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輯靜海縣志[同治]》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4006
颗粒名称: 山川
分类号: K29
页数: 9
页码: 五至十三
摘要: 這段文字介紹了靜海縣山川的相關情況。
关键词: 静海 县志 地方志

内容

山川
  衛河在縣城西關外卽南運河亦名御河源出河南衛輝
  府輝縣蘇門山東流經新鄉汲縣又東北由濬縣厯彰德
  府之內黄縣又東經大名府至山東之館陶縣與漳河合
  又東至臨淸州汶水自南來㑹之厯武城恩縣入河間府
  故城縣南又東入山東德州界又東北經河間府之景州
  吳橋東光交河天津府之南皮滄州青縣至靜海縣南之
  一里屯入境由東北胡羊莊出境至天津縣北與白河㑹
  入三岔河口歸海河達於海杳查運源船入境南接善縣界趙家窪北至天津縣界碾砣嘴計程一百五里定限二日二時
  明史河渠志衛河至青縣南合滹沱河方輿紀要衛河自
  興濟縣入青縣境合於滹沱今興濟縣歸併青縣畿輔圖
  地記滹沱河發源山西繁峙縣由雁門流經直隸靈壽平
  山遶正定城南厯藁城晉州束鹿至冀州會漳滏二河過
  武強衡水深州至獻縣分爲二支一東流爲鹽河一南流
  經交河縣抵青縣岔河口入衛乾隆二十九年方制軍觀
  承奏請於青縣岔河口迤西盤古廟西北地名十里窪挑
  挖引河一道長七里九分使下注鮑家嘴諸水折入黑龍
  港由新河口穿獨流曡道歸入子牙河據此則靜之衛河
  無滹沱滴水而源沱歸併於子牙矣
  畿輔通志漳河自河間府交河縣來至杜林鎭與滹沱河
  合流至青縣南二里鮑家嘴合於衛河其合處曰岔河口
  亦曰汉河口舊志謂衛河上游漳滹彙入北達於海自方
  制軍挑挖引河而漳韑遂別行一道不可泥古繩今
  衛河者七省漕船之所經當河運時崴崴塾修波臣恬靜
  自咸豐三年攺爲海運而衛河堤工遂廢而不舉每値淫
  雨連綿衝決橫溢不免民其魚矣之嗟同治十一年天津
  丁觀察請於李制軍飭馬厰營兵修築自縣城西關迤
  南三百餘里東西堤一律堅固又自縣而北凡有殘缺之
  處遣員送銀㑹同印汎修築而水患可防矣
  子牙河亦名鹽河在縣西十里外懅沱河之尾流也南接
  大城縣界自李家灣子起北至杜家道溝入天津縣界自
  天津城北入大清河㑹北運河至三岔河口入海河達於
  海
  康熙三十四年欽奉
  上諭於獻縣河間子牙河東西兩岸高築長堤西接大城東接
  青縣靜海雙堤屹然各二百餘里又於東堤廣福樓地方
  地名焦家口開新河以分子牙河之勢俾東北流至賈口
  入淀復於焦家口分流之處建挑水壩逼子牙河之溜移
  入新河康熙四十一年春
  聖祖仁皇帝巡幸子牙河經由廣福樓有
  御製巡子牙河建壩詩一章石碣在廣福樓
  按康熙時堤壩久巳傾圯子牙河水遂爲民害然猶未
  甚也惟同治十年淫雨大作平地之波翻掀岸外邨邨
  房垣坍壞禾稼一空十一年七月文安大城窪水漲發
  突越子牙之東附近百餘村秋穀將熟盡付洪濤遍野
  哀鴻嗷嗷待斃十二年予得請於
  丁道憲准將縣倉所貯撫米仿以工代賑之意修築子
  牙東堤自獨流大橋以南至瓦子頭三十六里頒米一
  千石散給八十一村命張家莊紳士張書紳張錫辰等
  董之自大橋以北至當城一十五里頒米三百石散給
  一十三村命獨流紳士侯毓德于錦澧等董之如不敷
  用仍按地畝攤錢堤高六尺寬一丈四尺三月初間開
  工予親身督勸月抄一律告峻六七月雨注如繩河水
  高與堤平當城南有墮壞處來春再集衆夫夯硪堅固
  十三邨之衣食庶可保矣
  黑龍港𤁋水之所歸也在縣西兩岸有堤久不修理旱暵
  則涸淫雨則澇當涸時農民爭種河道一遇大雨連綿而
  禾稼毀於波臣矣港分三支西支在河間縣中支東支在
  獻縣俱無來源至青縣空城村滙爲一支入靜邑子牙河
  故道至老君泊千金泊秀才泊渟蓄不流居民於獨流第
  三堡挑挖三道引河洩泊水於子牙河三道引河久巳淤
  塞惟八堡一引河自東而西洩水通暢
  子牙故道橫堤黑龍港之東岸也南自灘子頭起北至老
  君泊止計長八千五百三十五丈乾隆初年創築嘉慶十
  七年那制軍請帑銀五萬一千三百四十兩重修堤東
  五十六村堤西二十七村原定章程每年春天堤東之民
  修堤堤西之民挑河歲久廢弛堤身毀敗今則僅有形跡
  而巳
  大清河亦名界河在縣西北隅縣民居河外者祇三邨曰
  洋芬港缺柳樹閻張舖源發於黑羊派分於琉璃由涿州
  流入新城縣之南曰白溝而巨馬河自容城縣西北來會
  焉由白溝經雄縣霸州從大城縣灰窩入靜海境至郝浪
  泊入天津縣界流至西沽歸北運河㑹三岔口入海河達
  於海
  按大清河在新雄霸大爲患巳深緣堤岸低薄一逢澇
  崴卽崩裂橫溢也至靜邑則堤岸全無陽侯砐硪浩渺
  靡涯數年來洋芬港諸村沈溺於潏涅惚決之中無他
  衆流驟加爲海河所遏下游既不暢達上游自必擁擠
  此非人力之所能援也河伯有靈忍不垂憐災黎耶
  格淀隄亦名千里長隄乾隆十年發帑修築高一丈廣
  二丈起自當城訖於杜家道溝橫亘三十餘里獨流設把
  總專司之所以阻北來之水不使浸淹南畝也乃自有此
  隄從未墊補而窮民沿隄居住博坏作室傍近取土處處
  遂多殘缺同治十年十一年夏秋之間雨注如繩大清河
  無岸怒濤駭浪奔駛於長隄以南人民悔懼思爲預防之
  計十二年春稟求於予予轉請丁道憲准頒撫米一千
  三百石作爲以工代賑不敷用則按畝捐資董其事者獨
  流侯毓德于錦澧諸神穀雨曰開工子往監視陾陾之捄
  橐橐之橡絡繹互答十餘日而工峻望之如長虹蜿蟺北
  來之水不能闐入矣或云隄北獨非民田乎曰隄北荻蘆
  之澤國也隄南穀忝之陸海也此固兩有裨益云
  大小南河在縣北四十里
  寬河在縣東三十五里今淤塞略有形跡明史設有寬河
  千戶所
  唐河在縣東南八十里今淤塞劉岡莊迤北至海邊皆有
  形跡
  古城窪在縣南三十里譚家莊南
  金叵窪在縣西南十五里鄧家莊北
  鳳臺窪在縣西八里與東河頭相近
  劉家窪在縣西北七里羅家莊東
  蒲港窪在黑龍港西周家窪在東皆黑龍港水所渟處去
  縣城十二里
  八虎窪在縣東十里于家莊東南
  蓮花淀在縣西北二三十里不等界於衛鹽兩河之間後
  淤爲膏腴眾爭佔種搆成上控道光二十一年經天津道
  憲斷歸瀛海書院佃者相地納租作爲培養士子之資
  土河舊志謂在縣南二十五里其上流自山東德平縣西
  北流入境內相傳卽古篤馬河又東流入山東樂陵縣界
  今查土河本係村名在縣東南六十里德平與河間府甯
  津縣接壤北至靜邑尚隔東光南皮四五州縣何得謂自
  德平入境且靜邑東面界海樂陵在鹽山縣之東何得謂
  流入樂陵殊太失考
  九河蔡氏書傳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頰四曰覆釜
  五曰胡蘇六曰簡潔七曰鉤盤八曰鬲津其一則河之經
  流也有謂簡潔爲二河者有謂覆釜不在九河之內者要
  當以書傳爲據九河早湮漢唐諸儒就所見之斷港涸澮
  指爲某河某河其實似是而非河自大陸以北順勢下趨
  禹時九河自當在德州以上河間數百里之地舊縣志謂
  徒駭在滄州太史在南皮馬頰在東光胡蘇在慶雲洵不
  誣也
  聖祖仁皇帝御製幾暇格物篇云河自周定王時已南徙九河
  故跡亦漸湮廢後人不能深究地勢多穿鑿附會其指在
  濟南者既失之過南其指在永平者又失之過北而鄭康
  成據緯書謂齊桓公塡塞八河以拓疆界其說益滋譌謬
  凡人讀書能證據經文考以古今形勢則諸家之說自有
  折衷夫河間古郡稱名已久其所以謂之河間者以其在
  九河之間也顧名思義又可知矣大哉王言紛紛聚訟者
  何所容其喧嘈乎
  小直沽在縣東北前明屬靜海雍正八年撥歸天津縣管
  轄
  柳口卽楊柳青在縣東北前明屬靜海雍正八年歸轄天
  津縣

知识出处

重輯靜海縣志[同治]

《重輯靜海縣志[同治]》

同治十二年修成,命名为《重辑静海县志》。由时任知县郑士蕙主持增修,主讲静海瀛海书院的举人郭光庭校正,附生牛邦俊、监生张照青同校。

阅读

相关地名

靜海縣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附錄直隸河渠志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衛河
相关实物
漳河
相关实物
衛河河運
相关实物
子牙河
相关实物
黑龍港
相关实物
子牙故道橫堤
相关实物
大清河
相关实物
格淀隄
相关实物
大小南河
相关实物
寬河
相关实物
唐河
相关实物
古城窪
相关实物
金叵窪
相关实物
鳳臺窪
相关实物
劉家窪
相关实物
蒲港窪周家窪
相关实物
八虎窪
相关实物
蓮花淀
相关实物
土河
相关实物
九河
相关实物
小直沽
相关实物
柳口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