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物交换的商业雏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16
颗粒名称: 一、物物交换的商业雏形
分类号: K921.57
页数: 1
页码: 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境内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商业经济 莆田手工业

内容

秦汉时期,莆田境内经济落后,百姓“无积聚而多贫”。①加上“县地僻而物产坚,商旅足迹
  罕至”,无商可言。②魏晋时期,孙吴政权确立了对闽中的统治,并向闽中百姓大举征收赋税,“凡
  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③莆田境内粮食短缺,百姓通常以杂物代替赋税,为了调剂余
  缺,出现了物物交换。太康年间,朝廷进行税制改革,实行“户调式”课税,即“户调之式:丁
  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④
  闽中属“诸边郡”地区,莆田又是“诸边郡”的“远者”,百姓可用兽皮、龟贝、海鲜干品等充当
  赋税,一些农民为了完成赋税,便以粗粮交换海鲜、兽皮等,客观上促进了境内易物交换的发展。
  到了晋代,由于纺织草编技术的提高,莆田百姓开始利用蒲草、葛麻、水湄等草本植物,加工制
  作各种盛具和葛麻粗布等纺织品,以交纳赋税,剩余贡品通常用于互相交换其他食品,客观上促
  进了境内易物交换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莆田境内生产有葛布、麻布、草服、卉布等纺织品,以及蒲草、水湄等天然草
  本植物编织的蒲团、蒲筐、蒲席、蒲扇等各种生活盛具,除了向朝廷交纳赋贡之外,剩余的产品
  大多用于物物交换,客观上也促进了原始商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讲,南北朝之前,莆田商业经
  济相对落后,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流通体系尚未形成。
  进入隋唐之后,莆田境内手工业行业开始增多,家庭副业逐渐发展成为作坊手工业,手工业
  者已经不是为了自用而生产,更多的是为了交换而生产,从而使手工业品交换日渐频繁。所以,
  就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农民通过交换农产品来调剂余缺,以提高生活质量,而手工业者又以自己
  的产品向农民换取粮食,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这种互为需要为前提的易货贸易,客观上为
  莆田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商业经济呼之欲出,亦工亦商和亦农亦商的小商贩日渐增多。

附注

①《隋书》卷2《高祖纪》(下)。 ②(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③《初学记》卷26,《食货志》 ④《晋书》卷26,《食货志》。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