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技艺(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守望》
唯一号: 110634020220000522
专题名称: 柳编技艺(市级非遗项目)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32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柳编笆斗,是一种以柳条编织为主,辅以竹、藤、苎麻等材料,经纯手工加工而成的日常农用盛器,自古在江南水乡农村广泛使用。制作笆斗的中心区域“钱家潭”,包括德清钟管镇曲溪村,以及湖州市东林镇的泉庆村、泉心村和泉益村。这里属东苕溪流域,水系发达,鱼塘密布,有“无船不过河”之说,是笆斗制作至今仍保持传统运行模式的地理环境因素。钱家潭一带制作笆斗的起源,据老艺人说,始于当地钱姓家族,有300多年历史。另又与当地自古盛产柳条(即杨条)相关,《嘉庆·德清县志》记载:“钱家潭出杨条,均挺柔韧,制笆斗销于远处。”早在100多年前,《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也载:“栲栳……编柳条为之,缘以竹片。小者曰笆斗,亦曰三笆,又有四升斗,搀箕蒲篓”,因此从事柳编传统技艺,一直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柳编笆斗制作技艺有“前道”和“后道”之分,既为制作的先后顺序,又显示出男女的不同分工。一般前道要求工作细致,均由女性担任,共有十多道工序,如“采割”“夹白”“晒干”“分选”“浸泡”“穿底”“编笆斗”“斫边”等。后道需要一定的体力,均有男性承担,包括“劈竹”“烘烤”“砍豁”“撑圈”“扎缚”等。笆斗制作为纯手工,原材料天然,技艺工序繁杂,小工序多达二十多道,做工讲究,技艺性强;笆斗制作技艺,以家庭为单位,有“传媳不传女”之说,过去甚至还有自己驾船出去卖产品的。笆斗制品具有牢固,耐磨的特点,实用性强,运用广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衍生的柳条产品如水果篮、柳筐、柳条椅子等等。笆斗用于生产生活也用于各种人生礼俗中,如分家上梁,都用它装东西等。柳编笆斗制作技艺集结了几十代人的劳动智慧,生命力顽强,其后充分彰显的民族精神值得现代人仿效;笆斗制品牢固耐用,经济而环保,在工、农等行业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具有开发生态产业的经济价值等等。但是由于目前制作笆斗的经济效益不高,从事此行业的已为数不多。只剩零星的中老年人维系经营这一传统行业,另外编织的辅料如苎麻线已不多见,均为尼龙线所替代,行业发展处于低谷时期。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