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景德镇市” 相关
共 13861 条 919 / 925
13771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越剧由于景德镇市地处赣东北,与越剧之乡的浙江毗邻,因而越剧很早就进入了景德镇。据老艺人金香红回忆,30年代初越剧尚处于“的笃班”时就曾到赣东北各地演出。1941年9月2、5、6日《赣北日报》连续报导:有姚某自鹰潭聘请来绍兴班女演员20余人,...
13772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徽剧在景德镇经商的徽州人,带来了家乡戏徽剧,但没有专业班社,而是以串堂班的形式,专为徽州商人婚、寿喜庆唱堂会。
13773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话剧据爱好话剧的老医生施文开回忆,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浮梁县党部的余甘霖、余树芬等人就组织过文明戏(话剧)的演出,1940年浮梁戒严司令部等机关代表20余人在陶业管理局召开“九·一八”纪念筹备会,决定青年团负责组织平剧和话剧演出,...
13774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昌江大鼓1874年,安徽宿县鼓书艺人张昆山到景德镇,在黄家洲说唱淮南大鼓书,深受瓷业工人、船民及其他劳动者的喜爱。
13775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讲传说书是专讲不唱,有的是照书本宣讲,有的不用书本,只是将内容熟记在心,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
13776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文词1880年,宜黄民间说唱艺人高来庆,到景德镇卖唱为生唱的就叫文词,从此这一曲种就流人了景德镇。
13777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道情1911年夏,高安艺人刘水德到景德镇串街走巷卖唱为生。他唱的是《卖花记》、《白扇记》、《乌金记》、《合同记》、《破肚记》等通俗唱本,很受镇民欢迎。道情只用一副简板、一只道情筒。唱腔仅一种旋律,演唱者用快慢轻重等表达感情变化,能发出平板、...
13778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小调又称清唱,20世纪50年代末还叫过清音。清代,景德镇有几家妓院,妓女们在接客时都唱苏州、扬州一带的小调,如《扬州相思》、《扬州十打》、《茉莉花》、《夜落金钱》、《跌断桥》、《虞美人》、《下象棋》等。
13779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莲花落光绪末年,有个走江湖的艺人到景德镇乞讨,因为他是哥老会的老大,人称陈老大,真名不详。他善唱莲花闹,手拿叶子板,随口编词,见什么唱什么,如“走了东家到西家,拜了状元拜探花……”如果这家有个老太婆,他就唱“慈眉善目老太婆,年纪要活一百多,...
13780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十番班俗称吹鼓手,就是为婚丧喜庆服务的民间乐队。明、清时这种乐队由10种乐器组成,故称十番班。后来逐渐减少,至民国时只剩下唢呐和锣鼓,必要时加一支大号(俗称先锋)。建国后,有时竞减至一对唢呐吹奏。
13781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龙灯由于景德镇是“工匠来八方”之地,又是万商云集之处,各种风格的龙灯也汇集于此。有瓷龙(茶杯盖、汤匙、酒杯等组成)、银龙(金银首饰扎成)、草龙(稻草扎成)、板凳龙(条凳组成)、桥板龙(木板连接而成)、香龙(每节龙身上插许多线香,不用腊烛)、...
13782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蚌壳一个扮蚌壳精(女),身背大蚌壳,一开一合;一个扮老渔翁,手拿鱼网,当街表演,活泼、诙谐。
13783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狮子玩狮子实际上是一种武术活动。景德镇的狮子有乌一黄二的说法,打乌毛狮子的,还必须是全市武功最好的,黄毛者居第二。但一般都喜欢背绿毛狮子上街,意思是不跟人争高低,以免惹事生非。玩狮子时,首先都要当街表演一通武术,如大刀、双刀、锏、三节棍、九...
13784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艺术
高跷、抬阁都是按戏文化妆游行,并不表演。高跷大都是外地人,抬阁则都是本地人,用小孩扮戏中人物,坐在固定的抬架上让大人们抬着走。这些活动一般都是迎神赛会、元宵闹花灯时才举行。
13785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习俗
旧俗习惯于就近联姻,很少到外地结亲;而且重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订亲一般要经历相亲、提亲、定亲3个过程。相亲(亲友结亲其子女常见面者除外),男女双方由媒人找机会见面,也有暗中相亲的。如双方认可,即听从父母之命,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其中送庚...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