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六团宁德留守处遗址——林氏宗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037
颗粒名称: 新四军第六团宁德留守处遗址——林氏宗祠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2
页码: 74-75
摘要: 1937年底,闽东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内战、共赴国难的协议。1938年2月,闽东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团长叶飞率领开赴皖南抗战前线。3月2日,按照和谈协议在碧山街“林氏宗祠”挂牌成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后方宁德留守处”。留守处编制40名,主任范式人,秘书长郭文焕,副官黄础和罗米夫,配有一个排武装,排长石头弟。加上交通员、炊事员、传令兵,实际工作人员达50余人。1938年3月16日清晨,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处指使驻闽东的保安第二旅李树棠部袭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宁德留守处,杀害了警卫排长等2人,逮捕了办事处负责人郭文焕等52人,制造了“宁德事件”。1992年12月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抗日 新四军 遗址 林氏宗祠

内容

1937年底,闽东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内战、共赴国难的协议。1938年2月,闽东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团长叶飞率领开赴皖南抗战前线。3月2日,按照和谈协议在碧山街“林氏宗祠”挂牌成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后方宁德留守处”。留守处编制40名,主任范式人,秘书长郭文焕,副官黄础和罗米夫,配有一个排(30多人)武装,排长石头弟。加上交通员、炊事员、传令兵,实际工作人员达50余人。成立留守处的目的是:一方面贯彻省委制定的“背靠农村,面向城市发展,推动抗战,巩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隐蔽精干,保持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合法地位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保护群众利益,保障前方指战员与后方家属及时取得联系,随时给前方输送新战士。
  1938年3月16日清晨,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处指使驻闽东的保安第二旅李树棠部袭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宁德留守处,杀害了警卫排长等2人,逮捕了办事处负责人郭文焕等52人,制造了“宁德事件”。经范式人交涉,国民党省主席陈仪不得不释放被捕人员。这批同志被释放后集中福州洪山桥“原祖阁”训练,同年5月归队北上抗日。留守处机构至此不复存在了。
  林氏宗祠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封山顶,穿斗式梁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约7.5米。门口墙上有青石镌刻的“林氏宗祠”四个擘窠大字,左右两边为红色大门。上面刻有“入孝”“出悌”门眉字。大门进内有六级石阶进入风门厅(即下廊),再进内又有六级石阶就进入大堂,旁边为走道。
  中国近代著名盐务专家林振翰之父、清末民初实业家林理斋曾在此办过碧山学堂,分科教授,传播新学,培育了不少近代学人。
  在大跃进时期该祠被一些单位和个人占用,办过粮食加工厂、米粉厂、沙发木工场等。由于未加以有效的保护和维修,导致破损严重,破烂不堪,面目全非。2003年起由林氏众宗亲捐资23万元进行维修,在修复时发现砖墙有数个子弹孔,甚至发现遗留有子弹壳,说明这里曾行过激烈战斗。现已基本恢复原貌,可作为我区红色遗址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92年12月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门口树有二面大石碑,分别为范式人题字和宁德市政府所立革命文物保护碑。
  (林彩勇)

知识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蕉城红色遗址》

本书记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闽东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全书共分八章,即: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宁德、闽东独立师在宁德、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宁德苏区、红色名人故(旧)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彩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