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银达乡” 相关
共 147 条 9 / 10
121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正文
内容包括:一、贯彻西北局兰州会议精神,开展抢救人命工作;二、贯彻《十二条》,纠正一平二调;三、贯彻《农业六十条》,调整农村经济政策等。
122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正文
为了彻底纠正以“一平二调”为基本特征的“共产风”,把广大农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党中央于1960年11月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开始调整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我市一平二调错误也很...
123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正文
明沙窝是酒泉银达乡东北的一个偏僻村落,建国前全村百十来户人家,没有一所公办学校。民国二十年(1931年),当地识字人徐登林在自己家里腾出房屋办私学一处,一些家境好的人家才能就近送孩子上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众人称做乡约的许永清...
124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正文
记述酒泉银达乡明沙窝小学建国前的发展历程和状况。
125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正文
有关资料核证,1949年,全市总耕地面积60.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6.49万亩,平均亩产108公斤。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年得到改善。由于酒泉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加之有祁连山雪水灌溉之利,非常适宜各种农作...
126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正文
组织实施“4310”科技工程(四大支柱产业:粮食、林果业、畜牧业、日光节能温室。林果业、畜牧业、日光节能温室3项各人均增收100元。推广10项新技术)。科技项目实行合同制,技术实行承包制,科技成果实行奖励制,项目经费有偿使用,实行技术人员集...
127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正文
1995年3月酒泉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被农业部、国家科委、人事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务院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授于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孟宪中、杨嘉肃、程国福三同志被授于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高广智、岳金荣被国家科协授于全国科技普及先进...
128
分布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酒泉市境内的裕固族分布情况。
129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正文
酒泉市银达乡银达村十一组农民方秀兰,在世界妇女基金会于1997年10月15日“世界农村妇女日"之际,在日内瓦联合国万国宫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获得殊荣。世界各地33位获奖人中,中国有4位妇女获得此奖。 基金会奖给方秀兰奖章1枚,奖金500美元。1...
130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正文
1995年,她积极响应全乡发展支柱产业的号召,经和乡、村两级商议,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采取乡村、农户入股的形式,成立了酒泉市天河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共筹资金100万元,她自家投资49万元。生态养殖厂的筹建工作。丈夫担任天河公司...
131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酒泉籍姑娘马燕萍获得第十三届亚运会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比赛冠军的故事,回顾她的成长历程。
132
童年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正文
马燕萍出生在酒泉市银达乡妥家沟村七组一户 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是三个女儿中的老二。她的 父亲马学友盼望有一个顶门立户的儿子,所以她的 降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少喜悦。那时还是 吃大锅饭的年代,父母亲是被赶着披星戴月下地干 活的。因家里无...
133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正文
兰州水烟引进酒泉,是榆中县金崖乡尚古村的陆永言。民国十八年(1929年),兰州地区大旱,灾情迫使他寻求谋生的出路。当他听说酒泉宜种烟草,水烟销路好,是开烟坊经商做买卖的好地方后,兄弟三人打定主意,约上侄子陆立福(烟匠)一家来到酒泉城内落脚。...
134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正文
作者回忆自己在阅读《酒泉文史资料》时的感受,以及自己亲自经历的事件。
135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 类型: 正文
1951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根据中央决议精神,中共酒泉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研究贯彻执行的措施,召开各种会议宣传动员,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 经过周密细致的工作,全乡...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