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宋代兴化商人队伍结构及其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5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宋代兴化商人队伍结构及其特点
分类号: F710
页数: 5
页码: 99-1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县宋代兴化商人队伍结构及其特点,宋朝实施鼓励商业政策,为兴化商业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营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关键词: 宋代 外贸政策 经济发展 莆田市

内容

宋朝实施鼓励商业政策,为兴化商业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营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北宋时期,朝廷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兴化境内小商小贩日益增多,商人队伍迅速发展,为兴化商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传统文化差异和地理条件不同,各个朝代的商人队伍结构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宋代商业政策转变之后,社会各阶层对商业和商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处东南沿海的兴化军,具有海洋地理优势,又是妈祖的故乡,加上喜商尚贾的传统习俗等原因,宋代莆商队伍结构和经营方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商人数量众多
  唐代之前,莆田境内大多数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兼职的小商小贩,农忙亦农,农闲亦商,大多数小商贩具有农民或手工业者的双重身份。北宋时期,朝廷鼓励商业发展,不少农民从农业中游离出来,加入了商人行列。起初,这些农民只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门从事农产品贸易的商人。如茶农逐渐演变为茶商,“蔗铺”坊主发展成为糖商,农业种植大户逐渐演变为农产品经营商人。同时,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众多的农民加入了手工业者队伍,逐渐演变为亦工亦商的经营者,如陶瓷、纺织、印染、酿酒、冶炼、造纸等手工业者不断增多,人员结构日趋多元化。
  随着兴化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境内商业行业不断增多。据《莆田市志》记载:随着兴化境内“手工业品的生产,集镇的形成,航运业的兴起,促进商业的发展。郡城、黄石先后成为兴化商贸中心。其时黄石市逐渐形成的较大行业有:土苎、麻、棉、细布、饮食糕饼、盐子店、渔牙行栈、中医药铺、土纸、土制糖,南北京果、山货、杉木行、铸造和陶业。一些商人除在本地经营外,还通过海上运输,进行异地贸易,本地的桂圆、砂糖、土纸、竹木、蓝靛等土特产品,销至泉州、浙江及海外。输出的以糖为主,输入的以大米为大宗”。①随着兴化境内商业行业的不断增多,开始出现行业集聚现象,老板与伙计的界线日渐清晰,大商人与小商贩的经营方式有了较大的差别,有不少商人生意越做越大,经营范围却越来越小,最后集中经营一、二种农产品或手工业品,并出现了原始的行业垄断现象,如少数粮食批发商、桂圆干大户、荔枝干大户、大茶叶商和船舶主等,迅速发展成为本行业的领军人物,有些商人甚至能够左右某一市场或某一产品的价格变化。到了南宋后期,一些经营有方的兴化商人开始暴富,如经营荔枝和龙眼的干果大户、经营蔗糖的批发商和资本雄厚的船舶主等,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成为兴化境内最早的富商阶层。
  二、莆商队伍结构复杂
  宋代是莆商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由于宋廷鼓励商业发展,众多农民、手工业者及其地主豪绅加入了经商行列,促进了商人队伍的扩大;另一方面,宋代兴化境内人口剧增,人多地少矛盾凸显,不少百姓为了生存而弃农经商。北宋名臣蔡襄在《奏乞减放漳泉州、兴化军人户身丁米札子》曰:“伏缘南方地狭人贫,终年佣作,仅能了得身丁。其间不能输纳者,父子流移,逃避他所”,从事小商小贩。②《兴化府志》也记载:“莆地瘠人贫......近海鱼盐,近山稼穑,下里(今秀屿一带)少田地,则为商贾,终岁勤勤,不敢休息,故莆人无厚产而日用常足”。③宋代“莆商人足迹颇远,所以外出经商者,自有不得不然之故。山区之民深居简出,宽乡之民安土重迁。故无远出之商贾,必也人浮于地,而又交通不便,如则梧塘、渭庄、梧梓、九峰、南则斗南、梅湖、塔林、吉蓼,则多船舶”。④特别是兴化农家妇女“亦事纺织,以供衣食,故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谓之机布,其余则贸易,以为利”。⑤可见,宋代兴化商人众多,除了朝廷鼓励商业发展的积极政策促进外,生活所逼也是兴百姓弃农经商的一个重要因素。
  宋代,在全民经商的历史大背景下,莆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同时,宋代兴化商人队伍具有多民族的特点,即以汉人为主,闽越人为铺,以畲族原住民为补充。这种不同文化族群的商人队伍,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商业经营理念,既有中原汉人“视野开阔、走南闯北”的行商经验,又有闽越人“机巧剽轻、资货产利”的商贾遗风,还有土著入“勤劳俭朴、精明善算”的经营之道。但从宋代兴化商人队伍结构分析,主要由四部分人组成:一是“贾商”,即指在城镇集市开设店铺的商人。“贾商”是兴化商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些商人的经营品种比较繁杂,商店遍布城乡,但他们的经营方式相对稳定,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兴化城乡商业繁荣,贾商众多。据《莆田县志》记载:宋代涵头集市,“长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为莆闹市”。①还有兴化军城、仙游县城和枫亭太平港等,云集了一大批贾商,为宋代兴化商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行商”,是指以零售为主的流动小商贩。他们主要经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有的甚至是出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或手工业品。这类商人农忙务农,农闲经商,带有农民和商人的双层身份。
  宋代兴化境内小商贩众多,走街串巷,遍布城乡。如“宋代肉贩已成为城乡市场一个行业。私营肉贩本钱薄,设备简陋,很少设铺营业。乡村屠商农闲上市,农忙下田,没有固定网点”。②宋代兴化境内“行商”极为普遍,人数众多,走村入户,方便百姓。这些商人通常是小本生意,“皆肩挑货笼,手摇小鼓,叮当过市......无不满载而归”。③可以说,古代莆商大多数是从行商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发展起来,最后演变为富贾巨商。
  三是“牙人”,也称“中人”。即指活动在集镇、墟集之间且专门为买卖双方称秤、计量、结算和收取佣金的商人。“牙人”实际上是为商业服务并赚取服务费的居间人,也称中介。北宋时期,兴化各墟市开始出现“牙人”,“如设在兴化军城中元妙观前的米圩和设在西门的青菜、水果圩集,均置有‘牙人’。伴随集贸活动增加,‘牙人’服务范围逐步扩大,进而起到穿针引线、牵头生意等中介作用”。④据《城厢区志》记载:宋代莆田境内“集贸进一步发展。境内已有专为买卖双方称秤、主量、收取佣金的‘牙人’。当时设在城内元妙观前的米墟、西门外的青菜、水果摊,均有‘牙人’”。⑤“牙人”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商业经济已经走出了原始物物交换的形态,进入了封建商品贸易的新阶段。
  四是“船舶主”,也称海商,即经营海运和对外贸易的商人。兴化地处东南沿海,北宋初就有不少商人从事桂圆干和荔枝干贸易,北宋名臣“蔡襄《荔枝谱》亦有渡台商贾贩卖荔枝”的记载。⑥当时有大批货物从兴化军的白湖港、宁海港、涵江港和太平港等运出,销售到江浙、淮湖、山东、天津等北方商埠和日本、高丽、暹罗、越南、琉球半岛、东南亚各国,以及波斯、埃及等国,形成了一支资本雄厚的海商队伍。由于海商拥有自己的船舶,故也称船舶主。宋代兴化境内海商众多,较为著名的海商有枫亭海商洪忠,专门从事荔枝干、桂圆干等土特产生意,资本十分雄厚,捐资修建了太平桥、三妈宫等;莆田湄洲海商三宝,是最早捐资扩建湄洲祖庙和传播妈祖信仰的商人;涵江商人洪伯通,长期在宁波经营荔枝干和桂圆干;著名海商沈法询,经常航行于“海南诸国”,专门从事海运和对外贸易,也是传播妈祖文化的先驱;莆田林氏后裔林长胜,也是南宋后期移居香港的商人。还有《兴化军祥应庙碑记》中记载:“郡民周尾商于两浙”“泉州纲首(船长)朱纺”贩运兴化陶瓷往三佛齐国等,这些都是宋代兴化著名船舶主。另外,《莆田市志》中也记载了几位著名船舶主,如“嘉定至宝祐年间(1208~1258年),著名舶户有王彦广、黄荃德、刘辉叔、方澄孙。他们遣舶远航时,都到泉州延福寺通远善利文福王祠祈风延福,刻石拜神,祈保航程平安”。①这些著名海商,有的甚至是地方官商,他们资本雄厚,长期从事对外贸易,在兴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宋代莆商特点
  兴化商人历来具有俭朴、勤劳、精明、执着等特点。俭朴是兴化商人最大的特点。古代兴化民间长期流传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和“大人衣服小孩袄”的说法,在这种俭朴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兴化商人,自然具有勤俭节约的美德。据史书记载:兴化“成功之商人少时皆贫窭,短衣草帽,赤手外出,为学徒栈伙,忍辱负重;积数十年之勤劳,以幸致富厚,而犹不肯鲜衣美食,此点实为莆商美德”。如“涵江江口之老商人,出门始着长衫,归途将近宫口,又必脱而挟之,然后回店。若年轻之小开衣饰翩跹,背后必有同行讥之,谓其不能绍父业”。②由于古代兴化商人过于节俭,在商场上往往放不开,故有“神仙难赚莆人钱”之说。古代莆田商人,即使腰缠万贯,还是一个钱当两个钱用,不懂得享受,不肯休闲,与闽南商人一掷千金的豪举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兴化商人虽然勤劳节俭,成功率高,却缺乏恢弘气派,容易计较眼前得失。所以,古代兴化商人能成为大富豪者为数不多。
  吃苦耐劳是兴化商人又一特点。兴化商人认为做生意吃苦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辛苦哪来得的钱。所以,他们起早摸黑,任劳任怨,只要能赚钱,再苦再累,毫无怨言。所以,兴化商人的原始积累要比其他商人快一些,商场失败机率也相对低一些。兴化人经商往往是从不起眼的小商小贩起步,先赚小钱,后赚大钱。积累了许多经商之道,如“钱要一分一分地赚”、“路要一步一步走”、“摔倒也要抓把沙”等。虽然这些经商之道有点小家子气,但对小本生意的古代商人来说,仍然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兴化商人具有执着精神。兴化商人认为做生意不仅靠头脑,更要靠毅力和韧劲,能赚一分是一分,诸如“一行精赚到金”、“行行(都想)精,无钱吃点心”等经商之道,都体现了兴化商人的执着精神。兴化商人始终秉承“干一行专一行”的经营理念,他们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就会赚到钱。好高骛远,样样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最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应该说,兴化商人在宋代能够总结出这些经商之道,是难能可贵的。
  兴化商人往往低调做人。兴化商人平时比较低调,信守“财不露眼”的古训,往往是越有钱越低调,认为“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有钱会招来横祸。许多兴化商人有钱之后,往往深藏不露,甚至故意叫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兴化商人又具有多重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上的矛盾表现于:一方面,兴化商人往往喜欢生活在老乡的圈子里,对外很“抱团”,如果一个同乡被他乡人欺负了,大家都会挺身而出;另一方面,兴化商人又容易出现“窝里斗”,甚至引发老乡内部的争利。如果一个行业有利可图,大家纷纷投资该行业,恶性竞争,有时为了利益甚至出现了窝里斗,力量内耗。特别是在利益面前,兴化商人精明善算,奉行“亲兄弟、明算账”的原则。
  王彦广,系登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嘉定年间任南安县令;刘辉叔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任安溪县令。方澄孙,淳佑七年(1247)进士,宝祐六年(1258)任泉州郡事兼提举市舶司。上述人员是否为船舶主,现无法考证。
  ②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兴化商人具有爱国爱乡的优秀品德。其中代表人物是宋代涵江商人陈应功。陈应功(944—982年),字以忠,涵江人。据史书记载:陈应功发明晒盐法之后,率乡亲在海边筑埕拦蓄海水,利用阳光曝晒,使海水变成卤水,然后凝结成盐。这种晒盐法,既节约成本,又可大量生产食盐,很快就在家乡推广开来。“他还在其住居处的东山附近村落遍设盐仓以储盐。其地遂名‘仓前’,意即在‘盐仓’的前面”。①陈应功因发明晒盐法而被后人尊为“盐神”,世代祭祀。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北宋政权已经巩固,但漳、泉节度使陈洪进试图联合昊越王钱镠与宋廷对抗,拥兵割据漳、泉郡诸县。陈应功不顾个人安危,面见陈洪进,力陈天下一统乃大势所趋,阐明地方割据将祸及百姓。在陈应功极力劝阻下,陈洪进终于放弃拥兵自立的计划,归顺了宋朝廷,使闽中百姓幸免战乱之苦。太平兴国四年(978年)冬,游洋农民林居裔啸聚山林,率众造反,朝廷诏命兴化府就近招兵征讨,陈应功自请讨伐,筹款募兵,遂任先锋,但在鏖战中阵亡,时年38岁。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陈应功,于涵江盐仓之西建祠以祀。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朝廷赐匾“灵显庙”。随后,宋廷赐封他为“孚善侯”、“广利侯”、“嘉泽侯”和“忠佑侯”等。
  陈应功只是宋代兴化商人的一个缩影。兴化商人爱国爱乡、慷慨解囊的事迹不胜枚举,如枫亭商人洪忠慷慨解囊捐巨资修建太平桥、湄洲商人三宝和宁江商人洪伯通捐巨资修建妈祖庙。还有宋淳祐年间莆人陈炜“累任岭海,遇岁荒籴,常南航南粟至莆,邻里乡党无亲疏厚薄,按户赈赡,人人蒙惠”。②特别是遇到天灾人祸和战乱兵灾等,兴化商人都能自发开展赈灾救灾活动,设站施粥,救济难民。每当年终岁末,商人们也会施予援手,扶贫帮困,救助孤寡,体现了兴化商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高尚品质。

附注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8页。 ②蔡襄著:《奏乞减放漳泉州、兴化军人户身丁米札子》。《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3页。 ③(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④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⑤《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①(明)周瑛、张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②《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③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④《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3页。 ⑤《城厢区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⑥《莆田市姓氏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3页。注:经查上述三人均系地方宫员。王彦广,系登绍熙四年 (1193年)进士,嘉定年间任南安县令;刘辉叔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任安溪县令。方澄孙,淳佑七年(1247)进士,宝祐六年(1258)任泉州郡事兼提举市舶司。上述人员是否为船舶主,现无法考证。 ②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①《涵江文史资料合订本》第一辑,第208页。 ②刘克庄撰:《宋提高举太常沙卿退庵陈(炜)公墓志铭》,载《莆田金石木刻志》。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