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号: | 110713020230000126 |
正题名: | 周易程朱傳義音訓 |
系列题名: | 金华丛书 |
责任者: | 〔宋〕呂祖謙 撰 |
分类号: | B221.2 |
页码: | 117 |
版本: | 影印本 |
馆藏位置: | 金华市图书馆 |
摘要: | 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四庫館臣已著錄。稱:「祖謙字伯恭,金華人。隆興元年進士,復中博學弘詞科,官至直秘閣著作郎、國史院編修。事迹具《宋史·儒林傳》。古《易》上、下《經》及十《翼》,本十二篇,自費直、鄭玄以至王弼,遞有移掇,孔穎達因弼本作《正義》行於唐代,古《易》遂不復存。宋呂大防始考驗舊文,作《周易古經》二卷,晁說之作《錄古周易》八卷,薛季宣作《古文周易》十二卷,程迥作《古周易考》一卷,李燾作《周易古經》八篇,吳仁傑作《古周易》十二卷,大致互相出入。祖謙此書與仁傑書最晚出,而較仁傑爲有據。凡分上《經》下《經》、《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焦《象》下《傳》、《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爲十二篇,《宋志》作一卷,《書錄解題》作十二卷,蓋以一篇爲一卷,其實一也。朱子嘗爲之跋,後作《本義》,卽用此本。其書與呂大防書相同,而不言本之大防。尤袤與吳仁傑書嘗論之。然祖謙非竊據人書者,稅與權《校正周易古經序》謂:『偶未見大防本,殆得其實矣』。《書錄解題》又載《音訓》二卷,乃祖謙門人王莘叟所筆受。又稱朱子嘗刻是書於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此本皆無之,殆傳寫者遺之歟?。」(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古周易提要》) 案:此書原名「古易音訓」,或名「周易音訓」,見載於《宋史·藝文志》。係由祖謙病中口授、門人王莘叟筆受,書甫成而祖謙殁。祖謙既作《古周易》,復爲之「音義」,彙集陸德明《周易音義》、晁說之《古周易》而成。陸氏《音義》坊刊多見舛訛,惟此編與宋鈔合,與原刊面貌近似。晁氏原書已失傳,亦幸賴此得以存其梗概。然祖謙此書原本失傳已久,今存於《周易程朱傳義音訓》之中。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六《經籍考》三《經·易》引陳氏《書錄解題》曰:「伯恭所定篇次與呂微仲同,《音訓》則其門人王莘叟筆受,晦庵刻之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所著《本義》,據此本也。」案:王柏《古易音訓》云:「予暇日校正《音訓》而有未能釋然於可疑者久之,方悟成公之謹於缺疑也,善於復古也。今成公於字音因晁氏之舊而增廣之,異同之閒不敢輕加一字,謹之重之如此之至也。乃於千載傳襲不疑之書,銳然撥亂而反之正,則其不可不復古也審矣。晁氏先於復古者也,成公豈苟從者?志偶同也。至於訂古有未盡善者,則成公亦不得而盡從也。曰古字、曰今字、曰籀字、曰篆字、曰隸字,分别若甚精,訂定若甚確。徐而考之,蓋亦未能盡合乎法也。至以卦氣斷其字之是非有無,此則不能不疑也。抑嘗思之,不有《音訓》,類其同異,則不知諸儒之得失;不見諸儒之異同得失,則不知伊、洛以來傳義之精也。《立曰訓》之有益於後學如此,知其所以異而能察其所當同,而後可以謂之善。觀今大綱領既正,《音訓》甫畢,而成公夢奠精神全在卷第之下分行注中,讀者尤當留意焉。」見其評騭甚確。《古易音訓》與傳陸氏《釋文》本相校,非唯可以糾正今本舛訛,且存有宋以前諸家音釋之說,雖吉光片羽,彌足珍貴。《中華再造善本》景印者,即此本也。 |
关键词: | 周易 研究 声训 |
责任者:〔宋〕呂祖謙 撰
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四庫館臣已著錄。稱:「祖謙字伯恭,金華人。隆興元年進士,復中博學弘詞科,官至直秘閣著作郎、國史院編修。事迹具《宋史·儒林傳》。古《易》上、下《經》及十《翼》,本十二篇,自費直、鄭玄以至王弼,遞有移掇,孔穎達因弼本作《正義》行於唐代,古《易》遂不復存。宋呂大防始考驗舊文,作《周易古經》二卷,晁說之作《錄古周易》八卷,薛季宣作《古文周易》十二卷,程迥作《古周易考》一卷,李燾作《周易古經》八篇,吳仁傑作《古周易》十二卷,大致互相出入。祖謙此書與仁傑書最晚出,而較仁傑爲有據。凡分上《經》下《經》、《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焦《象》下《傳》、《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爲十二篇,《宋志》作一卷,《書錄解題》作十二卷,蓋以一篇爲一卷,其實一也。朱子嘗爲之跋,後作《本義》,卽用此本。其書與呂大防書相同,而不言本之大防。尤袤與吳仁傑書嘗論之。然祖謙非竊據人書者,稅與權《校正周易古經序》謂:『偶未見大防本,殆得其實矣』。《書錄解題》又載《音訓》二卷,乃祖謙門人王莘叟所筆受。又稱朱子嘗刻是書於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此本皆無之,殆傳寫者遺之歟?。」(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古周易提要》) 案:此書原名「古易音訓」,或名「周易音訓」,見載於《宋史·藝文志》。係由祖謙病中口授、門人王莘叟筆受,書甫成而祖謙殁。祖謙既作《古周易》,復爲之「音義」,彙集陸德明《周易音義》、晁說之《古周易》而成。陸氏《音義》坊刊多見舛訛,惟此編與宋鈔合,與原刊面貌近似。晁氏原書已失傳,亦幸賴此得以存其梗概。然祖謙此書原本失傳已久,今存於《周易程朱傳義音訓》之中。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六《經籍考》三《經·易》引陳氏《書錄解題》曰:「伯恭所定篇次與呂微仲同,《音訓》則其門人王莘叟筆受,晦庵刻之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所著《本義》,據此本也。」案:王柏《古易音訓》云:「予暇日校正《音訓》而有未能釋然於可疑者久之,方悟成公之謹於缺疑也,善於復古也。今成公於字音因晁氏之舊而增廣之,異同之閒不敢輕加一字,謹之重之如此之至也。乃於千載傳襲不疑之書,銳然撥亂而反之正,則其不可不復古也審矣。晁氏先於復古者也,成公豈苟從者?志偶同也。至於訂古有未盡善者,則成公亦不得而盡從也。曰古字、曰今字、曰籀字、曰篆字、曰隸字,分别若甚精,訂定若甚確。徐而考之,蓋亦未能盡合乎法也。至以卦氣斷其字之是非有無,此則不能不疑也。抑嘗思之,不有《音訓》,類其同異,則不知諸儒之得失;不見諸儒之異同得失,則不知伊、洛以來傳義之精也。《立曰訓》之有益於後學如此,知其所以異而能察其所當同,而後可以謂之善。觀今大綱領既正,《音訓》甫畢,而成公夢奠精神全在卷第之下分行注中,讀者尤當留意焉。」見其評騭甚確。《古易音訓》與傳陸氏《釋文》本相校,非唯可以糾正今本舛訛,且存有宋以前諸家音釋之說,雖吉光片羽,彌足珍貴。《中華再造善本》景印者,即此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