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蔗种植与蔗糖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31
颗粒名称: 一、甘蔗种植与蔗糖加工
分类号: F307.5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宋代甘蔗种植与蔗糖加工,内容有甘蔗的栽培与种植,制糖业发展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宋代 农产品 甘蔗 蔗糖 莆田市

内容

兴化地处闽中,依山濒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甘蔗生长。早在汉代时期,境内就有野生竹蔗,“早熟,中小茎,植株直立,分蘖力强,适应性广,耐旱、耐寒、耐瘠宿根性好”。①进入唐代之后,蔗糖市场需求旺盛,促进了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据宋《仙溪志》记载“甘蔗,赤者曰昆仑蔗,白赤者曰荻蔗,土人捣以为糖。枫亭者为最”。②到了“宋代,仙游捣蔗煮糖已列为货殖之利。枫亭为食糖交易的重要市场,并运销淮浙等地”。③
  (一)甘蔗的栽培与种植
  宋代,蔗糖销量大增,调动了兴化百姓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宋代兴化甘蔗品种开始多样化,有竹蔗、获蔗、芦蔗、茅蔗等多个品种,甘蔗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甘蔗栽培技术也有较大的提高。据史书记载:甘蔗栽培“择其短者,(芽生节间,短则节密而芽多),掘坑深二尺、阔狭从便,断去尾,倒立坑中,土盖之”。宋代,兴化百姓总结出一套保持土地肥力的轮耕技术,即“今年为蔗田者,明年改种五谷,以体力地力”。④有“五年二蔗”、“五年三蔗”两种轮耕方式。“五年二蔗”,即第一年为新植蔗,第二年宿根蔗,第三、四、五年种早稻(或大豆、花生)、晚稻、大小麦。“五年三蔗”,即前三年种植甘蔗,后两年种植水稻和小麦。由于甘蔗栽培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兴化甘蔗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
  宋代兴化境内甘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因为种植甘蔗比种植水稻、小麦获利更大。加上宋代对外贸易兴起,蔗糖需求剧增,价格上升,剌激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因此,大部分农田被用于植蔗,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出现了“糖粮争田”现象。特别是地处丘陵地带的仙游县,受夏季台风影响较小,甘蔗产量高,近半数农田用于种植甘蔗,“田耗于蔗糖”十分严重。据史书记载:仙游生产的蔗糖,“岁运于淮浙者,不知其几千万坛,蔗之妨田固矣”。⑤蔗糖除了易货贸易之外,还可以用于朝贡、纳税等。据《兴化府志》记载:兴化军每年进贡“白沙糖三千六百五十三斤”,“黑沙糖一千二百八十二斤”。⑥
  (二)制糖业迅速发展
  甘蔗的大面积种植促进了兴化制糖业的发展。兴化制糖业历史悠久,早在隋代之前境内就有制糖工艺。据史书记载:“唐代,农民制糖,使用木槽、木杵、春槌榨取蔗汁”,列鼎煮炼,调以石灰制成砂糖。⑦五代十国时期,兴化境内出现了众多的“土糖坊”。进入宋代之后,兴化制糖工艺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引进印度制糖新工艺之后,利用畜力榨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据《仙游县志》记载:宋代,“仙游土糖坊遍布各蔗村,用石轳牛拉,手工榨取蔗汁。由二个石轳并立榨盆之上,其高53厘米,径宽76厘米,石轳圆柱上、下部中心各凿一个六方孔,均用竖木作为安装支撑转动轴。石轳齿轮16孔,齿轮高22厘米,宽5~6厘米,凹入深6~7厘米,齿轮中间凿一个孔,均装入长方体竖木,齿突出于外,作为转动用。圆柱石轳所突出之齿及凹入之孔相当。
  石轳中轴贯以竖木、两石轳其一较长,名曰天杆。天杆之上部贯以桁一或二,榨蔗时,系牛于桁,人驱之,轳随桁转,由一人将6~9条蔗插入两石轳相切处榨之。第一次榨过的蔗渣,集齐插入再榨,经2~3次夹榨后,将蔗渣晒干作燃料用。用此法每昼夜可压榨甘蔗6~7吨,产糖300350公斤”。①制糖工艺的关键技术在于煮糖。甘蔗榨汁之后,经过炼煮方能成糖,据《兴化府志·货殖》记载:煮糖在“冬月蔗成后,取而断之,进坊压榨。蔗汁用大桶装贮,旋取入釜烹炼。煮糖鼎有‘品字’形一灶三口鼎和梅花形一灶四口鼎两种。煮炼以灰(石灰)薄口之,火候既足,蔗浆渐稠,乃取油渣点化之,另用大方盘,挹置盘内,拌匀,遂凝结成糖。其面光洁如漆,其脚粒粒如砂,故又曰砂糖。白糖,每岁正月内炼,砂糖为之,取乾好砂糖,在大釜中烹炼,用鸭蛋连清黄捣之,使渣滓上浮,用铁苽蓠撇取干净,看火候足,别用两器上下相乘,上日囫、下曰窝,囫下尖而有窍,窝内虚而底实,乃以草塞窍,取炼成糖浆置囫中,以物乘热揽之,及冷,糖凝定,糖油堕入窝中,上用赤泥封之,约半月后,又易封之,则糖油尽抽入窝,至大小暑月,乃破泥取糖,其近上者全白,近下者稍黑,遂曝乾之,用大桶装贮白糖出售。还有直接取蔗汁倾入煮糖鼎,加热后,以漏苽拂取污物泡渣,经过泸后纯净蔗液煮至甚浓,倾入圆锥形糖锅中,待其结晶,糖油下沉,露出白糖,即可晒干出售”。②宋代,兴化境内已经能够生产多种蔗糖。据《仙游县志》记载:“直接取蔗汁顷入煮糖鼎,加热后,以漏苽拂取污物泡渣,经过泸后纯净蔗液煮至甚浓,倾入圆锥形糖锅中”,可制作成白糖。③还有先制成“黑糖、板糖、粉糖、砂糖,再煮之成冰糖”。④“据宋《闽中记》载:‘获蔗节疏而细短,可为稀糖,即冰糖也。’宋乾道年间(1165~1173),冰糖销往国内外”。⑤弘治《兴化府志》也记载:“按宋志,以今蔗为竹蔗,别有荻蔗煮成冰糖”,⑥宋代兴化制糖技术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仙游是福建省蔗糖主要产地,所产的白糖(奇白糖)、赤砂糖、红糖、板糖、冰糖,因其味清甜,为全省最佳”。⑦宋末,兴化境内出现了众多的制糖小作坊,时称“蔗铺”。据史书记载:“土糖坊多为蔗农集资合办,每年按户轮流作庄,作庄者称为‘坊头’,承制全村蔗糖。坊工由坊头雇用,一般由12人组成,坊外工6人,分压榨3人,烘晒蔗渣1人,烧火1人”。⑧同时,还有由个人投资经营的“蔗铺”,具有资本主义小作坊性质,加工蔗糖时收取加工费,既可以支付货币,也可以成品糖抵付,有些糖坊主还向蔗农直接收购蔗糖,然后转卖给糖商,以赚取差价。有些糖坊主本身就是经营蔗糖的商人,这是宋代兴化典型的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二合一的商业运作模式。
  宋代,蔗糖已经成为兴化境内易货交换的重要物资。据《仙游蔗糖志》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盛产蔗糖和运销海内外的记载:‘甘蔗赤者曰昆仑蔗,白赤曰获蔗,土人捣以糖,枫亭者为最。’‘砂糖,捣蔗糖为之,太平港藉此贩易’。‘盛之万瓮,千艘桂辑,顺风扬帆,而达于江浙淮湖都会。’”①可见,宋代兴化蔗糖贸易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批专门经营蔗糖的商人。

附注

①《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②(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③《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④王灼著:《糖霜谱》卷3。 ⑤(宋)方大琮著:《铁庵方公文集》卷21。 ⑥(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0页。 ⑦《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0页。 ①《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②《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③《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④《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⑤《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⑥(明)周瑛、黄仲昭著:《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⑦《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⑧《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①《仙游蔗糖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