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紫笋茶的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42
颗粒名称:
紫笋茶的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5
页码:
258-2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国际级传统艺术类非遗项目—紫笋茶的制作技艺,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紫笋茶
湖州市
内容
紫笋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长兴县顾渚山一带。紫笋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紫笋”因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由茶圣陆羽推荐,唐大历五年(770)紫笋茶列为贡茶。自此,从唐延至宋、元,明末,连续进贡876年。
唐大历年间,在长兴顾渚山建造了贡茶院。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常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届时采茶役工约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盛况空前。唐初贡时的紫笋茶,以饼茶为主,后期也有团茶,加工饼茶的过程:采摘后经选纳,再涤、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宋时的紫笋贡茶,蒸青后,研膏、模压为龙团茶;明洪武年间以芽茶作贡茶,即成为烘炒类的条形散茶。自此茶的形态大有改变,根据芽叶的采摘大小,分为紫笋、旗芽、雀舌等品类,并由蒸汽杀青改为锅炒杀青。顾渚紫笋鲜叶极为幼嫩,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炒制一斤干茶,芽叶多达三万六千个。
现在,紫笋茶鲜叶采回后,经5—6小时摊放,待含水量降至七成左右,发出清香时炒制。其加工工艺,分为杀青、炒干整形、烘焙三道工序。紫笋茶系半炒烘类型,既用锅炒,又用烘焙,因而外形紧结,又较完整,茶味鲜醇而回味甘甜。
1982年起紫笋茶分别被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99年,在北京国际农博会上获名牌产品:2001年,“紫笋”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02年,紫笋茶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2004年,参展的紫笋茶被农业部批准为农业行业标准;2006年、2007年,参展的紫笋茶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2009年“紫笋茶的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湖州市、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茶人的情缘
郑福年,男,1961年7月出生,长兴县水口乡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紫笋茶制作技艺”。
我出生在水口顾渚,这里山青水秀,满山遍野长有野生茶树,我们地方上的人把山上的野生茶叫作“野山茶”,这是纯天然生长的茶叶。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那时还是生产队集体,我家兄弟姐妹多,全家人靠父母挣工分养活。遇上春天采摘茶叶季节,我父母利用生产队收工后的时间,就会到附近的山上采摘野山茶。我放学回到家,书包一丢,拿块拴腰裙,也爬上山跟着父母采摘野山茶。我的父母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山民,他们也和我一样,从幼年起就跟着长辈上山采摘茶叶。尽管那时的生活勉强图个温饱,然而,我从小对上山采摘野山茶却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我第一次跟随父母采摘野山茶时,父亲让我把拴腰裙拴好,教我左手将拴腰裙下方的两只裙角撩起捏住,让拴腰围裙成了一个布兜,右手可以采摘茶叶,并将采摘下来的茶叶往布兜里扔。传统采摘茶叶用拴腰裙盛放,现在采摘的茶叶用箩兜盛放,这里还有窍门讲究。采摘的茶叶盛放在箩兜里不会挪动,因此,鲜茶叶的清香味不易出来,要拿到家放在竹匾里晾摊后才会慢慢释放茶香味,而采摘的茶叶盛放在拴腰裙的布兜里,布兜里的鲜茶叶也会随人的挪动而动,因鲜茶叶在布兜里挪动着,茶叶的清香味也随之逐渐散发,拿到家稍许摊晾即可。采摘茶叶时,一定要用两指头在一叶一芽的开叶处下手,叶芽不能用手指掐,否则指甲掐断的地方,茶叶就会发黑,影响茶叶的质量,而必须用手指捏住叶芽往上拎摘。采摘茶叶讲究的话,不但要采摘一芽一叶,采摘时还要挑选茶树。要挑选长叶茶,而不能混杂进团叶茶,造成茶叶形状不一,影响茶叶的外观和质量。我那时跟着父母上山采摘茶叶,总要采到天色苍茫茫时才下山。回到家,第一个任务就是把采摘来的茶叶放在匾里摊晾,然后才能吃夜饭。夜饭吃后,父亲就去制茶房里开始制茶。我先是跟在边上看,后来稍长大了,也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茶叶。鲜茶叶放在匾里摊晾到有七成干,并散发出茶香味时,才可放进灶头上的炒茶锅内炒焙,这道工序叫“杀青”。这炒茶叶的锅子要被火烧得很烫,茶叶放进锅后,制茶工要用手直接操作。我看父亲炒制时从不烫手,而我初学炒制茶叶时,手却被烧烫的铁锅烫得跳脚喊痛。父亲说,炒制茶叶烫着手叫作“摸蟹”,初学炒制茶叶时,我就摸过好几次蟹呢!后来父亲教我,炒制茶叶时,操作的手一定要揿在茶叶上,这样就烫不着手了,我照着父亲的指点去做,真的没烫着手。茶叶“杀青”好了,第二道工序叫“整形”,把“杀青”后的茶叶放在锅内,用一只手把茶叶抓出条形来,起锅后,又要重新摊晾。如不行的话,要再做一遍。最后一道工序叫“烘干”。把已成形的茶叶放入锅内,一定要掌握火喉,初烘到八成干时,就要退火,否则茶叶会被烘焦。原来“烘干”用三只火钵头,每只火钵的火温逐渐下降,茶叶在三只火钵中逐一过钵退火,确保茶叶干而不焦,这时,起锅后的茶叶才算加工完毕。一般七两至一斤鲜茶叶可制二两干茶叶。做一锅次茶叶,一般是一斤干茶叶。那时采制的茶叶都是用来自家喝,或者送人,不敢拿到集市上卖,农民私人卖茶叶是搞资本主义,要受到批判的。
改革开放时,我已有20多岁了。那时我分到了一亩多茶地,还有“石坞岕”里20多亩荒山。那荒山上长着些野山茶,我把荒山上的杂草、杂树铲除掉,让山上的野茶树长起来。通过四五年时间的培养,这些野生茶长得越来越好,我每年两次上山除草,又把除下来的草埋在茶树下,成了天然的有机肥料。使我山上的茶叶成为真正的生态有机茶。现在,我们的茶叶大部分已经面向市场销售,而且我们这里还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旅游,农户创办“农家乐”。这里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顾渚紫笋茶竟成了知名的旅游产品。在这样的状况面前,我觉得传统的制茶技艺是我们这里宝贵的文化资源,虽然,有现代的机械制茶技艺,但是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更需要保留下来。我们顾诸出的紫笋茶唐代就是贡茶了,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我们顾渚紫笋茶的制作技艺也有了变化。我对古代的制茶技艺很感兴趣,我认真从父辈传给的制茶技艺中汲取其中的精髓,自己又查阅资料,摸索古代制茶技艺。我先学做蒸茶的制作方法。原来蒸茶叶是用木甑,影响茶叶的香味,我就改用竹甑,蒸制出来的茶叶有了特有的清香味。蒸制茶叶的技术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点:将锅中水烧开,待竹甑面上开始冒出水蒸汽时,就可把已经晾有茶香的鲜茶叶放入甑内,待片刻后,凭自己的嗅觉,闻到认为可以起甑的香味时,把甑盖揭开,观察甑内茶叶的颜色,其色要透绿,即可出锅。而甑内茶叶不能变黄,又不能只绿不熟,否则茶叶就会报废。出锅的茶叶要赶紧摊晾,并用风扇将其吹凉,然后放入锅内烘焙。蒸制出来的茶叶比直接炒制的茶叶更香,色泽更丽,品味更醇。我还探索传统制作茶饼的技术工艺。制作茶饼也要用甑蒸制,只是蒸熟的茶叶出锅后,要用纱布将茶叶汁压榨出来,这环节叫“去涩”。去涩后的茶叶再放在石臼里用木杵将茶叶倒烂,然后用模板压制成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茶饼,再将茶饼放在锅中烘焙成干茶饼。茶饼的香味能饱含在茶饼内,不易散失,浸泡饮用时,其香味特浓。
紫笋茶的制作也有一定的标准,如茶叶烘干的标准就以两手指将茶叶能捻磨成碎屑。绿茶的色泽要求是绿梗绿叶,允许叶上有白点,不允许有红梗。2005年,一位从河北保定来的大学生叫玛瑞,他十分爱好制茶技艺,便留在顾渚拜我为师。我看他与我是志同道合的人,就把我所掌握的紫笋茶的制作技艺悉心地教给了他。他在顾渚也承包了一块茶山,每年春天他要从河北保定赶来,经营茶叶的采摘和制作。制作紫笋茶的制茶人,最讲究的是制茶人的嗅觉要特别好,我的几个子女虽从我这里学到了一定的制茶工艺,但都有局限。现在我发现我的孙女郑思怡,她年仅7岁,对茶叶却有特殊的兴趣,而且嗅觉特好,经常喜跟大人到茶园,看大人采摘茶叶,还能分辨茶叶的优劣。2012年,我作为一名顾渚山里的制茶人,上了中央卫视第七套节目、上了浙江卫视介绍播出,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得把长兴紫笋茶的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给后人,并要有创新发展,为顾渚山水添上美丽一景。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福年
责任者
施正强
责任者
葛丹
责任者
施正强
责任者
郑福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紫笋茶的制作技艺(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