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书(西河大鼓)(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守望》
唯一号: 110634020220000503
专题名称: 大鼓书(西河大鼓)(市级非遗项目)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200.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四河大鼓产生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河北中部农村的民间曲艺,由当地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木板大鼓”唱腔一般都是较朴素的农村曲调,乡土气息浓厚。其伴奏形式简单,只敲击木板或用一个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形式活泼。 到辛亥革命前后,经高阳艺人马三峰为代表的一代民间艺人的改进,木板大鼓已向西河大鼓的嬗变,并从河北农村流进天津等市井。因“西河大鼓”这曲种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惯称上述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 长兴河大鼓,是在清朝光绪二年(1877)由河南籍人士李正俄传入,以后他落脚长兴西门姚家桥,家族代代相传,并收学徒,组成队伍一起演出。解放前至20世纪50年代,板鼓说唱在长兴较为盛行。 李正俄的后人综合长兴当地百姓的欣赏需求,吸取了小南口、山东大口、民间旱船调、京调等音调,形成音质优美,婉转柔和的唱腔,丰富了原有曲调的表现力,增添了长兴色彩,受到长兴百姓的喜爱。“文革”时期西河大鼓说唱被禁演。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河大鼓在当地重新恢复。并通过李氏后代的努力,西河大鼓的说唱内容,已从原来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和寓言笑话等,转向劝人为善的现世教育。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其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草根文化。 演唱西河大鼓的演员,一般皆站立演唱,书鼓用长腿竹木支架。演员面前摆桌一张,上置矮架书鼓,醒木一块、扇子一把。桌后放一椅,说时可站可坐,而唱时大都起身表演。弦师则坐在演员左侧桌旁。2010年长兴的“西河大鼓”被评定为湖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