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明代卓晚春与林兆恩之方外交

卓晚春,字上洋,自号无山子,亦曰上阳子、上洋子,人称卓真人,或呼为小仙,世宗嘉靖初年(1522-1531)生,莆田东之武盛里南渚林人。晚春幼丧父母,孤苦无资,沦为丐,乞于市。八岁时神于算法,千万之数,指掌立答不爽,言休咎事皆奇中。初不识字,十四能诗,其赠《林氏》诗云:“抛却银针到小庭,遣情无奈独伤情。高低别院鞦跹影,远近人家笑语声。黄鸟晓寒藏翠柳,绿苔春尽点红英。一年好景仍辜负,堪叹嫦娥老此生。”(见周亮工《闽小记》)。与平湖僧张徹善,读书芝山僧舍。年十六,善草书,妙绝时人,字势甚峻;擅于画,专意写真,一以神韵为主。唐顺之作《小仙草书歌》云:“环谲东海黄公符,苍古太庙姬王■。藤缠老树千尺挂,鹰攫寒崖百鸟愞。”当道闻其名,召见之,辄与抗礼,或邀请之,少拂其意,虽华筵不往矣!由是名动闽中,谒者甚众。

晚春长相甚为不堪,脸不洗,头不剃,醉眼乜斜睁又闭,身着黑麻布裙,背加青纱帕子,精光双脚两胫赤,若痴若傻若颠狂,警愚劝善度群迷,专管人间不平事。所入辄以施人,偶着善衣刚脱下,别人持去不问之,日食无一宿粮。即使腊月寒冬霜夜,乃露宿石上,晨则赤足履霜,多浴于溪,宛若真罗汉济公在世。

嘉靖二十五年(1546)冬,晚春上鲤湖谒九仙,时寒风凛冽,清清湖水随风习习,他浴之湖中,连饮湖水数十瓯,喝得林兆恩像额冒青烟脸流汗,游客围观奇而问之,则曰:“漂我紫金丹也。”尝与友论道麦斜岩,只见麦斜座石板崖,境内地精山骨,崇冈峻岭,翠华一族,遥峙白云深处,因山附石所,故洞谷特多。处处门开寂寂,穴深沉沉,淙泉为晓镜,水月当钩廉,若游人凹处焚薪,必烟出山顶,中以玉泉洞及印真洞最为清,诸岩皆秀丽可爱,实为道家求仙炼丹之佳处也。晚春题诗云:“云锁麦斜不见家,寻真洞口老烟霞。时人不识桃花源,西向天台问落花。”其涉水登山如平地,到处诙谐好耍戏,人嘲其蓬头垢脸,胸骨嶙峋,则应声曰:“披衣兼跣足,开口笑王侯,千年浑似梦,一世懒梳头。”小仙的传奇故事,莆阳妇孺皆知,有人赠诗云:“天上逍遥卓晚春,桃源深处老乾坤。倒骑黄鹤归沧海,脚带青天几片云。”

晚春医术高明,为人治病有奇效,稍合药济病,得者辄愈。嘉靖二十七年(1548),他登门拜访莆阳赤柱人,世宦之家出身的“三一教”创立者林兆恩。兆恩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心隐子,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生,幼即聪慧过人,大学者王守仁见之,语林富(祖父)曰:“此儿丰姿卓异,殊非科第中人。”因屡应省试不第,遂弃举子业,游湖湘各地约十年,始返莆阳,二人结成方外交。据《林子实录》载:“晨夕谈讨,纵饮行歌”,形影不离。兆恩喜云:“路遇异人,授以正诀。”人称这两人为“卓狂林癫”,兆恩毫不介意,与交如故。兆恩语晚春曰:“阳何不用七而用九,阴何不用八而用六者?”晚春应之:“合九与六,十之有五也。”晚春论道,侃侃悬河,人鲜知其意,唯林子兆恩解之。

嘉靖二十八年,晚春与兆恩同往福州,居西禅寺,在此期间,两人竟日品茗论道,兆恩受到晚春道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兆恩认为:“儒之执中,即道之守中。道之守中,即释之空中。儒之一贯,即道之得一,道之得一,即释之皈一。”晚春则与其语及“贯综三氏,融为一途”之理,阐论透彻,禅机顿悟。并举全真道士何道全《三教一源》诗例证:“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从来总一家。红莲白藕青荷叶,绿竹黄鞭紫笋芽。虽然形服难相似,其实根源本不差。大道真空元不二,一树岂放两般花。”(见《随机应化录》卷下《道藏》)。在卓晚春看来,“三教”犹如同一藕根上的红莲、白藕与荷叶,宛似同一株竹根上的笋芽、黄鞭与绿竹,其宗旨与思想是“不二”的,只不过各自的乔装打扮、穿戴不一而已!卓晚春对当时“三教”状况的独到见解,为兆恩所契合,兆恩自此 “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决意合儒道释三教为一炉。

三一教的基本宗旨是归儒尊孔,这其中道教起主导作用,而对林兆恩道家思想的影响最大者,莫过于这位传奇道士卓晚春。后来兆恩“摘其遗言,拾其遗诗”编辑成集,名《寤言录》,附于已作《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之后。从《寤言录》可窥见卓晚春促成林兆恩在嘉靖三十五年(1551)开始创立三一教,他的指导思想:其一,林兆恩所创的“人身乃一天地”思想,直接来源于卓晚春。其二,他所创的《九序》内丹理论的前五序,亦渊源于卓晚春。难怪三一教主林兆恩的三传弟子董史谓晚春曰:“有功于师门”,(见《东山草集》卷一《瑶岛三教祠记》),并在无山宫专门祭祀卓晚春。总之,三一教自始至终受卓晚春道教思想影响最大,学者顾仲恭指出: “龙江之学,以儒为表,以道为里,以释为归,故称三教也。”(见《顾仲恭文集续刻 ·易外别传序》)。

嘉靖三十三年(1554),时有倭寇侵扰莆阳,疫患频仍,兆恩问其事,晚春曰:“当大厄甲寅(1554)岁”,接着口占曰:“君问莆阳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不静,十室九无烟。黎庶苦中苦,乾坤颠倒颠。若过壬戌(1562)岁,方见太平年。”其时,晚春告别兆恩,云游北上,当他离莆路过江口桥,对人曰:“我过此桥,桥后必折,桥石折,莆阳将变矣。”到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江口桥果然桥石折断。三十七年(1558)四月初十日,倭寇千余人入侵福清、莆田,大掠全市,焚劫一空。

自嘉靖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壬戌,倭寇来犯莆阳五次。特别是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二十九日夜,倭寇四千余人在围城匝月之后,终于攻入莆城,林兆恩感晚春先知之见,对倭患早有防备,乃携《三教合编》书稿,与弟兆诰连夜自北门坠城脱险。是年莆人无“做岁”,后乃有正月初五补行过年,曰“做大岁”,其俗延至今。倭在城内住府衙及散居民宅,焚烧抢杀,奸淫妇女,死者相藉,腥秽不堪,真是十室九空。四月十二日,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兵来莆,与总兵俞大猷,刘显合击倭寇于平海,歼倭二千四百五十一人,自此倭祸始绝。兆恩率其门徒在城内收尸,火化于南北河尾二山约五千具,并作收尸歌三首。兆恩方悟晚春“若过壬戌岁,始见太平年”谶语之验。

穆宗隆庆二年(1568),其时林兆恩已五十一岁,自撰春联云:“今已五十一年,每欲作人,回首竟成春梦;尚余万八千日,幸毋老我,此心更烈秋风。”这对励志春联,正表达了林子“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时人林廷春见之,赠以联云:“平生心事苍天鉴,万古纲常赤手扶。”

卓晚春后来蜕化于杭州净慈寺,著有《寤言录》存世。至今莆阳寺庙多祀有卓真人者,即为卓晚春也。在国内现存的许多三教堂(祠)的正殿中,也可见供奉着三尊偶像:正中是三教先生林兆恩,左为卓晚春,右为张三丰,由此可见三一教与道教的特殊关系。有关卓晚春的生平事迹可见《林子实录》、《闽书·方外志》、《漳州府志》、《名山藏》、《书史会要》、《福建画人传》及《中国道教史》第三卷。林兆恩自与晚春惜别后,勤于著书立说,传播“三教合一”理论,讲学于东山精舍,后人称其舍为“崇孔堂”。其自撰东山海日楼二联云:“扶桑初日分天地,沧海无波属圣明。”“广大此胸襟,俯仰海山云日;虚空即本体,包罗天地古今。”又如题凌云岩联:“举首去星辰不远,置身在日月之间。”林兆恩确是撰联高手,可谓“世间别有人才在,台阁招徕恐未多。”他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这四十五年间,所撰有《圣学统宗》三十余卷,民间常见的有由其门人卢文辉等人所编《林子三教正宗统论》计三十六册,人称《林子全书》、《四书正义》七卷。兆恩于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十四晨去世,享年八十一,葬华亭镇后角村三一教石门祠左侧小山上。林兆恩墓,现保存完整,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有西淙瀑布,并有“西淙”、“雷湫”和“雪壁”等摩崖石刻,风景幽美,引人入胜。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和七月十六日,为林兆恩之忌辰和诞辰,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林兆恩 ——莆阳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有功绩和影响的人物,其爱国、爱乡、爱民之举,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