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朝民族歧视政策及长期战乱对兴化商业、商人的严重摧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68
颗粒名称: 二、元朝民族歧视政策及长期战乱对兴化商业、商人的严重摧残
分类号: F710
页数: 3
页码: 114-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元朝民族歧视政策及长期战乱对兴化商业、商人的严重摧残给当地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
关键词: 元朝 经济发展 战乱 莆田市

内容

南宋时期,兴化军是福建最小的一个军城,却成为抗击元军最为坚决的阵地。朱维斡在《福建史稿》评价说:“福建八郡中,兴化军最小,抗元最烈”。⑥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历史渊源的,宋代兴化军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共考取进士1756名(含特奏名、赐进士等),被誉为“进士之乡”,出任宋宰相、宰辅的官员就有蔡京、蔡卞、陈俊卿、龚茂良、叶颙、郑侨、黄庸、陈卓、陈文龙等10人,四品以上朝廷命官不计其数,兴化百姓曾以此为荣,自然对宋朝产生眷念之情,故不惜一切代价抵抗元军,导致元军耿耿于怀,招来血腥屠城。蒙古族执政初期,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兴化经济破产,百姓妻离子散,城乡遍地哀鸿。
  首先,元初实施残酷的民族歧视政策,阻碍了兴化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蒙古族执政后,忽必烈规定:百官皆以蒙古人为长,把各民族按族别和地区划为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等。兴化百姓被列为最末等的“南人”,不准学武艺、不准执武器打猎、不准养马、也不准学习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文字。地方行政长官“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元朝廷还规定:地方政府一切事务都必须听从“达鲁花赤”的裁决,县以上官印必须由蒙古人、色目人掌控,即使是汉人担任县尹,也只是摆设而己,对“达鲁花赤”必须唯命是从。同时,元朝还在法律上歧视汉人,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杀死汉人,处罚也很轻。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甚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遇灾年朝廷赈灾时,汉人要跪着接受救灾财物。汉人接受教育也有诸多限制,只能学习蒙古文化,不能学习汉语。色目人与北人以贵族自居,视南人为奴隶,出现了“蒙古权贵,荒淫残暴,相习成风。任意杀人,如同儿戏”的现象。①所以,元初实行中国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广大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下降,兴化农业经济大幅度衰退,手工业停滞不前,商业经济全面萧条,商人队伍锐减。
  其次,元朝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兴化农民频繁起义,客观上也延缓了兴化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城市商业的发展。元兵攻克兴化军城后,大肆烧杀抢掠,洗劫百姓财富。据《元史》记载:唆都率军进入福建后,在兴化沿海肆意掳夺渔船海舶,宋代曾经繁荣的港口经济和对外贸易遭到毁灭性打击,兴化海商元气大伤,港口经济全面萧条。同时,元军还在兴化境内大肆掳掠人口为奴隶,“男曰奴,女曰婢”,百姓骨肉分离,受尽苦难。另外,元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地位,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采取“分而治之”办法,即用已征服的贵族去对付未被征服的百姓,先归顺的民众政治地位比后归顺的百姓地位高,而最后归顺的兴化民众自然备受歧视,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为了反对元朝的黑暗统治,兴化百姓进行了一系列武装反抗,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仙游民众不堪受辱,爆发了以朱三十五为首的农民起义。至正二年(1342年),仙游农民陈一壶揭竿起义,率众攻破仙游县城,杀死知县。至正十二年(1352年),仙游农民陈君信、秦通甫、黄文五等人,发动民众数百人,攻陷县城,烧毁县署,杀死“达鲁花赤”倒剌沙,主薄要束木逃遁。至正十三年(1353年),仙游县刘广仁等人揭竿起义,率兵攻打兴化路,烧毁广化寺。至正十四年(1354年),安溪农民李大和南安吕光甫等人聚众起义,率部攻陷仙游县城,杀死达鲁花赤,并先后两次率兵攻打兴化路。元初,兴化境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烽火连绵,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
  再次,亦思法杭兵乱也严重摧残了兴化经济。至正十七年(1357),在泉州经商的波斯(伊朗)亦思法杭人寨甫丁、阿迷里丁一伙,因协助元军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元朝任命为义兵万户,拥有“亦思法杭兵”武装。至正十九年(1359),阿迷里丁及其部下趁元末之乱,企图割据闽中,先后4次率兵攻陷兴化郡城,残杀百姓3万多人,烧毁房屋4000多间。亦思法杭兵乱历时9年多,兴化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每次亦思法杭兵进军兴化路,所有商店和富户都被洗劫一空,商人纷纷逃难,甚至地处偏僻的兴化县城,也没能逃过亦思法杭兵的洗劫。元末,亦思法杭兵二度攻克兴化县,由于兴化县城没有城墙防护,亦思法杭兵长驱直入,城里所有商店、财富被洗劫一空,百姓纷纷逃难,出现了“十室五、六空”的悲惨景象。朱维斡在《福建史稿》中写道:“灾区并不限于一隅,而是全莆糜烂”。“涵江盛况,受元末兵灾的影响,一落千丈,到了宣德正统年间,经过了七十八年,社会经济还不能恢复”。②云南知府王伟(莆田人)在《涵江送别》一诗中曰:“涵江自昔繁华地,桑柘连荫百余里。笙歌遥曳树底闻,甲第巍峨空中起。人事变更非昔时,荒烟落日青猿悲。豪华意气今安在?惟见江流无尽头......”从王伟的诗中也可以看出,昔日繁华的涵江集市出现了“荒烟落日青猿悲”的荒凉景象。①

附注

⑥朱维斡主编:《福建史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66页。 ①《新元史》卷102《刑律上》。 ②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①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维斡
相关人物
蔡京
相关人物
蔡卞
相关人物
陈俊卿
相关人物
龚茂良
相关人物
叶颙
相关人物
郑侨
相关人物
黄庸
相关人物
陈卓
相关人物
陈文龙
相关人物
陈君信
相关人物
秦通甫
相关人物
黄文五
相关人物
王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