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7154 条 1793 / 1811
26881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过新年”。正月初一凌晨,竞放爆竹,称“开门炮”。此日庭设香案供品,男女礼拜,谓之“请天地”。合家换上新服饰,不出工,不扫地;禁止哭泣,咒骂、泼秽。店肆停业,职工放假,邻里相互“贺岁”,讲好话,讨吉利。晚早睡,不点灯,放“关门炮”。翌日...
26882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俗以正月十四为元宵,称“十四夜”。是夕各家烧樟树枝叶,谓之“𬊤址界”。口念“十四夜,𬊤界,金银宝贝𬊤进里,埃糟晦气𬊤出外,𬊤𬊤镬灶孔,银子孔打孔,𬊤𬊤镬灶塘,银子塘打塘。”是夜家家吃汤包、糊邋羹表示吉利。店肆、居民挂灯点烛,小孩提各式花灯...
26883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明节前后,户户扫墓祭祖,以节前居多。事前捣青〓糍,备牲醴香烛及纸幡,至先人墓间祭扫,加土插幡,俗称“加坟”。晚上在家设祭,谓之“请太公”。族人共聚祠堂,祭祀祖宗,俗谓“做众家”。节日用柳枝插于门边或头上。建国后,清明扫墓之风仍盛。在校师生...
26884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疰夏日”。是日吃茶叶蛋、青梅、鲜蚕豆、笋羹等,以防疰夏。亦有以糯米饭、芝麻、糖、松花制成块状食品,俗称“镬戳糍”。并有称体重和忌坐门槛等习俗。
26885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传四月初八为牛生日。是日耕牛辍耕。农户于日前采摘乌饭树叶,取汁和米粉制成“乌饭〓糍”。此日以〓糍、大麦粥、酒、蛋等喂牛,以备春耕。此俗已渐废。
26886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家家门边挂菖蒲剑、艾枝,门上贴“端午符”、钟馗像,以“避邪驱妖”。妇女以香粉、樟脑丸制作各式香袋,分赠佩带。午间,用雄黄调白酒,涂抹孩童头顶、额角,并喷洒住宅阴暗处,以驱毒杀虫。节日吃粽子,麦饼、菉豆芽、白酒。女婿给岳丈家送黄鱼。岳家则送小...
26887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谓农历六月初六天气炎热,各家曝冬衣,晒种子,晾书刊以防虫蛀,畜狗之家给狗洗浴。有“六月六,晒红绿”和“六月初六,黄狗汏浴”等俗话。
26888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妇妪多于此日采木槿叶,取汁煮汤,洗头沐发。
26889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古称“中元节”。旧习各家办牲醴祭祖。里巷集资邀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举行盂兰盆会,超度孤魂,施食饿鬼,俗谓“施焰口”。今盆会已废,祀祖亦少见。
26890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本地以农历八月十六日为中秋节。节前亲朋互馈月饼。节日家人团聚,饮酒赏月,分食月饼。文士对月吟诗,雅兴尤浓。此俗今仍盛行。
26891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农户用新米捣成〓糍,谓之“重阳〓糍”,分赠亲友。亦有蒸食糕点、方粽者。节日备祭品至田头酬谢田公田母,祈求来年丰收。文士登高宴赏,泛饮茱萸酒。
26892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俗计算年龄以冬至为岁首。节日用糯米圆拌以赤小豆、红糖为早餐。食前需礼神祭祖。此日有乞丐穿袍着靴,扮作钟馗、判官模样,仗剑击壁,穿街走巷,喃喃作咒,俗称“跨灶王”。妇妪待他走近,即撒以盐米,据说能驱邪。旧俗凡停柩待葬者多于此日埋葬,或修理坟...
26893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除夕前,家家捣〓糍、打糖,做豆腐,包粽,炒花生、蚕豆、南瓜子。户户掸尘,清洗衣被杂物,采办年货,“还福谢年”。婿家给岳家送鱼肉,俗称“送年夜”。除夕,设牲醴祀神,称“送岁”。设酒菜邀亲朋聚餐,称“吃年夜饭”。门上贴“青龙马”。长辈给孩子分“...
26894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俗以男方至女方成亲定居为“招赘”。男青年被称作“招赘郎”。招赘多因女方父母年老无子,为晚年赡养及财产继承计,始招婿入门。男方多因家境贫困,兄弟较多,其父母不惜送子出赘。招赘婚礼费用均由女方承担,所生子女亦从妻姓。旧时“招赘郎”常受族人歧视...
26895
知识出处: 宁海城关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妇女因丈夫去世或不睦离异而另行嫁人,俗称“转嫁”。封建时代,以夫死守节,从一而终为美德,如另行改嫁,需待丧偶三年以后。若前夫所生子女随至男方,常受歧视,被称为“拖油瓶”。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