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瓷产品大量外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52
颗粒名称: 二、陶瓷产品大量外销
分类号: TQ174.7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陶瓷器皿是宋代兴化对外贸易中最大宗的手工业品,南宋时期瓷器大量外销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宋代 陶瓷器 莆田市

内容

陶瓷器皿是宋代兴化对外贸易中最大宗的手工业品。兴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从五代十国开始,境内制陶业出现了快速发展态势。到了宋代,兴化已经成为东南沿海的陶瓷生产基地,不但陶瓷品种繁多,而且陶瓷生产规模颇大。宋代,兴化陶瓷青釉瓷技术已经成熟,陶瓷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陶瓷销售量日益增长。进入南宋之后,兴化制陶业鼎盛一方,以品种多、数量大、质优价廉而著称。当时较著名的陶瓷窑有兴化县徐州瓷窑和莆田县的碗洋瓷窑(现荔城区西天尾镇)、青蛙山瓷窑(现城厢区灵川镇)、许山瓷窑(现城厢区东海镇)和花亭(现华亭镇)等古陶窑,以及仙游县西乡的碗边瓷窑、云居山瓷窑、圣山瓷窑(现度尾镇)、溪车瓷窑(现大济镇)等,陶瓷产品主要有碗、盘、蝶、杯、盅、执壶、炉、瓶和工艺陶瓷等。
  南宋时期,兴化瓷器大量销往台湾、日本、高丽、琉球、暹罗、安志等东亚各国和地区,以及三佛齐等东南亚诸国。20世纪50年代期间,台湾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列岛发掘了一万多件宋元时期的陶瓷文物,其中有不少陶瓷产品系兴化宋窑出品。如澎湖列岛出土的灰白胎、底心阴印双鱼网青碗,与兴化县庄边徐州窑生产的印花折口盘相同。质量较粗糙的线环青瓷碗、涩圈青瓷碗,与庄边徐州窑和西天尾窑生产的瓷器风格一致。还有刻划莲花纹和几何形线条纹的粗瓷碗,与庄边徐州窑生产的敛口碗毫无二致。特别是针孔花莲瓣纹的瓷碗,与灵川青蛙山窑产品一模一样。
  同时,“位于南海的西沙群岛,也是海上航线必经岛屿,那里出土的青瓷双耳洗,也与庄边窑标本相同”。⑥另外,20世纪80年代期间,日本境内发现的“珠光青瓷”,经考证也是兴化宋窑生产的茶碗。
  宋代,兴化陶瓷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各国。据《南宋祥西天尾应庙碑记》记载:“泉州纲首朱纺,舟往三佛齐国,亦请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舟行迅速,无有艰阻;往返不期年,获利百倍”。①祥应庙位于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与西天尾窑和庄边窑相邻,泉州商人朱纺经常在哪里采购陶瓷品,销往三佛齐国,为了保佑商船海上航行平安,生意兴隆,常到祥应庙祈祷,并留下了碑刻。不然的话,地处偏僻的西天尾祥应庙,碑刻中却记载着泉州商人的情况。有关宋代陶瓷贸易情况,《莆田县志》也有记载:“宋至元代,庄边窑、灵川许山窑生产的青瓷、青白瓷(影青)产品,销往菲律宾、日本等国家”。②

附注

①方大琮:《铁庵方公文集》卷21。 ②《福建商业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③刘克庄:《陈炜墓志铭》(陈衍《福建省通志·金石志》)卷十一(上)。 ④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⑤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⑥李辉炳著:《莆田窑址初探》,《文物》,1979年第12期。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