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李珥” 相关
共 28 条 2 / 2
16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珥的学说注重统合各家思想,以理气“不离”为特色的性理哲学体系。他对罗钦顺的学说给予高度评价,提出了“理气之妙”和“气发理乘一途”观点。李珥在理气问题上持开放态度,批评了徐敬德的“认气为理之病”。
17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对李滉、成浑的“四七”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讨论性情善恶与人心道心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成浑主张人心、道心是理气之发不同、危微之用各异,而李珥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他们之间的论辩丰富了“四七”论的理论内容,并引向对性情善恶与人心...
18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珥的“四七理气”论和心性情意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主要特色。他与成浑和李滉在性情善恶与人心道心问题上存在立场差异。李珥强调性心情意的一体性,认为人心道心发于性,主张心的主宰作用和意的计较商量作用。他反对将心性分为二用,情意分为二歧的观...
19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珥和宋浚吉在理气论上都承认了理与气构成世界万物的观点。李珥将理和气看作一体,强调其浑沦无间的关系。宋浚吉则强调理的无迹和超乎形迹的特性,认为理与气不相分离。两人对于理和气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都是在朱子和栗谷学说的基础上进行...
20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人心道心的论题与公私、理欲问题密不可分,朱子学中人心与道心相连,道心与天理相通,人心私欲,道心正心。李珥主张人心道心不能相兼,道心纯是天理,人心有善恶。宋浚吉强调心的易动性,心是活物,强调志的导向和立志的重要性。对于其心论,他认为...
21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宋时烈在朱子学的基础上对理气关系进行了探讨,主张理与气相互统一于形。他强调理有主宰性,气具有运动性,且给气赋予了超时空的含义。他的理气说丰富了朝鲜性理学,对朱子学的气论也有重要贡献。
22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滉认为人的禀气有清浊之别,导致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之差异。他进一步阐明了四端(理)与七情(气)之间的关系,将四端和七情视为不同性质的情感,四端由理发出,七情由气发出。李珥则持不同观点,主张气发理乘。丁时翰对于理气的关系提出批评,...
23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珥与成浑在韩国儒学史上就人心道心问题展开了学术辩论。成浑基于李滉的理气互发说,将理发视为道心,气发视为人心,并且引用朱子的说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李珥同样依据朱子的观点,将人心道心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丁时翰对李珥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24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珥提出了“气发理乘一途”说,与李滉的“理气互发”说存在分歧。他认为四端和七情都是气发理乘,不存在理气互发的情况。他批评李滉的观点,并指出四端和七情应该是同一种情。在与成浑的辩论中,李珥坚持了气发理乘的观点,并引用了孺子入井的例子...
25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滉和李珥在朱子学的理气观和心性论上存在差异。李滉倾向于“理气互发”说,强调理与气的互相作用;李珥则提出“气发理乘”说,强调气是理的表现。这种差异源于对朱子学的不同解读和发挥。此外,两人还在心性论上存在不同见解,李滉将心定义为理与...
26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朝鲜朝儒者的人道论,特别是以“人心道心”论为代表。文章提到,朝鲜朝儒者对“人心道心”的辩论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在东亚儒学史上所罕见。其中,栗谷李珥的人心道心论颇具代表性。他强调心性理气诸说之间的一贯性,并从主理、主气的视角...
27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从东亚文化圈的观点来看,朱子学及其重心在历史上有一个东移的过程。朝鲜朝的性理学对朱子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朱子学在东亚的扩大和深化。整庵罗钦顺对人心道心的论辩以及朝鲜后期实学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朱子学的理论。人心道心在...
28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插图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