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02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镇
分类号: K992.655
页数: 2
页码: 45-46
摘要: 馀不自然镇形成于先秦。秦朝始皇廿五年(前221)颁布郡县制时,集镇定为乌程县馀不乡乡治所在地。东汉末叶,游医蓟子训在馀不集镇行医卖药。唐朝天宝元年(742),县名改为德清。《今县释名》载:“德清,唐置。馀不溪流经城中,一名清溪。其水清澈,县取名焉。”同治《湖州府志》引宋代葛应龙《左顾亭记》云:“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晋车骑将军山阴孔敬康,人之瑞也。幼以孝闻,长以信著,晚以节称。
关键词: 乾元镇 发展 历史

内容

馀不自然镇形成于先秦。秦朝始皇廿五年(前221)颁布郡县制时,集镇定为乌程县馀不乡乡治所在地。东汉末叶,游医蓟子训在馀不集镇行医卖药。唐朝天宝元年(742),县名改为德清。《今县释名》载:“德清,唐置。馀不溪流经城中,一名清溪。其水清澈,县取名焉。”同治《湖州府志》引宋代葛应龙《左顾亭记》云:“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晋车骑将军山阴孔敬康,人之瑞也。幼以孝闻,长以信著,晚以节称。温峤语之曰: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凋,唯君一人。考其言行,订其初终,清正莫如焉。”可见德清之名,取其溪水之清与人文之德。
  德清县署移置馀不自然镇后,人居日繁,百业渐旺。至北宋景德元年(1004)升为建制镇,下设七坊,直属县管,嘉泰《吴兴志·志十》载:“《统记》云,管镇二十四,八所已废,名不复存。见存而可纪者,施渚、大钱、东林、乌墩、东迁、市山、巡莫、安吉、长兴、德清、武康、新市、四安、梅溪、水口、合溪,凡十有六。”
  北宋熙宁八年(1075),王存等编修《元丰九域志》云:“乌程有乌墩,归安有施渚,安吉有梅溪,长兴有四安、水口,德清有新市,馀悉罢废。”可证熙宁初(1068-1074),德清已撤镇升城,迳称县城。此后,一城一镇(县城、新市镇)格局,历时840馀年,直至清亡。
  县城、建制镇与乡并级,乡辖里,镇辖界,城辖坊。宋朝,县城辖7坊,明清两代,城区分为南北两界,各率坊巷。
  民国元年(1912),集镇因县署所在,改为城区。废除坊巷制,下辖街弄。
  民国二十年更名馀不镇,恢复唐前旧称。辖街如旧。
  民国廿三年率先实行保甲制,全镇辖8个保。
  民国三十三年实行新县制时,全县裁乡并保,金鹅乡撤消,5个保划归镇管。全镇辖11个保,其中城内5个。
  民国三十六年,馀不镇与羌山乡合并,实行镇辖村体制。共辖21保,城内5保不变。
  1950年,因县城周有城郭,改名城关镇,下辖居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政社合一,城关镇与城郊等乡合并,建立公社,改称城关大队。次年6月析出,恢复镇建制。
  1992年7月,与城关乡合并,再次实行镇辖村体制至今。
  1993年3月,要求恢复德清镇名称,县民政局未准。
  2004年4月,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更名乾元镇。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