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郯城县” 相关
共 430 条 13 / 29
181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琅娜草编织品,是我省的名牌出口工艺品。有草帽、拖鞋、坐垫、提篮、凉席、地席、茶杯套等二十个系列,五百三十多个品种。经香港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及东南亚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琅琊草帽,为民间的传统工艺品,有较长的历史,名闻中外。它造型美观...
182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题词页
183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题词页
184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题词页
185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题词页
186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地方志,明朝以前无可考。初志成于万历十三年,由县令颜若愚创体命意,教谕邱问礼编纂。乾隆二十八年知县张金城主修的《郯城县志》,在当时是一部较好的志书。参加纂修的有儒学教谕及训导王述德、杜天嘉,卸任知县、翰林院庶吉士、县人王恒。明清两朝编修...
187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马头镇民初有“沂南诗社”。马头镇即在沂河东岸,南去数十里至我家新村即邻江苏邳县。这一带是吾县文人最多,物产最富的地方。民初提倡沂南诗社的人是徐吉亭、焦献南、梁秉臣三先生,这三位都是清末的廩生,年岁较长。另外加入的有梁晋蕃、高确庄、徐霞苍...
188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是春秋时期的古国之一,史前文化蕴藏丰富,但由于地处沂、沭河冲积平原,黄土覆盖层较厚,古代文化遗址虽有发现,而出土的器物却为数不多。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却城境内的文化遗址及文化遗物,陆续发现,特别对旧石器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189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晚清时期郯城县教育的变革概况,这个变革尽管是缓慢的,也远不彻底,或者说其形虽变,其质没大变,但是它总还算是向新的方向前进着。在这一变革中,于霭辰先生的贡献是卓著的,应该肯定,并予以留名。
190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一八九八年戊戍变法后,我国废科举兴学校,向西方学习之风逐浙兴起。为了培养师资,添设学校,由郯城县保送文生(秀才)娄雪堂到济南山东省办的单级养成总所,学习一年,期满后回县,在文庙(现西粮库处)开办单级养成分所一处。单级养成分所只办了一期,民国...
191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一九四六年冬,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向鲁南地区进犯。次年一月十日,中共郯城县委、县政府带领着党政机关、地方武装和农村的干部群众,有组织地北撤。为了回来后能够全面展开工作,经过短期筹备,郯城县青年学校,于一九四七年六月在北撤途中诞生了。校长由文教...
192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县教育抗敌义勇队于一九三七年秋成立。接着各校划片联合开展工作演出抗日话剧、演唱抗日歌曲、宣讲救亡图存”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发动抗战。
193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一九四二年底,在临沭县店夬宣布成立回民大队。成立大会由临沭县武装科长戴仁义主持,军分区派人参加。大会公布文益泰任大队长,兰会武(松如之子)为指导员,原马头回民中队部分同志参加到这里来,张宗琪、张宗生同志后来都担任了主要干部。马头回民抗敌中队...
194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1945年5月1日,日宼七千多人,并配有飞机三架,对我滨海区进行“扫荡”。日寇行至马头以南十多里的徐圩子村附近时,正在田野里帮助群众劳动的郯城独立营第二连及却三区区中队,在徐圩子以东的麦地里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战斗结束了,日寇这次“扫荡”...
195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邓月楼,名廷鉴,曾用名剑秋,郯城县马头镇人。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过着富裕的生活。一九〇一年,邓月楼二十岁,离开家庭去东海县桃林镇恒公金货店学生意,做店员。一九二五年出任郯城县地方财政管理处处长,一九二八年考取郯城县财政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