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大鼓书(西河大鼓)(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守望》
唯一号:
110634020220000503
专题名称:
大鼓书(西河大鼓)(市级非遗项目)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200.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四河大鼓产生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河北中部农村的民间曲艺,由当地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木板大鼓”唱腔一般都是较朴素的农村曲调,乡土气息浓厚。其伴奏形式简单,只敲击木板或用一个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形式活泼。 到辛亥革命前后,经高阳艺人马三峰为代表的一代民间艺人的改进,木板大鼓已向西河大鼓的嬗变,并从河北农村流进天津等市井。因“西河大鼓”这曲种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惯称上述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 长兴河大鼓,是在清朝光绪二年(1877)由河南籍人士李正俄传入,以后他落脚长兴西门姚家桥,家族代代相传,并收学徒,组成队伍一起演出。解放前至20世纪50年代,板鼓说唱在长兴较为盛行。 李正俄的后人综合长兴当地百姓的欣赏需求,吸取了小南口、山东大口、民间旱船调、京调等音调,形成音质优美,婉转柔和的唱腔,丰富了原有曲调的表现力,增添了长兴色彩,受到长兴百姓的喜爱。“文革”时期西河大鼓说唱被禁演。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河大鼓在当地重新恢复。并通过李氏后代的努力,西河大鼓的说唱内容,已从原来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和寓言笑话等,转向劝人为善的现世教育。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其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草根文化。 演唱西河大鼓的演员,一般皆站立演唱,书鼓用长腿竹木支架。演员面前摆桌一张,上置矮架书鼓,醒木一块、扇子一把。桌后放一椅,说时可站可坐,而唱时大都起身表演。弦师则坐在演员左侧桌旁。2010年长兴的“西河大鼓”被评定为湖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