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三节 蓄水工程

浦城在明万历间(1573~1620),县内有山塘8处。民国8年(1919)有3处。至解放前夕,有山塘48处,库容1.88万立方米,灌溉807亩。

解放初,以民办公助的原则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但不注重蓄水工程。至1952年,有山塘322处,灌溉面积5514亩。1953年建6处,1955年7处,1956年17处,共计库容18.518万立方米,灌溉840亩。1957年水利建设贯彻“小型为主、蓄水为主、社办为主”三为主的方针,全县兴修87处蓄水工程,库容达124.195万立方米,灌溉4406亩。是年,还有5座小(二)型水库开工兴建,其中以吴山水库为最大。1958年,不切实际地提出“苦干冬春,消灭百日旱”(干旱百日,不旱一亩田,不枯一丛苗)的口号。3月,投入修水利的劳力有22832人,占总劳力39.65%,春节期间,仍有20620个民工坚持在工地,开工工程达3901处,仅保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动工修建46处。但绝大部分工程未经设计、未作准备就匆忙开工,是年,实际有效益的工程53处,库容185.828万立方米,灌田6785亩。西坑水库12月初匆忙开工,盲目提出苦战20天完成水库工程,结果由于劳力不足,次年5月,没完工的大坝被冲毁。1959年,南平专区第一座中型水库在东门村动工,工程技术力量由南平专署水电局组织,全县抽调劳力搞大兵团作战,每天上场人数达3000多人,实行三班制,日以继夜赶速度。至1960年9月,大坝土石方工程基本完成。是年,全县完成蓄水工程9处,增加库容1651.22万立方米,灌溉16658亩。此后至1970年,蓄水工程建设停滞不前。1970年,全县只有水库16座,库容2097万立方米。1971年1月动工兴建中型水库龙岭下水库。是年,还动工兴建小(一)型团结水库及小(二)型水库2座。1973年10月,团结水库竣工,集雨面积13.8平方公里,设计与实际灌溉面积均为1.05万亩。其集雨面积及灌溉面积均为全县小(一)型水库之最。1974年,开工兴建小(一)型水库3座。1975年吴山水库大坝加高1.4米,由小(二)型升为小(一)型水库。1976年,第三座中型水库东坑水库开工兴建。是年11月,李梅水库竣工,坝高38.6米,为全县小(一)型水库之最。1971~1976年,全县建成小(一)型水库4座,灌溉面积20683亩,建成小(二)型水库8座,灌溉面积4853亩。1977年11月,龙岭下水库竣工,大坝为浆砌块石双曲拱坝,坝高53米。是年,小(一)型水库山后水库及高坑水库动工兴建。1977~1979年,建成小型水库13座,灌溉面积7731亩。1980~1984年,完成中型水库(东坑水库)1座,灌溉面积1万多亩;小(一)型水库4座,灌溉面积0.37万亩,其中1982年11月建成的山后水库,总库容为382万立方米,装机容量650千瓦。总库容与装机容量均为全县小(一)型水库之最。小(二)型水库27座,灌溉面积2.155万亩。这5年平均每年建成小(二)型水库5.4座,每年增加灌溉面积0.765万亩,是县内水库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1986年,完成忠信的高溪、富岭的小密湖山背、水北街的罗源大园、九牧的蒋坑4座小(二)型水库。是年7月,动工兴建高坊水库,是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1987年,富岭靖坑际头小(一)型水库开工。续建小(二)型水库3座。1988年1月,高坊水库大坝砌至317米高程,截流工作结束。12月输水隧洞衬砌完成,共长102米。至1988年,全县有山塘水库538处,其中中型水库3处,总库容522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74万亩;小(一)型水库9处,总库容1664.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28万亩;小(二)型水库71处,总库容136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395万亩;山塘455处,总库容44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9万亩。山塘最多的为盘亭乡,达55处,总库容5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富岭镇50处,总库容4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27万亩。最少的为山下、濠村乡,各有3处,总库容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05万亩。

附 水库简介

吴山水库 位于县城东部小敛村,离城7.5公里,因处于吴山脚下,故名。1957年1月14日兴建,1960年3月竣工。水库集雨面积4.2平方公里。坝型为均质土坝,1975年大坝加高1.4米,升为小(一)型水库,库容由81万立方米增加至124.4万立方米,溢洪道原为宽顶堰无闸门控制,改为3孔钢筋混凝土平面闸门。核实有效灌溉面积1560亩。工程湮没农田60亩,迁移3户11人,搬迁房屋9间105平方米。

东风水库 最初因地处东门村称为东门水库,又因库区附近有妙云庵,曾称妙云水库。1965年7月10日改为今名。位于南浦镇西10公里,桐源溪上游。1959年11月初动工,1963年10月建成。总投资4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8万元,占63.96%。水库集雨面积37.06平方公里,大坝由主、副坝组成,主坝为土、石混合坝。坝高35米,坝顶长92米,宽5米,总库容211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06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效益2.04万亩,实际灌溉1.09万亩。输水洞径14米,最大泄量13立方米/秒。溢洪道底宽28米,最大泄量485立方米/秒。总干渠4.8公里,支渠20.8公里,分为左、右两干渠。右干渠灌区为莲塘乡的桐源、西岩、莲塘、九秋村,左干渠灌区为莲塘乡的山桥、吕处坞村及南浦镇的民主、和平、跃进、解放村。利用渠道落差建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575千瓦,利用水库1320亩水面养鱼,并为县自来水厂每年供水140万吨左右。总投入93.2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2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7.5万立方米。淹没路后街、下庄、山头、溪尾、东门,小洋墩等自然村,农田600亩,房屋699间17000平方米,迁移203户700人,就近新建妙云、毛处东、新村、塘后、大后5个自然村安置。灌区在建库前,洪旱灾害严重。桐源溪与新溪在楼下村口汇合流入南浦溪。洪水季节,洪峰到来时,有4000亩田地受淹。1957年,74天无雨,灌区有1.2万亩田缺水,损失粮食650吨,抗旱动用32万工日。水库建成后,对灌区的抗旱、防汛起积极作用。

东风水库为“大跃进”期间兴建,计划两年完成,是省、地重点工程。浦城县组建东门水库兴建指挥部,调动民工、技工3400余人上场抢进度过拦洪关,只用9个月的时间土石混合坝工程基本完成。此库建成不久,坝身出现横向渗漏,穿通坝体。竣工后,背水坡90~93米高程有微水渗出,当年冬,做19道“人”字形导渗沟处理。1975年,在坝身挖出白蚂蚁主巢9个、副巢8个。至1983年,发生6次裂缝引起沉陷,累计58.3厘米。1984年,打灌浆孔24个,总深度144米,灌注黄泥、水泥混合浆19.2立方米,安装坝身侧压管3排12支,降低汛限水位2米,蓄水量从1580万立方米,减为1340万立方米。1985年,坝表面有横向裂缝长1.2米、宽0.5米,坝身发生堆石体变形,坝体继续渗漏,主坝两端与山坡接头处山坡的岩石风化严重,风化厚度分别为29米和30米,1986年被省防汛指挥部列为病险库工程。此后,省水电厅拨出保坝加固抢险经费105.19万元。1988年6月20日,全县普降大雨,水库来水流量49.21立方米/秒,泄量33立方米/秒。至21日,水位超过省限定水位0.66米,超过省限定库容1043立方米。灾后,进行抢修加固。

龙岭下水库 位于西溪上游、连源溪支流,因坝址地处永兴乡连源龙岭下,故名。1971年动工,1977年11月底竣工。集雨面积37平方公里,总库容144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64万立方米。大坝为浆砌块石双曲拱坝,坝高53米,坝顶弧长140米,弦长110米,拱坝宽15米,坝顶宽2.5米。输水洞径12米,最大泄量7.5立方米/秒。溢洪道底宽50米,最大泄量918立方米/秒。总工程量146.2万立方米,其中石方89.8万立方米,投工211.9万工日,淹没农田537亩,房屋200间2076平方米,迁移人口71户255人,就近重建新村安置。总投资53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6万元。原设计灌溉面积为2.86万亩,主体工程完成时,渠道尚未配套,只能灌溉0.32万亩。1982年2月,成立配套指挥部,完成左干渠道配套33公里,灌溉面积达到1.35万亩,为设计灌溉面积的47.2%。建有坝后电站和下墩电站,装机5台共1440千瓦,利用库区622亩水面进行养殖,库区内有山地4000多亩,1984年新造林534亩。

龙岭下水库的双曲拱坝高58米,这类坝型达此高度为当时建阳地区第一座。在施工中和竣工后,外地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到此参观。1984年9月,水电部在崇安召开的全国砌石坝会议全体代表100多人专程到水库参观。

东坑水库 位于管厝乡岩步村东坑,离城35公里,因地为名。水库集雨面积38.1平方公里,总库容1666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1206.4万立方米。大坝为刚性斜墙堆石坝,高42米,坝顶长113米,宽5米。输水洞直径1.4米,最大泄量6.07立方米/秒,溢洪道底宽32米,最大泄量560立方米/秒。该水库于1976年4月动工,民工劳力由管厝公社组织,大坝、隧洞关键部位雇用外来技术工。工程土石方17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4.6万立方米,计划投工280万工日,实际投工117.4万工日。淹没外林等自然村,农田886亩,公路7公里,房屋118座1.93万平方米,迁移103户401人。工程实际使用350.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3.21万元,其余由公社自筹,为3座中型水库国家投资中最少的一个。开工后不到一年,大坝基本完成,扫尾工程至1980年6月完成。建有坝后电站,装机2台共250千瓦。1981年秋开始进行渠道配套修建,干支渠总长52.6公里,灌溉1.002万亩。并在溪南村头建成二级电站,装机2台共500千瓦。1986年2月,坝体出现渗漏,最大渗水量为366升/秒,1987年进行修补处理。

高坊水库 位于大石溪上游,因地处富岭镇高坊村,故名。1985年12月,由县水电局完成初步设计后,进行前期工程准备。1986年7月正式动工,集雨面积133平方公里,是大石溪流域综合开发的第一期重点工程,为全县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大坝位于高坊村上游2.6公里的石门坎峡谷,大石溪中、下游接合部,设计高70.4米,是全省最高的石拱坝,坝体为细骨料混凝土抛物双曲砌石拱坝,是全国第一次采用新坝型。坝体最大厚度15.5米,坝顶宽3米,坝底长40米,坝顶高程海拔380.6米,自由溢流。溢流堰净宽60米,输水隧洞346米,衬砌后内径2.7米。高坊水库兼有发电、灌溉、抗洪综合效益。灌溉面积1.37万亩,保护3.4万亩农田减少洪涝灾害。发电分三级开发,一级为坝后电站,装机5000千瓦;二级装机2000千瓦;三级2000千瓦。1988年12月,大坝砌至330米高程,输水隧洞衬砌完成长102米,其中进口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