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碌曲县” 相关
共 4444 条 292 / 297
4366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烤猪是将猪的口鼻用皮绳勒系,使其窒息,再用刀放血,经明火燎毛刮洗,然后开膛切割,烹饪,色味均美,“蕨麻猪”的肉最为上品。
4367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腊猪肉是将宰后的生猪,除去内脏剔骨,胴体撒上盐和花椒,再放到缸里,或挂在梁上,任风吹烟熏。吃时味稍辣而不腻。
4368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酥油糌粑,酥油糌粑吃时碗里放少许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再加上一些干酪(曲拉),用手拌着吃,由于吃法简单,携带方便,是藏族农牧民必备的主食,农区因酥油不多,吃时将炒面捏成勺子形状,舀上预先制好的一碗辣子,蒜葱捣成糊状的汤或臊子,俗称“辣子...
4369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藏包做时肉馅用两把腰刀,前后交错切割,不断地浇水,然后伴以调料、牛羊油等,再用面叶包起。包子包好后,即可上笼蒸或水煎,这种包子皮薄馅大,汤满油多,色味俱佳。
4370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蕨麻哲则是将大米煮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去面汁,拌以酥油,放在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食时如贵客,必须将大米饭和蕨麻分别盛于两个盘内,普客则在一个龙碗内将大米饭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味道隽永,百食不厌,被视为上等膳食。
4371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其他
帐蓬,帐蓬俗称“毡帐”、“旗帐”,现代多称“牛毛帐房”。牛毛帐房的原料是用牦牛毛捻成粗毛线,土法织成毛单再拼缀在一起,质料结实,遮雨御寒性能好。支搭时以两根碗口粗的椽为柱子,中间用一根“梁”架起帐幕,四周系以粗毛绳,拉紧用木橛钉在地上。为使...
4372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其他
板屋也有人叫“木楞子”,一般用原木(圆形、半圆形、方形、矩形不等)互相垂直咬接,叠垒架成井字形的建筑墙体,建筑学称为“井干式”,与这种类型伴存的还有用立柱架空楼居的“干栏式”建筑。井干栏式建筑是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二者都源于穴居和半穴...
4373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其他
碉房,藏族的传统住房为碉房,俗称“墙包房”,碉房顾名思义即形似碉堡之房,从外面看不见一根木头,以石砌墙,窗户少而小。现在,除寺院建筑外,这种形式的房屋已逐渐减少。碉房是藏族先民根据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的建筑形式,它就地取材,利用...
437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其他
“切木囊”系藏语,为楼房之意。碌曲县城以东的双岔、阿拉一带林区,一般房屋宽大,每户既修有开天窗的“齐木囊”,四周土墙,开洞为门,墙壁装板,冬暖夏凉,一般作冬季住宿,接“齐木囊”外修筑二层木楼,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圈,一般作夏季住宿。房屋建筑...
437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哈达属于藏传佛教寺院的一种礼敬法器,后发展为整个藏民族的一种普遍而又最崇敬的礼节,哈达一般为白色丝织品,对上尊者必须以献哈达表示敬意,向大活佛献哈达,必须弯腰低头至九十度,双手捧哈达过头顶,献于活佛座前,对长辈或一般活佛则同给大活佛相似,只...
4376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酒前弹指,是以右手无名指蘸少许酒汁,向空中连弹三下,代表向佛、法、僧三宝致意。
4377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叩拜,五体投地的叩拜,又称“等身礼”,是藏传佛教徒对佛的祈祷方式,叩拜时,双手合掌高举触额部颈部和心部各一次,然后双膝跪地,全身俯伏,两手前伸,额触地面。进入寺院附近,每每可以看见藏族群众对佛行的这种最为虔诚的等身礼,一般叩头三次即可。
4378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煨〓是用松柏枝焚起烟雾,是告于天地诸神的一种仪式,也是藏区常见的一种对佛法的礼敬,据说,在煨〓过程中松柏燃烧所产生的香气,是对菩萨、护法神和山神的献供祭祀。因此,信徒们以这种香味儿作为敬天、地诸神的一项礼品,希望神会因愉快而降福。
4379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洛萨尔节,又称新年。碌曲藏族的习惯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日晨,家家煨〓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用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其它供品,以预示来年的丰收,常常是长者先起来,女主人从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喂饱牲畜后唤醒大家,男女老少全换新衣后...
4380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毛兰经节,是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日举行的盛大法会,为各寺院的一个重要法会。寺院诵经,祈愿年内牲畜平安,五谷丰登,其中正月十三日瞻佛,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的酥油花供,十六日的转香巴佛,最为隆重,前来叩拜燃香的人,十分众多。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