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共宁德和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03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国共宁德和谈
分类号: E297
页数: 14
页码: 62-75
摘要: 本章介绍了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的经过和遗址。
关键词: 抗日 红军 宁德

内容

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的经过1937年,是一个抗日呼声震天撼地的年头。在闽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这个地区进行了极其残酷的长期“清剿”,焚毁村庄,移民并村,纵火烧山;实行“五光”和“十杀”政策,无所不用其极。以致田园荒芜,庐舍为墟,工商凋敝,给闽东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自“西安事变”暴发后,全国上下充满了抗日救国的呼声,在此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闽东广大群众和各阶层进步人士无不强烈要求尽快结束内战,枪口对外,共御强寇。
  这年六、七月问,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发表布告,提出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倡议。大量翻印了中共中央的“共赴国难宣言”和“告国民党书”,到处张贴,进行广泛宣传,造成更大的抗日舆论。在军事上除自卫外,则尽量避免与敌人接触,以造成和平谈判的有利气氛。所有这些主张和具体措施,立即得到闽东各界人士和社会舆论的同情与拥护。甚至连许多地主也要求红军下山抗日。
  这时,叶飞同志与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代表、省保安第三旅旅长黄苏开始有了接触,并向他们提出和平谈判的主张。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却叫嚷什么“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黄苏更是一心梦想消灭我闽东红军游击队。他们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竟然置人民的呼声于不顾,继续摧残人民抗日力量,激起了闽东人民的无比愤怒。8月20日,叶飞、陈挺同志就在宁德洋中与九都交界的山区——“亲母岭”,设下埋伏,全歼跟踪“追剿”的国民党军一个加强连。10月,范式人同志在浙南边区也打垮了国民党一个保安营。敌人接连两次吃了败仗,感到节节被动。而且七七”事变后,驻在闽东的国民党正规军已相继调往上海。这时闽东国民党军政当局感到内部空虚,不得不表示可以同红军进行谈判。
  于是,国民党省保安第三旅旅长黄苏,找了国民党福安县党部指导员张辅翼。张又找了我党派入“福安民众抗日后援会”工作的郭文焕同志,磋商有关两党和平谈判事宣。事后,郭文焕同志赴宁德革命根据地桃花溪与叶飞同志接洽。叶飞同志马上写信给在浙南边区活动的范式人同志,叫他立即赶回桃花溪。经过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的研究,决定以林筹生为交通,派范式人和郭文焕同志一起同驻军黄苏当局进行谈判。
  第一次谈判在宁德霍童区公所“文昌阁”举行。范式人同志代表闽东特委提出的条件有五条:“第一、停止内战,发表共赴国难宣言;第二、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保持共产党的领导,军队干部自己派,只听必要的调动,不听指挥;第四、释放一切政治犯,划屏南、周墩、霍童、穆阳为红区(范围相当大);第五、已分的土地维持原状,已欠的租债免交。”①可是,和平淡判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黄苏企图通过谈判来消灭和改编我红军游击队,以便扩充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他对我方提出的条件不于理睬,反而提出要把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党省保安队的苛刻条件,以此来拖延谈判。范式人同志拒绝了黄苏这一无理要求,于第二天离开霍童镇,经大石返回桃花溪。
  为了实现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广大群众团结在我党的周围,这时闽东党一方面更大规模地开展和平合作一致抗日的宣传活动;另一方面继续寻找时机准备与国民党当局再进行谈判。不久,党中央派张云逸同志来福州,与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仪进行交涉,促进福建各地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可是在闽东,国民党当局如福安县国民党指导员张辅翼、省政府咨议王调勋,还有黄苏派来的团副陆凌汉以及“服务员”谢作霖等,都在打着借和谈之机收编闽东红军游击队的鬼主意,不遗余力地各为其主子捞取政治资本,充分暴露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革命面目。
  此时,我闽东红军游击队已陆续开始向桃花溪集中。党动员、组织群众报名参军。许多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纷纷投奔红军,参加抗日战争。中共闽东特委在宁德桃花溪办起了大规模的训练班,培训大批干部派往各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或充实我军扩大队伍。桃花溪苏区呈现出一派团结抗日的热烈景象。全体指战员时刻准备着,一旦和谈成功,立即奔赴前线,英勇杀敌。黄苏从团副陆凌汉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惊惶,连忙从霍童回到宁德县城,通知我们再派人到城关同他谈判。
  第二次谈判在城关“妈祖庙”举行。我方代表范式人再次进蕉城与国民党当局代表黄苏谈判。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在谈判中要提高警惕、不要上敌人的当的指示,这次我方除把红区减少到屏南、周墩这两块地区外,其他条件均不变更。黄苏眼看谈判仍然达不到他的目的,就推说我方提出的条件,他不能解决,要我们到省里找陈仪谈判,致使抗战和谈停滞不前。
  黄苏这家伙眼见阴谋一一失败,很不甘心。他又玩弄另外一个阴谋。不久,他一定要我方派阮英平同他谈判。11月间,中共闽东特委派阮英平同志为代表,来蕉城同黄苏进行第三次接触。在谈判中,黄苏企图用委任阮英平当师长的笼络收买的手段来瓦解我党和闽东红军游击队,遭到阮英平严词拒绝。至此,闽东国共两党在宁德历经三次的合作抗战谈判,终因国民党方面没有诚意、蛮横无理而陷入僵局。
  到了11月底,八路军汉口办事处派顾玉良同志来闽东传达了党中央的意图。闽东特委决定,一面把队伍开到虎贝石堂整训,一面派叶飞同志和独立师后方办事处主任许威同志一道去福州,由叶飞同志与省政府主席陈仪谈判。在我党的正确主张和社会各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陈仪只好答应我闽东党提出的全部条件。双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谈判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停止内战,发出《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
  第二、闽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三支队;
  第三、保持共产党对红军部队的领导,军队干部由我们派,只听必要的调动,不听指挥;
  第四、释放一切政治犯,由我们派人到各地调查释放,划屏南为红区;
  第五、已分的土地维持原状,已欠的租债免缴。②
  上述条件是经过闽东党的不断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实现的。当时的《福建民报》曾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它极大地鼓舞着成千上万的人民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投身抗日斗争,在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孝钧)
  闽东国共第一次和谈遗址——霍童文昌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东地区国共两党于同年8月下旬在霍童文昌阁举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和平谈判。中共闽东特委的谈判代表为闽东特委宣传部长、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范式人。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的代表是驻宁德的省保安处副处长兼保安第三旅旅长黄苏。在谈判桌上,闽东特委提出了五个条件(见《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的经过》)。由于黄苏对谈判本没有诚意,只想通过谈判达到消灭和收编红军的目的,趁机为自己捞点政治资本,听了这些条件后,急忙推脱说做不了主,但可负责上报。因而第一次谈判未能达成协议,范式人等人撤回苏区根据地。
  此后,10月、11月闽东国共两党又在城关妈祖庙举行第二次、第三次谈判,尽管共产党方面做了很多让步,但都没有结果,直到11月下旬,随着全国抗日救国形势的高涨,国民党福建省军政当局不得不答应闽东特委提出的条件,双方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
  该遗址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1986年等多次重修。占地面积526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中轴线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门楼、文昌阁、后殿。门楼、后殿均为单檐歇山顶。阁为木构建筑,八角三层攒尖顶,通高13.5米,宽11.75米,底层周长32米。第一层正面设门。
  199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区党史研究室)
  霍童文昌阁今昔
  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范式人,由郭文焕、陈斯克、雷美孚陪同与国民党福建省当局代表、驻霍童保安旅旅长黄苏在霍童文昌阁进行闽东第一次国共和谈。
   霍童文昌阁位于霍童镇五里古街的东头,座西北朝东南,与有百年校史的霍童中心小学毗邻。
  霍童文昌阁始建于清康熙戊寅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距今已有三百一十三年历史。期间,历经清乾隆、嘉庆、光绪等多次重修。解放后,原貌保持完好。
  该阁分前、中、后三座,占地总面积736平方米。前座为朱门漆户门楼亭,亭眉上书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亭外有广坪,坪外有照墙,左右分设文武门,供游人出入。
  中座为三层攒尖顶奎光阁,八角形,木质结构,高13.5米,宽11.75米底层周长32米。有木质弯曲楼梯通往二层。二层供奉魁星神像。相传,魁星原系古代天文学二十八星宿之一,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神像形体特别,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中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旧时文人墨客科举求名,今人升学高就,多前往祀奉,祈求庇佑,颇为应验。神像周围悬挂着感恩的匾额、锦旗无数。
  后座为祀奉文昌帝君的殿宇。殿中央是文昌帝君神像。相传,文昌君为黄帝第五子,赐姓张氏。始造弓矢,弹射四方不祥之物,宜人多子多寿,世掌虫不害稼,民不疫疾,深得百姓拥戴。前来点香烧纸摆供,写疏祈福避邪,以及还愿感恩的善男信女接连不断。
  中座和后座之间有过道相连,过道的墙上绘制着诸多历史名人画像和“二十四孝”图解,游人过往此处,均会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疯狂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此阁曾被造反派作为“破四旧”对象而遭到打砸。由于此阁建筑巍峨高大,结构牢固,造反派又缺长绳、长梯等工具,所以当日未能全部被砸,主体基本保存。不意,当天午夜一场狂风暴雨,继而洪水进村,众人忙于抗洪抢险救灾,此阁才免于厄难。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此阁又重新焕发青春,霍童四境民众自发捐款,并推举代表成立董事会,同时也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把此阁修茸一新。红墙、碧瓦、朱柱,五颜六色的壁画,色彩斑斓的灯饰,使此阁比旧时更加绚丽夺目。而且还在此阁四周植树种草栽花,加以阁后流淌着清澈见底的霍童溪水,更映托此阁的美丽和壮观。
  霍童文昌阁,为蕉城区为数不多的一座古阁,是霍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文物,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遗址,同时又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现已被列为革命文物加以保护。
   (林承威)
  闽东国共第二、三次和谈遗址——城关天后宫
  1937年9月,范式人又以闽东特委全权代表的身份在城关东门外妈祖庙(即天后宫)与黄苏进行第二次谈判。谈判一开始黄苏又提出把闽东红军收编为保安旅的主张,范式人断然予以拒绝。谈判再次限入僵局。11月,双方在妈祖庙进行第三次谈判。闽东特委改派组织部长阮英平为全权代表。黄苏仍无诚意并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阮英平,遭到阮英平严词拒绝,第三和谈仍未成功。12月,随着全国抗日救国形势的高涨,国民党省政府不得不答应闽东特委提出的条件,双方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
  1980年,该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由范式人题写碑名在该遗址立碑纪念。
  (区党史研究室)
  宁德城关天后宫
  宁德天后宫(俗称妈祖庙),位于蕉城区蕉南街道办事处福山村福山路60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始建,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道光三年(1823),由宁德商会董事姚宗扬集南北商捐资重建正殿。咸丰元年(1851)重修,并改建下殿。同治十三年(1874),董事黄书田集布商建后座“三代祠”。光绪三十四年(1908),董事姚恩礼集南北帮黄毓同、蔡思祯营建偏殿,至此天后宫规模完备,各项设施一应俱全。
  咸丰元年重建大殿,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戏台、拜亭、正殿、后殿、偏殿。因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辟为粮食仓库,许多地方被改建,文革期间,门楼、戏台、拜亭等被拆毁,只剩余正殿、后殿、偏殿。正殿保存较为完整,面阔3间(20.45米);进深6柱(19.37米);高11.5米,带前廊及左右廊,抬梁穿斗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墙。殿内有咸丰元年玄武岩镂空石龙柱四根,刻工精细,形态生动,一龙柱上刻楷书:“咸丰元年春正月吉旦”。另有花岗岩浮雕凤柱两根,为省内所罕见,极富特色。系咸丰元年(1851),由鄞江(今龙岩上杭县)驻埠菁靛商合资捐献的,龙凤神态逼真,工艺精湛。堪与福州于山法雨寺大殿的龙柱媲美。
  妈祖庙自2004年按照“修旧如旧”的保护方式,进行了全面维修。大殿神像仿照莆田湄洲妈祖庙规格,中间妈祖昂然端坐,左塑临水夫人陈靖姑,右塑修筑木兰陂而献身的钱四娘,左右庑分别塑有路允迪、李富、施琅、浦元文、姚启圣等十位与妈祖有关的历史名人。正殿上方高悬有一块“寰海蒙庥”匾额,系咸丰年间(1851~1860)由福建水陆提督鄞江(今上杭)钟宝三书赠,现保存完整。宫左后侧10米处有“碧泉井”一口,乾隆59年建,光绪元年修,为蕉城区现存四大古井之一;井壁由乱毛石垒砌,直径150厘米;井栏由长方形石板砌筑,170厘米*170厘米;井深460厘米,目前仍在使用。
  民国26年(1937)9月和11月,中共闽东特委与国民党军政当局二次在天后宫举行谈判,之后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这里又成了国共谈判的革命旧址并于1984年立碑纪念。所以,天后宫既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又具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1980年11月,原宁德县(现蕉城区)人民政府公布天后宫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政综[1980]4号)。近年来,妈祖信仰已成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一个热点。宁德天后宫开放以来,来此参拜的台商络绎不绝。2009年,又完成对天后宫偏殿的修复工作,并作为区博物馆的展厅,正式对外免费开放。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天后宫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政文[2009]375号)。
  (陈仕玲 黄光春)
   新四军第六团宁德留守处遗址——林氏宗祠
  1937年底,闽东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内战、共赴国难的协议。1938年2月,闽东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团长叶飞率领开赴皖南抗战前线。3月2日,按照和谈协议在碧山街“林氏宗祠”挂牌成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后方宁德留守处”。留守处编制40名,主任范式人,秘书长郭文焕,副官黄础和罗米夫,配有一个排(30多人)武装,排长石头弟。加上交通员、炊事员、传令兵,实际工作人员达50余人。成立留守处的目的是:一方面贯彻省委制定的“背靠农村,面向城市发展,推动抗战,巩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隐蔽精干,保持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合法地位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保护群众利益,保障前方指战员与后方家属及时取得联系,随时给前方输送新战士。
  1938年3月16日清晨,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处指使驻闽东的保安第二旅李树棠部袭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宁德留守处,杀害了警卫排长等2人,逮捕了办事处负责人郭文焕等52人,制造了“宁德事件”。经范式人交涉,国民党省主席陈仪不得不释放被捕人员。这批同志被释放后集中福州洪山桥“原祖阁”训练,同年5月归队北上抗日。留守处机构至此不复存在了。
  林氏宗祠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封山顶,穿斗式梁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约7.5米。门口墙上有青石镌刻的“林氏宗祠”四个擘窠大字,左右两边为红色大门。上面刻有“入孝”“出悌”门眉字。大门进内有六级石阶进入风门厅(即下廊),再进内又有六级石阶就进入大堂,旁边为走道。
  中国近代著名盐务专家林振翰之父、清末民初实业家林理斋曾在此办过碧山学堂,分科教授,传播新学,培育了不少近代学人。
  在大跃进时期该祠被一些单位和个人占用,办过粮食加工厂、米粉厂、沙发木工场等。由于未加以有效的保护和维修,导致破损严重,破烂不堪,面目全非。2003年起由林氏众宗亲捐资23万元进行维修,在修复时发现砖墙有数个子弹孔,甚至发现遗留有子弹壳,说明这里曾行过激烈战斗。现已基本恢复原貌,可作为我区红色遗址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92年12月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门口树有二面大石碑,分别为范式人题字和宁德市政府所立革命文物保护碑。
  (林彩勇)

知识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蕉城红色遗址》

本书记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闽东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全书共分八章,即: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宁德、闽东独立师在宁德、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宁德苏区、红色名人故(旧)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