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郴县” 相关
共 1865 条 118 / 125
1756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石灰岩县内石灰岩分布广,储量大,质量好,矿产地达20多处,主要分布于县东南部和西部,储量上百亿吨。
1757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矿物
莹石矿已探明莹石矿产地3处,均为矿点。玛瑙山锰矿的刘下冲1处,伴生于白钨矿中,矿石品位氟化钙55~70%,矿石量约1.5万吨;小溪乡白石岭1处,矿石品位氟化钙70~95%,储量约1.2万吨;江口乡枫木岭1处,矿石品位氟化钙65~85%,估算...
1758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螟虫俗称钻心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一年发生四代。1953年前有少量发生,种双季稻后发生量增大,1959年起大发生,成为水稻主要虫害之一。1974年危害最重,晚稻成灾5万多亩,损失稻谷343万公斤。1976年后发生量下降。二...
1759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纵卷叶螟平原、丘陵区一年发生五代,山区一年发生三至四代。1966年前属间歇性发生,后迅速上升,1972年后成为水稻四大害虫之一。其中,发生量最大的一年,成灾面积3万余亩。
1760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稻飞虱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一年发生六至七代,世代重叠。50年代初危害较轻,1956年起,稻飞虱成为主要害虫,一般每年造成早、中稻倒禾0.6万亩,损失稻谷80多万公斤。
1761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稻叶蝉主要是黑尾叶蝉,白翅叶蝉次之。黑尾叶蝉一年发生六代,以7月上旬至8月中旬发生的第三、四代若虫发生量大,危害最烈。白翅叶蝉一年发生三代,世代重叠。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的第二代若虫发生量大,危害最重。50年代,稻叶蝉只在局部地区发生,...
1762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稻瘟病系真菌性病害。苗瘟、穗颈稻瘟和谷粒瘟在全县均有发生,以山区发生危害较重。50年代普遍发生,60年代发生量增加,危害加重。1971~1982年稻瘟病年均成灾面积4400余亩。1982年全县早、中稻发生稻瘟病2.42万亩,其中大奎上公社发...
1763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纹枯病系真菌性病害,俗称花脚病,50年代发生量小,未列入防治对象。60年代高肥田发生量大,70年代起,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80年代早、中、晚稻均普遍发生,晚稻重于早稻,1973、1980、1982、1987年为大发生年,最严重的1980年,...
1764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白叶枯病系细菌性病害,属检疫性病害。1959年从安仁县引进晚稻品种黄禾子时传入,是年传入栖凤渡、良田、华塘等地,之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以1964、1973、1975、1976、1977年发病严重。80年代,随着杂交稻的推广,白叶枯病发病...
1765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细菌性条斑病属检疫性病害,1980年从安仁县引进杂交稻种时传入,是年在栖凤渡镇南香村晚稻中发生。1988年,扩展至全县,但危害较轻。
1766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其他
其他病虫害水稻其他病虫害还有稻苞虫、稻负泥虫、食根金花虫、稻蝽蟓、胡麻斑病、粘虫、稻秆潜蝇、青矮病等。
1767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粮食
面积产量红薯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县旱粮作物之首。清末、民国时,在一些水利条件差、田少土多的地方,农民多以红薯为食粮,俗有“红薯半年粮”之说。民国时期,全县常年栽培红薯2万亩左右。民国27年,栽培红薯2.17万亩,产红薯折谷(按5公斤鲜红薯...
1768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粮食
小麦,俗名面麦。明万历年间(1573~1620),郴州知州胡汉写“劝农文”,教谕农民种麦,种麦者渐多。民国28年(1939),栽培小麦4657亩,总产14.3万公斤。民国38年,种小麦200亩,总产0.5万公斤。50年代,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增...
1769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粮食
县内农民历来习惯在旱土及田埂上种植大豆,少数地方入秋后,在中稻田中套种禾根豆和泥豆。民国时期,常年种植面积3500亩。民国28年(1939)种植大豆2313亩,总产10.4万公斤。民国38年种植1200亩,总产3.9万公斤,亩产32.5公斤...
1770
知识出处: 郴县志 | 类型: 粮食
玉米,俗名番黍、苞谷。民国时期,常年种植3000亩。民国28年(1939),种植2518亩,总产20.8万公斤。1956年扩大到1.84万亩,亩产37公斤,总产68万公斤。1970年种植1.22万亩,总产116万公斤,亩产95公斤。1972...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