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尤家埠子英模多

地处阳都故地、沂河岸边的砖埠乡尤家埠子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合作化时期,因生产、支前,合作化运动搞得轰轰烈烈而闻名遐迩。该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其中以马星祥、刘策合、孙连元、苏志云等人最为突出。

创办互助组的劳动英雄马星祥

抗战时期,砖埠乡尤家埠子村属沂临边联县。马星祥当时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全村贫苦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恢复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支援抗战和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于一九四四年成立了十七个生产互助组,使分散了几千年的个体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生产互助组一创办就得到了当时鲁中区首长的重视,于一九四五年春,马星祥被选为鲁中区劳动模范,参加了劳模大会,受到鲁中区党委和鲁中军区表彰,获奖大黄牛一头、毛驴一头和其他生产工具一套,还有奖旗一面。大会之后,马星祥戒骄戒躁,工作更加出色,成绩突出。于第二年一月,又出席了鲁中区第二次劳模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和朱富胜、王兑一等七同志被选为鲁中区劳动英雄,获奖大牛一头,锦旗一面。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我解放区。马星祥遵照上级“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指示,与区武工队的队员们一起战斗在家乡一带,搜集情报,打击敌人。他一家有五口人先后被饥饿和病灾夺去生命。在巨大的悲痛面前,他没有放弃革命,经常冒着生命危险,钻进敌人的心脏,侦探敌情,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那时,他的名字传遍了沂蒙山区,他的事迹,人民听了赞不绝口,敌人闻之心惊胆寒。一九四九年九月,他被选为华东区先进分子,到上海参加了农村先进分子代表大会。上级奖给他一台打草袋机和一台地瓜切片机。马星祥今年已74岁,前几年离休回家,但仍不忘劳动,常为大家办好事,深受群众爱戴和尊敬。

刨办灯塔农业合作社的刘策合

全国解放后,在党中央大办农业合作社的号召下,尤家埠子村刘策合积极响应号召,经过一番酝酿发动,联合了18户农民,于一九五二年秋天成立了全县第二个农业合作社。(蒲汪区王宝庆已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由刘策合任社长,王宗现任副社长,王兆清任组织委员,杨佃卿任会计。社员有马付东、张玉先、陈宪廷、尹尚明、尹尚志、马付常、汪富贵、陈明东、陈明柱、乔云现、马京祥、马呈祥、李高友、尹尚松。农业合作社成立后,区里的领导张孝春、赵仁德给起名“燎原农业社”,刘策合起了个“灯塔农业社”。经过一番讨论后,还是同意了刘策合的意见。

“灯塔农业社”成立后,实行“四六分红”。即打一百斤粮食,其中四十斤按各户投入的土地分红,其余六十斤按所投工日和肥料分红。由于农业社人多力量大,生产工具又齐全,对各种自然灾害能抗拒,再加上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深翻套种,挖沟排涝,粮食亩产量比单干户有明显提高,上交公粮也及时,经常受到区、县领导的表扬。群众目睹到合作社的优越性,一九五三年春,又有张玉祥等4户农民入了社,一九五五年就发展到76户,占全村农户的66%。

刘策合同志思想先进,一工作积极,在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中,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五年,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有四次去济南参加劳模大会。一九五一年他和王力(依汶王家安子)、盛荣玉(女、蒲汪瓦插檐村)三人去省参加大会,获一等奖:奖七步犁一张、解放式水车一部、山西产的优质犁子一面、玉米脱粒机一台、胜利百号大地瓜良种和五爱斯字棉各一筐,还有锦旗一面、皮鞋一双、金笔一支。省委书记舒同在接见时还题了字。一九五二年去省开劳模大会时,奖双轮双铧犁一部,大黄牛一头,木轮车子一辆。这年,还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了最可爱的亲人志愿军。一九五三年又奖圆盘耙一台,收音机一台(全县为第一台),马子一匹。一九五四年省里没召开大会,由地方代发一头牛(折价100元),锦旗一面。一九五五年,在省召开的农业生产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舒同、赵健民、许世友、谭启龙等领导人多次接见他,并一起进餐。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刘策合同志总是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始终把关心群众疾苦记在心间。他把上级奖励的农具、耕牛全都交给了农业合作社使用。由于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所以至今人们都非常尊敬他。

孙连元办起了纺织合作社

从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二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解放区的财攻、经济都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一九四二年底,党中央发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动员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鲁中区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深入基层,放手发动群众,在不长时间里,大生产运动在鲁中区迅速掀起高潮,英模人物层出不穷尤家埠子村的孙连元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孙连元那时二十多岁,思想很进步,他是早期参加互助组的积极分子。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他认真分析了本村的实际情况,认为这个村原有四十台织布机,有纺织的基础,只要组织起来,就一定会成功。可是,当时的条件很困难,一没有原料,二缺少资金。面对困难,孙连元并没有被愁倒,他认为: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只要坚定信心,和大伙一块出主意想办法,困难是一定会克服的。在省推进社的张正、王彤庭二同志的帮助指导下,孙连元经过一番筹备,于一九四三年秋成立了尤家埠子纺织合作社(今砖埠供销合作社的前身)。由孙连元兼主任,具体负责生产管理、检查纺织质量等工作。还成立了七个人的纺织监视委员会,由王东献任主任,负责帐目及货物存发等事宜。并把全村群众按十二户为一个生产小组,共分了六个组,任命了组长,负责本组的出勤、领料、交货等事项。

纺织合作社成立后,从各方面筹集了棉花450斤,现金七千元(北海币)作为垫底金。后来的原料都是部队供给的。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也没有现在的车辆,到张庄等地去领棉花,全靠肩担和背驮,往返一趟十分艰苦。可是,谁都不怕苦、不怕累。组织起来的贫苦农民,个个热情很高,大家都抱着一个心愿:多纺线、多织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祖国的解放多做贡献。为了多纺一两棉、多织一寸布,大家都严格遵守合作社的规章制度,有不少人白天大干,晩上挑灯夜战。凡是人口多的户,都有明确分工,有弹棉花的,有纺线的,有牵布的,有刷布的,也有织布的。当时,出现了许多纺织能手,最出名的是李高奎、马成全,一天能织一匹白布(40尺)。尤家埠子村跨过沂河到葛沟就是敌人的据点。在那种情况下,村的干部还经常召开会议,研究纺织方面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使纺织生产越搞越红火。村里是整天弹弓哇哇响,纺车嗡嗡转,织布机咔咔忙不停。合作社一天比一天壮大,到一九四四年夏天,全社已发展到八十三台织布机,几乎达到了一家一台。

由于质量搞得好,织出的棉布光滑均匀,份量也足,缩水性小,每个布匹都能达到宽八寸,长四十尺,符合五斤棉花织一个布的要求,再加上纺织周期短,经常得到鲁中军区后勤部领导的表扬。当时在山东推进社工作的王彤廷(女,现砖埠乡砖埠村人),经常到该村,夸赞纺织生产搞得好。《大众日报》社记者徐慧(女)、赵健也不断采访,作了多次报道。为了保证尤家埠子纺织合作社的正常生产,鲁中军区后勤部还专门组织人力,从滨海、鲁南、鲁西南等地调来大批棉花。当棉花一时运不来时,纺织社就发动大家到,相邻的浙东、沂南县附近村庄借用。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好转,棉花和棉布的用量也越来越多,上级交给的纺织任务也越来越重。为了完成任务,纺织社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竞赛活动,组与组比,户与户赛,看谁织得快,看准织得好。并经常请纺织能手作技术表演,交流经验,传授技艺,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在男同志的带动下,不少女同志也参加了竞赛,有31名大闺女、新媳妇竟学会了牵布、刷布、织布等活。

尤家埠子纺织合作社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

1945年春天,又增加了一家洋弓坊,一家染布坊,集体财产发展到近十万元(北海币)。不仅本村都行动起来了,还发展到桃花埠、铁山子等村,连敌占区的洙阳、李官等村都有人来领棉花,为合作社承担纺线任务。那个时候,尤家埠子村格外活跃,不分白天还是黑夜,都有四外乡村的人到这里领棉花、送纺线,交布匹。合作社到了最兴旺的时候,一天能织布六十个(匹),一年达一万五千多个(匹)。

纺织合作社不仅纺线织布,还经常为部队承担加工军装和手榴弹、子弹袋的任务。一九四五年夏天,上级交给加工一千二百套军装的紧急任务,全社男女老少黑白突击奋战,按时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妇女任树英、王佃芝等人,一天加工三件军衣,简直叫人不敢相信。

孙连元为创办尤家埠子纺织合作社付出了极大汗水和心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一九四五年春,他和马星祥、杨希月一起出席了鲁中区召开的第一次劳模大会。孙连元被评为纺织能手,奖给了纺织合作社一台邱维周同志创造的二十四个头的纺织机。一九四六年一月,在鲁中区第二次劳模大会上,又被评为“合作集体一等模范”,奖锦旗一面,孙连元被评为“合作一等模范”。

送郎参军的苏志云

抗日战争胜利后,沂临边联县的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许多优秀儿女,为解放全中国,勇敢地走出沂蒙山,加入到打蒋匪的斗争行列。以送郎参军闻名的苏志云,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苏志云当时任村妇联主任。她从小思、想进步。一九四五年八月,沂蒙地委下达了大扩军的指示。说实在的,由于长期的战争折磨,有少数人听到扩军就害怕,个别的人,就是用轿去抬,也抬不去。在这种情况下,苏志云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积极完成扩军任务,在村党支部书记马星祥的支持下,大胆地组织文娱宣传队,利用演戏来大造舆论,动员群众报名参军。为了给大家带个好头,苏志云就替与自己结婚不久的丈夫马富力报了名。在她的带动下,很快有尹占竹、乔云启和马富春三人报了名。苏志云亲自把丈夫送到了县委(驻张庄区北黄埠村),这是第一批。到了秋天又有第二批二十二人报名参军。尤家埠子报名参军在全县挂了号,苏志云被县授予“送郎参军模范”。第二年,已任葛沟区妇联干部的苏志云也参了军。夫妻二人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天各一方,长期不得团聚。全国解放后,苏志云在上海华东野战军医院工作。陈毅司令员得知她丈夫仍在东北野战军四十军给肖劲光同志当勤务员后,亲自过问,才使苏志云与分离多年的丈夫得以团聚。一九五六年,苏志云与丈夫马富力响应党的号召复员回乡,分别任村妇女干部、贫协主任,为建设家乡献计出力,继续保持了当年普通一兵的本色。

供材料人:马星祥刘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