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313 条 1206 / 1355
18076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嫡系子孙披麻戴孝,旁系子孙只戴孝。嫡长子长孙的孝帽上有结,孙子的孝帽上有一个红绒球,曾孙的孝帽上有两个红绒球。外孙子则挂兰绒球,未婚亲属的孝服均以红色为标志,女婿的孝服为漂白布缝制。
18077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长子手持面罗,内装麸皮、酒和黄钱纸,其它亲人随其后痛哭前行到土地庙祭祀,一日三次报庙,直到入棺为止。参加者脱掉一只鞋,父母都已亡故则要脱掉两只。
18078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下午入殓。入殓时用红布铺棺材里,众人遮住阳光,长子抱头,小儿子抱脚,其它按顺序分别抱有关部位,将死者稳入棺内塞上七个垫尸灰包,衣袖内放两个馒头或烧饼,盖棺前由长女持棉球蘸清水或香油,擦拭死者的五官,谓之“开光”,并念颂词,...
18079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在棺材头上用扁字题写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及死亡年。男性称“先考”、“太公”,女性称“先妣”“太君”。夫妻亡故一人字写单数,双亡字为双数,若在棺材上直接书写,孝子跪陪直至题毕。死者如是女性,棺材后面画有荷花,荷花下画有莲藕,示有儿辈,几节藕...
18080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入殓后的晚上,由“忙活人”拖着点燃的苇把子,死者亲属每人手持一棵点燃的香按选定的路线往村西为死者送路,行路时和尚道士奏哀乐,在选定的地点烧纸马、牛、车等。回家时不走回头路,不许回头看。归来后亲属均在灵前行跪拜礼称之为“行家礼”。
18081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第三天早晨或上午将棺材抬出庭院放于选定地点,由司仪按所排礼单顺序拜灵。于灵前由长子把陶罐摔碎,名“摔老盆”。然后长子扛引魂幡,亲属相随,起程到墓地,一路上抛撒纸钱,过桥或拐弯处放鞭炮,有孕妇女不到墓地。
18082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到了墓地,孝子先给祖上各坟烧纸,如父母已先亡故一位,还要哭祭一番,才破土挖穴,随着亲属将馒头咬一口后扔进墓穴,落棺,如是合葬棺头要摆齐,儿女一齐发,然后用红布搭在两棺之上,俗称“搭桥带”。亲属各抓一把土扔在棺材上由忙活人埋成坟形,将引魂幡插...
18083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下葬后第二天早晨,为坟墓添土,称为圆坟。并用七棵高梁秸杆,横三竖四插在坟头,名曰插房子。
18084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从死者死亡那天算起每7天到墓前祭祀一次,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每七天为一期,四十九天为七期)。
18085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孝子要守孝100天,服孝期间不能剃头,不得饮酒,不许接近女色。
18086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乡内是在70年代开始实行火葬。一般情况是在人死后在家停灵3天举行简单悼念仪式后火化,亲朋送花圈,表示哀悼。各村普遍建立了骨灰盒堂,在火化场火化后将骨灰盒存放在骨灰堂,或存放于殡葬管理部门。80年代旧的丧葬习俗回潮期间,火葬也一直坚持下来,火...
18087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建国前,婚后不生育妇女须到大寺的峰山庙、蔡台的娘娘庙或市内的天后宫烧香许愿,用红线“拴娃娃”。如孕妇产期已到迟迟不生,娘家须送一箍筷子取“快生子”之意。有的孕妇回娘家吃捞面,谓之“过刀面”,切断子恋母胎之情。
18088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生孩子都要请“老娘婆子”,孩子出生产房挂红窗帘,挂红布条,禁止生人进入。婴儿出生后要请一位哺乳期妇女来喂第一口奶,叫做“开嘴儿”,生男孩者请生女孩者开嘴儿,反之亦然。产妇分娩后先吃小米稀饭,煮鸡蛋,谓之“定心汤”。婴儿的“衣包”埋在产妇的窗...
18089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婴儿出生3日举行“洗三”,洗儿盆内放进4个鸡蛋,姥姥舅舅及近亲都掏钱放在盆里多为双数,名曰添盆,实际上是对“老娘婆”的酬谢。
18090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婴儿第一次枕枕头时,枕下须垫些书本、钱币等,以祈盼孩子前程远大。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