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诏安县” 相关
共 1902 条 89 / 127
1321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经济事件
1958年诏安县办农场,种橡胶。下半年兴办国营建设、红星农场,冲破国际上所谓北纬17。以北为橡胶种植的“禁区”的“理论”,大面积引进种植橡胶树获得成功。
1322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9年诏安县贯彻毛泽东主席给生产队长一封信。信中要求生产指标要从实际出发,不可订得过高;生产措施要同群众商量,不可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违反科学道理。
1323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经济事件
1959年诏安县召开向山发展誓师大会。太平公社组织开发万宝山,提出一年实现竹、果、林、油茶“四个万(亩)”。
1324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9年5月间诏安县委在新营大队开会,要求全县“学太平、赶太平、超太平”,向万宝山大进军。
1325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9年5-6月诏安县进行整风算帐,召开为期一个月的县、社、队干部会议,开展纠正“五风”(高指标、瞎指挥、行政命令、浮夸、平调“共产”)的教育,县、社、队之间在公社化期间互相无偿平调的人、财、物,进行算帐退赔。
1326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9年6月下旬地区早稻丰产现场会在诏安县召开,各县县委领导人参加,地委书记洪椰子作报告,肯定我县早稻丰产成绩和县委“干劲第一,措施第二,条件第三”的领导经验。
1327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9年10月间,诏安县开展“反右倾”运动,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在批判全国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基础上,对本县一些怀疑、不满总线路、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干部。当作“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斗争...
1328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经济事件
1959年诏安县东溪防洪工程动工。秋收前集中劳力,开始修建东西溪两边堤防。
1329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0年2月上旬,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视察太平“万宝山”,称誉太平人民敢想敢干、说干就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一种可贵的革命作风”,号召全省“大兴‘太平之风’”。《福建日报》以六个版面专题集中报道太平公社和诏安县开发“万宝山”...
1330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0年诏安县推广分水关改造低产田经验。春耕前后,县委总结推广上营大队组织专业队改造分水关低产田,使“死狗田”长出“状元稻”的经验,全县组织一百多支专业队改造低产田,被誉为“从一个‘分水关’变成百个‘分水关’”。
1331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经济事件
1960年诏安县推行“瓜菜代”。由于大跃进和办人民公社浪费粮食及物资,挖空集体储存,春耕后,各地普遍出现粮食紧张,物资紧缺。为解决“无米之炊”,在农村公共食堂推行“瓜菜代”,以度春荒。
1332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0年2月底,诏安县安置印尼归侨,遭受印度尼西亚当局迫害的归侨由祖国派轮船接运回国后,有1012名由诏安县接纳,安置于建设农场宝崙村附近的华侨新村,称为建华作业区。
1333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0年6月9日,诏安县12级的台风带来数百毫米大暴雨,酿成解放后最大的一次特大风水灾。刚建的东溪堤防被冲毁,东西溪两岸农田成一片汪洋,县城各个街道都涨上洪水,低处水漫楼顶,群众要上屋顶栖息;高处的县委会、县政府机关洪水也淹上办公室,连天...
1334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经济事件
1960年8月间,诏安县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提出“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要求集中一切力量,切实把农业特别是粮食抓上去,以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1335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 类型: 文化事件
1960年一中“高考红旗”。诏安第一中学高考成绩显著,继上年应届录取率居全省第二位之后,今年录取率又达100%,被誉为“山沟里飞出金凤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