席,下辖云淡、院前、宣洋、洋角、下白岩、卜龟岭6个区苏维埃政府。苏区人口约二万七千人。县苏维埃政府还建立了独立营、警卫连、肃反队;区苏维埃成立游击队、肃反队等此外,妇女会、儿童团也应运而生。同年9月,中共宁德县委在霍童坑头正式恢复。
   中共宁德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的重新组建和成立,使得以坑头为中心的梅坑地区,成为三年游击战争中闽东红军的大后方。这里搭建了无数的秘密寮供红军居住。还设有红军后方医院、仓库、修械厂、军服厂等。这里的群众为支持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该遗址系民房,旁边建有宁德梅坑老区革命史展览室和红军亭,前面广场立有“中共宁德县委重新组建、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纪念碑”一座,高7米,宽1.05,底座1.84米
   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区党史研究室)
  红军后方医院遗址——天峰亭村
  天峰亭村座落虎贝乡北面山坳里,与霍童梅溪、桃坑村相邻,包括天峰亭、天峰院、田坪里、金钟里、笊篱壑等五处山楼(自然村),山高林密,地势峻峭1933年,天峰亭地下党支部为掩护红军游击队,在深山密林里搭起了“秘密寮”供红军居住。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东红军在天峰院设立红军后方医院,救治红军伤病员,又在几十里外的梅坑白岩头设伤兵疗养所。碰上国民党军队“围剿”时,如果天峰院形势吃紧,就组织担架队转送伤病员到白岩头;如果白岩头方面吃紧,就转送到天峰院。天峰亭红军后方医院,可容纳二十余名伤病员,并组织有担架队,可随时运送伤病员。1936年冬,国民党洗劫天峰亭,红军后方医院被破坏。
  该遗址地处偏僻,全村8户27人,以畲族为主。自然景观丰富,有天冠说法台、龙潭瀑布、九歇岭等。
   (区党史研究室)
   坑头赤旗飘万代
  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绕行,窗外峰峦叠嶂连绵天际,宛如一叶扁舟遨游云海。引吭高呼,群山遥应,让人感受大山的雄浑大度、寥阔静谧。翻过几座山坳,越过海拔近千米的崕口---军路岔,汽车开始下坡。不久便隐约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豁然展露眼前的是高山盆地绿油油的一片片稻田、茶园和翠竹掩映着的一座座黄泥墙黑瓦房。坑头,你虽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是那么古朴无华,但我们内心始终满怀景仰之情,始终澎湃着对你的一腔热血。
  坑头村距霍童镇区21公里,辖坑头、池头、松林、乌兰洋四个自然村,海拔约740米,是当年宁德苏区的核心,被誉为宁德的“红都瑞金”。
  历史永远铭记你走过的峥嵘岁月。1931年成立“贫农团”,领导开展“五抗”斗争。1934年,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宣告成立,池陈旺任苏维埃主席,下辖6个区苏维埃、32个村苏维埃。在叶飞、颜阿兰、曾志、阮英平、池陈旺等领导和指挥下,以坑头为中心的梅坑地区,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东红军的后方根据地。这里的高山密林中曾搭建了无数的秘密寮供红军居住,还设有红军后方医院、仓库、修械厂、军服厂。为支持革命,坑头的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仅1932年至1934年就有400多人参加革命,原有9个自然村被国民党烧毁5个,房屋被烧毁60余座,有200多人遭杀害……
  但勇敢的坑头人民,信念不改,浴血坚持,“红旗不倒”十八年,最终迎来了共和国解放的曙光,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撼天动地啊!
  缓步来到村前广场中央,我们驻足于“中共宁德县委重新组建、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纪念碑”前,红色的碑身上用金字镌刻着宁德县苏维埃政府、中共宁德县委成立和重组的光辉历程,碑顶是红旗招展图案,中间镶有红五星,举目仰视,令人满怀敬意。
  纪念碑后是宁德梅坑老区革命史展览室,现已辟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室图文并茂介绍梅坑老区的革命历程、革命先驱的斗争经历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好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叶飞、颜阿兰、曾志、阮英平、池陈旺等人的革命事迹展版前,我停下了脚步,凝望革命英烈的遗像,遥想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百折不挠,浴血斗争,为革命事业舍生取义的情景。坑头人民的好儿子池陈旺烈士被捕后,敌人对他百般折磨逼供,钢丝绳抽、火钳烫、辣椒水灌……残忍的在他的面前将他两岁多的孩子活活摔死,他始终坚贞不屈,只字不吐,就义时还高呼:“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36岁。革命者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展览室旁是当年宁德县苏维埃政府遗址,近年来进行了修缮。目睹陈列着的红樱枪、煤油灯、土枪等革命文物,让人亲近难舍。似乎告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不辜负革命先辈的遗志,不辜负老区人民的期望。
  参观了展览馆和遗址,我快步登上了广场边的小山岗。这里建有一座红军亭。站在亭上,鸟瞰四野,满目青山,云蒸霞蔚中,坑头的山山水水一派生机盎然。
  听村支书介绍,解放后老区群众生活虽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山区地理等条件的制约,坑头村的经济发展仍然缓慢,全村仅靠一条30多公里长的羊肠小道与外界沟通。1998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老区群众的生活困难,引起了省委、市委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实施老区基点村“五通”工程的部署。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努力奋战,坑头村率先实现了“五通”。2000年全省老区“五通”现场会在宁德召开,“五通”庆典仪式就在坑头村举行。这是村里人常挂嘴边引以自豪的一件事。尤其是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以及各级领导都先后亲临坑头调研并指导工作,给了老区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坑头赤旗飘万代,老区建设换新颜。这些年,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投入600多万元完成坑头老区15公里水泥路面硬化,于2006的1月3日正式通车,实现了老区人民企盼已久的夙愿
  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村里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林蔬等特色产业。你瞧,一袋袋清香沁人的老区高山茶正走进城市商场、宾馆酒店、千家万户;毛竹垦复、植树造林、反季节蔬种植,多种经营的路子越走越宽广。2010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全村茶叶收入220万元,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在村口,我看到村里建起了不少新房,办起了茶叶加工厂,也听说不少农户都迎娶了外乡的新娘。改革开放和惠农政策真的让老区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红军精神永在,老区精神永在,加快老区发展的接力捧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坑头之行给予我的红色感悟!
   (陈斌)
  桃坑老区
  桃坑村(又名桃花溪村)位于霍童镇西南部支提山麓,西与虎贝乡交界,南与洋中镇毗邻,海拔760米。桃坑老区包括桃花溪、胡新坑、湖仔、南山、庵溪、单丘田、下门楼、天宫坪、棕艾、饵里、古鼎洋、支提寺等老区基点村。1931年初,桃坑村群众就自发成立了贫困团、妇女会、抗租团、暴动团、儿童团等群众革命团体。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支提寺成立,在桃花溪设立宁、屏、古办事处(书记阮英平);1935年成立桃花溪中心支部,下辖41个支部,共有党员163人。桃花溪与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坑头仅一山之隔,是县委二区联络中心。党组织和游击队依靠桃坑与梅坑两片苏区互为犄角的有利地形,渡过了最为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10月叶飞、陈挺率领独立师1600多人集中桃花溪村整编,不久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桃坑村随军北上14人。根据地留下了71名党员、21名游击队员坚持在桃花溪开展革命地下活动并坚持到全国解放,与梅坑老区一样赢得十八年红旗不倒的赞誉。
  阮英平创办供销合作社遗址——石墩村
  1947年7月,为整顿闽东党组织,加强闽东地区革命力量,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军事部长阮英平奉命回闽东开展工作。
  阮英平回到闽东后,决定以宁德的桃花溪为立足点,恢复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迎接全国解放。由于桃花溪革命根据地连连遭受敌人的摧残和杀戮,经济、物质供应十分困难。为了更好地开展闽东游击战争,阮英平吸取老解放区的经验,创办了桃花溪供销合作社,以利苏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桃花溪合作社总社设在石墩,社长周礼金。下设石墩、黄土岭、曲坑、下宅4个分社。桃花溪合作社的创办有效地推动了游击区生产的发展但战争的环境使其无法长期存在,几个月后,由于国民党省保五团大举进攻桃花溪根据地,合作社遂告结束。
   (政协资料室)
  安德老区
  1934年1月中共安德县委在福安与宁德交界处成立,隶属福安中心县委,阮英平任书记。由于赤溪龟山一带地主武装大刀会猖獗,3、4月间福安中心县委派赖金标、范式人率工农红军消灭了地主武装,巩固了苏区根据地。8月寻淮洲、粟裕等率领的抗日先遣队经过宁德,21日在赤溪阳谷村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会师。9月中共闽东特委派曾志到赤溪社洋领导安德县安乐区的分田试点运动,揭开了苏区土地革命运动的序幕。10月安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主席黄圣松,下辖8个区苏维埃政府,其中安乐区、衡德区以及下南区的葛藤坪、猴盾、半山村苏维埃政府在宁德境内。
  从1934年年底开始,国民党当局纠集10万兵力,分三路围剿闽东苏区。1935年2月中共安德县委从福安甘棠迁至宁德赤溪龟山等地,红军游击队主力也转移到宁德(含周宁)、古田、屏南边界地区,开始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此后,安德苏维埃地区除了一部分畲族聚居地外,大部分沦为白区。
  安德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遗址——赤溪社洋村
  为了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进行,1934年9月中共闽东特委派曾志到赤溪社洋村领导安德县安乐区农民开展分田运动。曾志参照中央苏区分田政策、经验,并结合闽东的实际情况,主持制定分田政策,颁布分田大纲。主要做法是:发动群众,摸清土地面积、人口情况;划阶级、评成份;没收地主土地,分类按段插标;平均分配土地。根据“没收地主,平分土地”,“地主富农分远地坏地,贫苦农民分好田”的原则,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安乐区11个自然村有712户分到土地,人均1.3亩。对原佃户多种的土地,抽出25%作为其工资肥料等费用。吴山一带将稻谷收割回来,由土地委员过秤,除公粮外,平均分配给贫苦农民。
  在曾志的领导下,安乐区有十几个乡(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九月下旬,分田工作宣告结束。10月1日,安乐区委召开庆祝分田运动胜利大会。曾志同翻身农民一起烧田契,欢庆土地革命取得胜利。
   社洋村地处蕉城与福安交界处,高山地偏,近年已通水泥公路。
   (区党史研究室)
  畲村苏维埃
  1931年3月共产党员颜阿兰到天峰亭、东岗、八斗等畲村活动。同年,中共安德县委领导阮英平、钟桂兰到与福安交界的宁德斑竹、社洋、猴盾、葛藤坪、半山、南岗等畲村活动,点燃了革命烈火。1932年,第一支畲族游击队在猴盾村成立。翌年6月,在半岭畲族村组建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支队长颜阿兰。
  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紧靠福安县界的猴盾、葛藤坪、半山被划入当时的安南县下南区,也成立了党组织和乡村苏维埃政府。随后南岗乡、后岗山村,小石村也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自卫武装及通讯联络组织。与此同时,霍童、虎贝一带的畲村天峰亭、院后、半岭、八斗、上下东岗、巫家山、施洋、九仙等村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租抗粮分田斗争。
  1934年底起,国民党当局对苏区开展“清剿”军事行动中,畲村苏维埃政府也遭受摧残,有14个乡村先后被烧毁或拆毁房屋50多座,被杀干部群众60多人,逼得畲村群众躲进深山老林搭棚窝居。但畲族人民的心是向着共产党的。1935年春,南岗村成立了党支部,到年底有13个畲村建立了党组织。在党领导下,在畲村根据地的丛山密林中建立起无数的秘密洞和草寮,组织起通讯联络网和三条地下供应线,使红军游击队在崇山峻岭中退有所安,食用有所供,讯有所通。1938年春,国共合作,闽东独立师改编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时,有22位畲族青年随军北上。
  许多年以后,当年曾在闽东苏区浴血奋战的叶飞同志对畲族人民是这样评价的:“在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1935年至1937年,对党支持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坚持。”
   (摘自2001年版《宁德市畲族志》)
  革命畲村天峰亭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畲族人民为了保卫红色政权前仆后继,和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当年,畲村中流传着一首名叫《杀头也要干革命》的歌谣“敢做木头不怕钉,敢做笊篱不怕淋。火烧黄茅心不死,杀头也要干革命。”表达了畲族人民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畲村天峰亭 坐落蕉城虎贝乡北面山坳里,包括天峰亭、天峰院、田坪里、金钟里、笊篱壑五处山楼(自然村),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峻峭,东有龙潭峡,西有虎岩头,北有九肩岭,南有五虎头,其间还隐有辟支洞、莲花洞、龙潭洞等洞穴,可聚兵又可囤粮,是个打游击的好地方。土地革命时期,这里的村民仅三十户一百三十多人,大多是畲族,都和反对国民党、打土豪的红军游击队心连心。所以红军游击队同志们经常说:“驻扎这里,真是得到地利和人和”。
  一九三三年间,叶飞同志所率领的红军部队就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并选择天峰院、田坪里为落脚点。因为天峰院地形更为险峻,右边临龙潭峡,山峡弯弯曲曲直通霍童梅坑,峡下有涧水、有悬岩、有洞穴,所以红军部队就选择在这里搭棚设厂,作为红军后方医院和服装制造厂。
  为保护红军伤病员的安全,红军部队除在天峰院设后方医院,又在几十里外的梅坑白岩头设伤兵疗养所。碰上国民党军队“围剿”时,如果天峰院形势吃紧,就组织担架队转送伤病员到白岩头;如果白岩头方面吃紧,就转送到天峰院。那时,各个山楼都组织有担架小组,常备担架五六副,一有情况,连夜出动,风雨无阻。
  为了供应驻地红军游击队和伤病员的生活物质,天峰亭地下党组织经常派人分批到霍童去购买食盐、咸菜、带鱼、杂蚵等,然后暗地集中送去。有时红军大部队到来,天峰亭党组织还负责筹送粮食、柴草、蔬菜。
  天峰亭地形生得好,东西两面是高山,悬岩陡壁,无路通行,只有南北方向有小路分别与虎贝、霍童相通。从北哨站一-九肩岔,可鸟瞰霍童来路的情况;从南哨站一一梨岔,可鸟瞰虎贝来路的情况。所以,只要看守好南北两向的哨位,就能掌握村外来人的活动情况。
  为保卫红军后方医院和服装厂的安全,天峰亭群众坚持日日夜夜在村庄四周站岗放哨。每遇红军游击队进村,村外再加一层岗哨,同时安排三四人作流动哨,大家方才放心。就是游击队离去了,也还得组织儿童、妇女去打扫掩灭游击队走过的足印和痕迹,避免被敌人发现游击队的踪迹。
  在三年的游击战争中,尽管国民党保五团十几个中队驻扎在虎贝,对苏区展开疯狂围剿,但是天峰亭村的革命群众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在地下党组织的带领下,时刻警惕,认真放哨,严守秘密,所以红军游击队和首长们都愿意住到天峰亭村里。钟陈坤家前后有叶飞,池陈旺、区委老冯,队长黄垂明住过。
  日子久了,红军游击队在天峰亭活动的消息传到敌人耳里,其后敌人就经常进村突击搜查。一九三五年,有一次,前脚游击队三十多人来到田坪里,茶烟未沾口,后脚哨兵钟宗林就赶来报告敌人来了,天丰亭村党组织一面派人带路送走游击队,一面让妇女群众假装上山讨猪菜,随后跟去打扫游击队撤退时遗留下的痕迹,全村人都动员起来收拾了一番,才保住了游击队进村的秘密,也保卫了村庄的平安。
  一九三八年三月,伪保五团对苏区进行大围剿,梅坑白岩头伤兵疗养所被发现,宋维叨一座大四扇厝被烧光,来不及撤离的红军伤病员二十多人惨遭枪杀。接着敌人跟踪到天丰院,又把天峰院六座住房全部烧平,同时也把笊篱壑一座烧了,把金钟里二座拆了。
  一九四七年八月,伪保五团又逼天峰亭群众“移民并村”,当日有百余团兵进村,又把天峰亭仅有的六座厝烧光,逼得村民不得不搬到桥头村去居住。
  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对天峰亭畲村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摧残,房屋先后被烧了十五座,粮食禽畜被掠,生产被破坏,但天峰亭村群众的心仍牵挂在故土,仍然倾向着革命,叨念着亲人红军。他们时常暗地里到天峰亭一带,就地开垦荒园,种上粮食、蔬菜,支持红军游击队,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
   (区政协资料室)

知识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蕉城红色遗址》

本书记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闽东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全书共分八章,即: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宁德、闽东独立师在宁德、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宁德苏区、红色名人故(旧)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