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武清县” 相关
共 2669 条 169 / 178
2521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俗称“大洋”、“现大洋”,流行最多的是“光绪元宝”、“袁大头”和孙中山头像银元。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民间仍秘密使用。1949年后,境内停止流通。
2522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又称“铜子儿”、“大子儿”,光绪二十六年作为银元的辅币流通,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最初每百枚可兑换银元1元,北洋时期,铜币贬值,兑换1元需数百枚。1935年后,铜币停止流通。 3.制钱 又称“大钱”,每千文为1吊。1919年后停...
2523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29年境内铜元不敷流通需要,县商会呈准县署发行铜元票,基金2千元,委托“妥实”商号向外发放。票面为长方形,采用高丽纸石印,面额有10文、20文、50文、100文4种。1936年收回,停止流通。
2524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以1:1的比价兑换银元。抗日战争后,大量发行,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被金圆券所收兑崩溃。
2525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38年3月,“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1940年后,由于日伪强制,联银券独占市场。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用法币以1:5的比价收兑。
2526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即“海关金单位兑换券”。1942年4月后在县境流通,与法币的比价为1:20。1948年后停止流通。
2527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48年8月后,在境内国民党占领区流通,以1:300万的比率收兑法币。在流通后的10个月内,物价上涨了120万倍。解放后,政府以人民币作价陆续收兑。
2528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38年3月,由晋察冀边区发行。1948年,广泛流通于路北解放区和游击区,与法币的比值为1:1.5。翌年1月,政府用人民币以1:5000的比率收兑。
2529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48年1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在境内流通。面额有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万元、5万元。1955年3月,国家以新版人民币1:10000兑换旧版人民币。1957年12月1日,增发1分、2分、5分3种镍币。...
2530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文学
《潞河三首》是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察河、道经武清时所做的一首诗。
2531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文学
《潞河三首》是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察河、道经武清时所做的一首诗。
2532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文学
《潞河三首》是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察河、道经武清时所做的一首诗。
2533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音乐
板凳歪,菊花开,开几朵,开两朵。 爹一朵,娘一朵,留下那朵晒蔫梗儿。 一晒晒得四角方,骑着大马上西庄。 大马拴在杨树上,小马拴在树桩上。 鞍子搁在墙头上,鞭子挂在庙门上。 庙门儿对庙门儿,王家娶个小俊人。 粉嘴巴儿红嘴唇,婆婆都夸爱死个人儿...
2534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文学
小枣树,叶儿青,旁边来个小顽童。 小顽童把枣儿偷,蜜蜂蜇着手指头儿。 又是肿来又是疼,谁让你嘴馋去逞能。
2535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文学
小耗子儿上灯台儿,偷油喝下不来, 吱吱吱吱儿叫奶奶。 奶奶不在家,就去找二妈, 二妈抱个胖娃娃。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