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353条
析出资源
162条
图表
41条
地名
24条
专题
65条
作品
61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与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
共 353 条 17 / 24
241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动物
民国时期本乡各地已有少数户开始养蜂,但多为“中国土蜂”,只是一种附带性的副业,没有专业饲养户,经济效益不高。一九五三年,县良种场职工从兰溪引进意大利蜂,接着城关西津村柯德杨、桥下朱世东等相继引进意大利蜂多箱,逐年繁殖扩展,后引入我乡派溪吕汝...
242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民俗
戏剧节 我乡各村戏剧节活动历史悠久,解放以前是封建迷信活动的社戏,解放以后成为农村文娱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派溪吕的戏剧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三。旧社会原为杨相公的祝寿节,新社会改称戏剧节。从九月十三到十五,派溪吕村家家户户都置办了酒菜招待客人,...
243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民俗
农村演戏,头夜戏循例安排八仙,以示吉祥。 在元人杂剧中展现给人们的“八仙”,是音容别致,神通各异,有血有肉的群英像。 剧班中所演的“八仙”有大八仙,小八仙之别。小八仙是指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此八仙...
244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民俗
讲故事 讲故事是农村中群众喜闻乐的一项文化活动,不需要固定的场所,也不需要什么道具,不受时间的限制,茶余、饭后,夏日乘凉的夜晚,冬闲晒太阳取暖的时间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好场所。故事员也不受限制,谁会讲就讲。故事的内容来源广泛,古往今来均可,有...
245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艺术
鼓词:又名唱“功事”。起于唐,明清两代十分流行。幼时双目失明,或中年失明的男性,都习此业,赖以维持生活。唱词内容多由戏文或长篇小说移植,改编而成,也兼唱民间故事和新闻。主要乐器是鼓板和夹尺。演唱的艺术风格带有程式化、概念化、公式化。先以“四...
246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艺术
铜钱棍:是永康鼓词的“夫妻”曲种。也是旧时失明妇女求生之路。主要乐器是“铜钱棍”,即用一根约八十公分长的竹子,串以铜钱制成。艺人一手执铜钱棍,让棍的两端在另一手掌中和肩头上交替打击发出音响伴唱。艺人依门挨户求乞为生,少有堂唱,更无设馆,演唱...
247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艺术
道情:起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明清以来流传甚广。后来,唱词内容扩大,也采用民间故事作题材。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艺人串门挨户唱开,类似行乞行当。主要乐器是道情筒、竹夹鞭。道情筒...
248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民俗
清溪龙灯四方闻名。 百姓有句顺口溜:“看过舞龙灯,胜游杭州城。”清溪龙灯有“三绝”,先说龙头。龙头的制作作为支架的木板约长一丈余,近二尺宽,二寸厚,质地精良,非独块的枫木不用,一般的龙头四人抬,用来扎制龙头的是竹篾,设计新颖,做工考究。灯节...
249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谚语
1、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2、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浙北地区)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 3、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4、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5、雪后加霜,石臼无糠。 6、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7、五月不整梅。稻谷无处来...
250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其他
桔子 小小果子真稀奇,身上穿起大红泥。过路客家盘问我,先讲价钱后脱衣。 荸荠 青青一株树,袅袅不生弯,千年有果子,万年开了花。 大栗 四月花开长又长,外面生刺里面光,九冬十月来下地,一连三中状元郎。 柿 自生一对小张飞,日日戴个草帽嬉,人人...
251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其他
一、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改旦,元晨。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上元,元宵,元夕,灯节。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上除,令节。 五月初四:端午,端阳,蒲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七月十五:中元。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
252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其他
弱冠:男子二十岁。及笄,笄年:女子十五岁。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四十岁。知命之年:男五十岁。花甲之年:男六十岁。耄耋之年:男八十。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龆龆(髫年):男八岁,女七岁。
253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其他
死的别称常见有:去世、过世、逝世、长眠、安息、意外、遇难、丧生。为国为民:牺牲、捐躯、殉国、殉职。未成年而亡:夭折。高龄而死:登仙。和尚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等。古帝王死: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对仇敌: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
254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其他
一划 一口井水食到底——一心一意。 一只耳朵归,一只耳朵出 ——勿留心。 一碗水泼到地——难收。 一时策勿两时计——干着急。 一个吹箫,一个捺孔——多余。 一个萝卜一个孔——各占其位。 一个月勿用,三十日牢——用不得。 一个葫芦败三家——殃...
255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 类型: 传说、奇闻
清朝年间,山西胡正辈少年时,家庭贫寒,边耕边读,博文强记。作文章时常常先打腹稿,后做文章。有一次去清渭街赶集,路过书馆得一文题。他就集中思想苦苦地思考起来。走着想着不知不觉过了清渭街到了派溪吕村,有个认识他的人问道:“先生,你去何处?”正辈...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