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40
颗粒名称: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7
页码:
246-2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国家级传统艺术类非遗项目—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织造技艺
湖州市
内容
双林绫绢是一项传统工艺技能性项目,它的主要特征是自然(天然)性桑蚕丝织物,通过精细复杂加工成“薄如蝉翼,轻似晨雾”的绫绢。生产工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强的地域性特征。
双林绫绢生产历史源远流长。东晋太元六年(381)就有文史记载,唐代成为朝用贡品,宋、元代双林盛产绫绢。南宋时,双林绫绢就远销林邑(越南)、扶南(柬埔寨)、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十多个东南亚国家。明代,双林绫绢生产达到鼎盛。
“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种类繁多,分为耿绢、矾绢、花绫、素绢等诸多品种。其生产工艺独特而精湛,流程有浸泡、翻丝、扦经、放纡、织造、练染、砑光、整理、成品检验。绫绢精湛的制作工艺被世人所青睐,“汉贡”牌花绫被评为第五届亚太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优质产品。
薄如蝉翼 轻如晨雾
周康明,男,1948年1月出生,浙江湖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绢主要用于作画写字,绫主要用于装裱书画。由于绫的缩水率与宣纸基本一致,具有装裱平挺、缩水率小、纬密均匀、不易露底、色雅耐晒等优点,一些名贵书画,一经绫绢裱装,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完美,顿时身价百倍。书画使用双林绫,雍容华贵,古朴文雅,富有情致,能收到悦人目、动人心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据史载,宋代时湖州开始生产绫、绢。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前,湖州设立官营织绫务,专为朝廷织绫。南宋时东西林(今双林镇)设绢市,每年供奉朝廷贡绫五千匹,衣绢万匹。元代湖州的绫绢生产织造与印染实行专业分工,绫、绢生产与销售繁荣。明代湖州绫绢生产达到鼎盛,吴绫此时称湖绫。绢有阔幅长匹宫绢与狭幅小绢纳贡;绫有散丝所织纸绫和合线所织线绫,练染柔滑,光彩照人。万历以后绫、绢巧变百出,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轻重兼备,尤以东庄倪绫为佳。绢有官绢、生绢,唯局绢有五色,以双林包头绢包头纱负有盛名。明代武林女子梁小玉作诗《双林包头》日:“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蝉鬟香更多。最爱春山缥缈上,横妆一带浅青螺。”崇祯年间双林镇生产的绫类别更细,有包头绫、帽顶绫;有装潢书画用的裱绫;有用于朝廷奏本封面的倪绫;有用于老人寿衣、海被的安乐绫;有用于锦旗的板绫等。绢除了包头绢外,有杜生绢、冬生绢、夏生绢、攘绢、宫绢、灯绢、耿绢(装潢装饰用)、矾绢(书写绘画用)。清代以裱绫、裱绢为大宗。
湖州绫绢生产在日军侵华战争时惨遭破坏,不少绢庄停办停产。新中国成立后,绫绫绢生产得以恢复。1958年由家庭个体织户组建成立了双林绫绢厂。2000年起改制重组成立绫绢有限公司。传统的绫绢重放光彩,产品轻薄柔软、古朴典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湖州市双林绫绢,素以薄如蝉翼、轻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
我所在的镇西是绫绢的主要产地,镇不大,但是仅仅作坊就有七八家,当时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气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织造产业主要在农村,而我们镇上的作坊负责的是后期加工,也就是练染并用圆棒滚压之类的后处理工作。1956年以前镇上都是私人作坊,各做各家,技艺也不尽相同。1956年以后,国家出台政策,各个小作坊都合并起来,最终形成一个集体所有制的绫绢厂,如此一来,织绢、织绫、后处理加工都成为共同完成的工序了。
那时候绫绢基本上都是靠手工制作的,当时我主要从事的练染也是纯手工的。祖父一辈子辛苦地做练染的工作,到解放初期就已经年逾古稀了,在当时镇上也是算得上辈分的人。但是和我祖父的命运不大相同,父亲很早就过世了,也没怎么和绫绢打交道。于是继承祖业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肩上,1964年我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祖父学手艺。我念书的时候,母亲就在镇上的绫绢厂里从事织绢工作,所以我家基本上能算是绫绢世家了。
我刚刚进入绫绢厂时工厂的规模较小,职工共有61人,我们的镇集体也不大,虽说是规模生产,但是织机并不多,一共才24台。我进入工厂之后,工作兢兢业业,得到了工厂书记的赏识,后来,他便给我分配了整理工艺流程的工作。于是从1969年开始,我便着手了解绫绢工艺流程的整理,并且全部用文字记载下来。可惜的是,后来工厂破产了,工艺流程整理稿也随之流失了,要是能找到,也算是一本对绫绢贡献颇大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绫绢受到一定的冲击。1971年,全厂只有一台织机织绫,年产花绫仅一万三千五百米,双林绫绢已经名存实亡。我记得绫绢产量是跟着国家形势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最少,在1975年以前,绫绢只有几家博物馆用的,因为“破四旧”的缘故,画都烧掉了,画家那时候都关在牛棚里了……由于我对绫绢的热爱,并没有放弃在绫绢厂的工作。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我对绫绢有了充分的认识,每道工序都非常熟悉,从练染到织造,后来还参与了工艺改造。
历史上,绫绢的生产与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是分不开的。盛世的时候,大家都爱好收藏书画,所以绫绢的生产总是供不应求。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绫绢产业开始兴旺起来,我们的小镇也恢复了往日的活力。由于各国、各地对绫绢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想到了要开发绫绢的新品种。于是,我开始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新品种,说是改进,其实也是一次机缘巧合。和武汉国画院合作的时候,他们提出来,你们的产品还是比较单调,希望在花色方面能够多做一些改进,多点图案,在立体感方面最好也能有突破。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新研制出后来一直称作“锦绢”的绫绢。为了便利,当时在武汉国画院我们搞了2台机器进行生产。可是产品的上市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长久以来,大家对于绫绢的认识一直都是一个品种,因此新品种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上市之初,只有武汉国画院比较接受新的产品,而其他国画院因传统观念比较严重,订货会的时候不买我们的新产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5年,之后全国各地的国画院才开始慢慢接受锦绫。
锦绫的特点是装裱出来以后比较平整,运用的是所谓“湿织”技术:即将白厂丝逐浸,用金纱、棉纱,染好颜色以后再织的。湿织技术之后在全国各地就开始普及了,特别是日本人最喜欢购买这类丝织产品。
当然,新品种的研发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绫绢后期处理练染,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的演变,原来在1975年以前,纯手工使白厂丝不均匀,后来经由上海博物馆与上海的几家工厂提出来,我们就开始机械化生产了。
当然,我们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比如现在用化纤做锦饰。装裱国画过程也经历了演变:传统的是用浆糊刷的,现在是电熨斗熨烫,压起来,上面有一层胶膜,电熨斗压一压就平整了,相当快,半小时一幅。塑胶粘在白纸上,后粘在绢上,裱的时候把白纸撕掉,粘宣纸。绢原来用浆料涂刷的,现在用塑胶,把它涂上去,弄在旁边,粘在上面,高温一压,就留在绢上了,以后装裱的时候,如果要宣纸的话,就把宣纸压上去就可以了,不仅速度快,而且平整。故宫博物院里曾有仿古绢的订单,就是用来把名画中缺损的部分用我们的绫绢补上去。那时候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联合起来到绫绢厂来,结果厂里的领导不同意,原因是他们的需求量很少,而现成的丝又找不到,成本很高。当时我们的镇委书记与我私交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向他提起了这件事,他说,“那么让我来想想办法”。书记最后给我的答复是,它可以让镇上的几家绫绢厂协助我做,但是产品设计工艺是要我来帮忙把关。于是,我让上海博物馆和故宫来重新签订协议,共有五家博物馆的十几个品种。我每个礼拜天骑自行车去那些厂里,监督他们用手工缫丝,确定丝的规格选择。两年后,十几个品种全部完成了。故宫博物院的负责人很高兴,之后其他地区几家博物馆也给我们发来订单,最后大概共做了3万米。至于报酬,后来上海博物馆送我一个礼品。一只银针,一幅书法,一只仿制的唐三彩。相当于义务劳动了。
市场经济以前,我们绫绢产业是独行生意,白厂丝都是我们厂里的师傅做的,其他地方买不到。所以,每次的订货会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几百个厂家,当时都是主动来订货的,生意很好。1993年,双林绫绢厂被选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单位。1994年H1926花绫和H1925矾绢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博览会上,双获国际金奖。1995年,双林绫绢注册“汉贡”商标。同年,湖州市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当人们觉得双林绫绢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时,白厂丝开放了,人人都可以开丝厂了。而且农村生产成本比较低,织机也便宜,在此情况下,我们厂里的产量越来越少了,到后来,我们厂无法维持运云转,在1999年宣告产。
那个时候我也只有54岁,我看到绫绢的织、染工艺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只有一个工种,即最后一道工艺,难度比较高,就是“上胶矾”,胶矾上好后才能画画。我拥有这个技术优势,于是买断工龄后就做这个生意,18家厂都在我这里加工。
我现在的接班人就是我儿子。我儿子做胶矾,胶矾上面可以直接写字画画,等于起着宣纸的作用。绫绢的作用是牢和不化。当然我也没放下这手艺。因为胶矾做好之后,用熨斗烫或者浆糊刷,这个工艺现在也只有我在行。大约镇上18家生产绫绢的厂全部在我这里做这道工序,效益还不错。我做这道工序很便宜,一块钱一米,一天可以生产一千多米,我也和外省的商人有合作。2009年一年生产了15万米,共赚了15万元。
现在我家里上胶矾的电器、机械都是我自己的自制设备。先将图纸画好,零件叫人家加工,然后再由自己装配起来,这个真叫是独一无二的。晚上画图纸,白天跑单位,电器、机械都是我自己设计的,自己安装。
现在绫绢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文化、书画、工艺、美术、外贸、旅游等单位。并出口中国香港和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誉满中外。我相信,随着进一步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双林绫绢这朵祖国的传统丝织工艺之花,将更加散发出鲜艳夺目的光彩。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康明
责任者
崔敏
责任者
严宇
责任者
扬周艳
责任者
金凯月
责任者
周康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