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五代人传扬寒山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84
颗粒名称: 一、唐五代人传扬寒山子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五代人传扬寒山子。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一) 徐凝见寒山最早提到寒山、寒岩的是中唐诗人徐凝。徐凝,睦州(今浙江桐庐)人,是唐元和年间著名诗人,曾与白居易、元稹唱和。他曾游天台山,留下一首五绝《天台夜独》: 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
  谁知屐齿尽,为破苍苔行。① 他在天台游览期间,很可能遇见寒山子,故有一首《送寒岩归士》诗。
  诗云: 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
  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② 此诗两次提及“寒岩”并“岩前溪”。“寒岩”前之溪名“岩前溪”,进住寒岩洞,必先过“岩前溪”。此溪至今仍叫“岩前溪”,溪边的村落,现在仍叫“岩前村”。村因“位于寒岩洞前西约半里,故名”③。因此,有理由判断,诗中所说的“寒岩”即寒山子隐居的“寒岩”,这位“寒岩归士”即寒山子。再从“不挂丝纩衣”的衣着特征来看,此归士与后人所描绘的寒山子形象特征极为相似,也许后人就以此句“不挂丝纩衣”演绎开来,定型了寒山子头戴桦冠,衣履破弊的外貌特征。
  寒山诗中就三首写到“岩前”,五首诗提到寒岩,而徐凝在《送寒岩归士》里却用了“寒岩”和“岩前”这两个唐人绝少使用的词语,可见徐凝当在游览天台时曾见过寒山子,否则,他断无可能了解并使用“寒岩”、“岩前”之词,如陈慧剑所说,“这个好奇好道的徐处士,极可能就是与寒山子有一面之缘的直接证人(另据《赵州语录》,也有赵州禅师在国清寺与寒山相搏的公案)”①。
  (二) 李山甫称寒山子多才李山甫有二首诗提及寒山及寒山子,其《赋得寒月寄齐己》云: 松下清风吹我襟,上方钟磬夜沉沉。
  已知庐岳尘埃绝,更忆寒山雪月深。
  高谢万缘消祖意,朗吟千首亦师心。
  岂知名出遍诸夏,石上栖禅竹影侵。② 李山甫,唐咸通(860—874)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有诗一卷。从诗意“寒山”与“庐岳”对举,知“寒山”乃地名,非“寒冷之山”,当指寒山子隐居的寒岩。
  另一首《山中寄梁判官》则直接提到寒山子。诗曰: 归卧东林计偶谐,柴门深向翠微开。
  更无尘事心头起,还有诗情象外来。
  康乐公应频结社,寒山子亦患多才。
  星郎雅是道中侣,六艺拘牵在隗台。③ “康乐公”即谢灵运,以寒山子对康乐公,此“寒山”即寒山子无疑。寒山诗集里有五首以“寒山”名自己。因此,可以肯定李山甫所说的“寒山子”世无第二人,即隐居天台寒岩的寒山子。这首诗强调寒山子“多才”, 又把寒山子与谢灵运对举,似乎暗示出诗人对寒山子的认识也带有某种佛教色彩。① 从李山甫在诗中首次称赞寒山子“多才”推测,寒山子的事迹以及诗歌在李山甫生活时代已经开始流传,并为李山甫所知晓,否则难以得知寒山子“多才”。因此,寒山诗流行的时间层,应该在公元850年为其开端,那是在寒山子隐没之后二三十年。可以说,晚唐五代时期,寒山子已经成为诗人题咏的对象。

附注

①《全唐诗》,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5374页。 ②同上。 ③天台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天台县地名志》(内部发行),1987年7月。 ①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湾华新出版公司,1974年10月。 ②《全唐诗》,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7368页。 ③同上,第7369页。 ①崔小娟:《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48页。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