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精舍的历史影响与历代重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53
颗粒名称: 武夷精舍的历史影响与历代重修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朱熹学派在武夷山中的教育活动、著述活动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使“海内学者尊信益众”,使武夷山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学术研究中心和文化中心。聚集在武夷山下的朱学派中坚人物,刻苦钻研,长期潜修,争辩切磋,共同推动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是武夷山被称为“道南理窟”的承前启后的时期。① 继朱熹之后,一批理学名家相继在武夷山择地筑室,创建规模大小不等的书院讲学授徒,以继志传道为己任。特别是康熙帝推重朱熹理学思想,亲书“学达性天”匾额赐予武夷精舍,意义尤为重大。2000年,武夷山市政府出资再予修复,加以保护,成为宣传传统文化和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 朱熹 武夷精舍 历史影响

内容

朱熹学派在武夷山中的教育活动、著述活动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使“海内学者尊信益众”,使武夷山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学术研究中心和文化中心。聚集在武夷山下的朱学派中坚人物,刻苦钻研,长期潜修,争辩切磋,共同推动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是武夷山被称为“道南理窟”的承前启后的时期。
  清人史贻直说,“及朱子开紫阳书院(按:即后来将武夷精舍之改称),诸大儒云从星拱,流风相继,迄元明以至于今,而闽学集濂、洛、关之大成,则皆讲学于此山者”。在朱熹的影响下,武夷山一带还相继建立许多书院。清人何瀚说:“迄朱文公开紫阳书院,四方向道者云集,诸贤儒相继星拱,如蔡氏之咏归堂、南山书屋,游氏之水云寮,熊氏之洪源书院,真氏与詹氏筑室幔亭峰,其为最著者。且与文公前后主管(武夷)冲佑观者,共二十有四人,皆时名儒,是终宋之世,诸名贤之行藏出处,皆名山所托重者也。”① 继朱熹之后,一批理学名家相继在武夷山择地筑室,创建规模大小不等的书院讲学授徒,以继志传道为己任。特别是黄榦、蔡沈、陈淳、刘爚、真德秀、魏了翁、熊禾等人为传播闽学不遗余力,使闽学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由于朱熹等理学家在武夷山的学术文化活动,武夷山成为“道南理窟”而为世人所重。就建筑物而言,武夷精舍得到朱熹三子朱在、朱熹之孙朱鉴的相继修葺与扩建,改名紫阳书院,规模比原先的大了许多,部使者潘友文、彭方拨公田以赡学者,崇安知县陈樵子重建,王遂为记。景定间,设山长以管理之,元因之。后改山长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书院火毁。明朝正统十三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复建,改称为朱文公祠,主祀朱熹,以蔡元定、黄榦、刘爚、真德秀配享。明正德十三年、万历间、崇祯末年皆有修葺扩容。清代顺治十六年、康熙二十六年、五十四年皆有修建。特别是康熙帝推重朱熹理学思想,亲书“学达性天”匾额赐予武夷精舍,意义尤为重大。2000年,武夷山市政府出资再予修复,加以保护,成为宣传传统文化和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场所。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