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313 条 1202 / 1355
18016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梨园头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人在此辟梨树园,并建一土台,后逐渐有人迁居此地建起村落,起名“梨园坨”。后由于音误、“坨”读成头,故称梨园头,延用至今。
18017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在程村东南约150米处,有一口已经废弃的水井。它有着一段神奇的经历。从前,人们都饮井水,每个村庄至少有一口井,大村则拥有三、四口。程村这口井如同聚宝盒,井水丰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天旱地涝,井水不增不减,水质极好,清凉甘甜,沁人心脾。...
18018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饮龙潭位于王兰庄村南,现址为一条普通的河沟。但在清乾隆年间,却是一个方园有10亩之广的大潭。潭水常年碧绿清澈,潭边绿草环抱,鲜花竞放,景色宜人。在水潭东北有一座火神庙,庭院中有一棵古槐,据说香火旺盛时,曾有一条青龙在此栖息,每值口渴之时,尾...
18019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景区
18020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95年,梨园头村玛钢厂研制成功“TF方异型铸铁散热器”,为全国首创。该产品金属热强度高,散热性好,安装方便,易清洗,使用寿命长,适合民宅和工矿车间使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18021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物产
“402号”,其特点抗病、产量高,肉厚,粉红色,酸甜适中。
18022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物产
“中粉1号”,是种子公司新选育的早熟杂交一代品种,果实中等偏大,单果重150—200克,粉红色,扁圆型,果面光滑,结果率高,品质好,从播种到收获约120—125天,亩产4000公斤左右,适于保护地和陆地早熟栽培。
18023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物产
“津春4号”,为陆地栽培杂交一代,抗枯萎霜毒和白粉病,侧蔓也能结瓜,丰产稳产,亩产可达5500公斤以上,瓜肉质密,品质好。
18024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物产
“津绿50号”,天津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早熟一代杂交品种,8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生长期50天左右,上市早于其它品种,亩产净菜5000—6000公斤。
18025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物产
“津绿55号”,8月上旬播种,10月初收获,生长期55天左右,适宜天津地区种植。青麻叶型,早熟,叶绿适中,品质极佳,抗霜霉病和病毒病,种植密度每亩3500株,亩产净菜6500公斤左右。
18026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物产
“津绿80号”,播种期在立秋前后,10月底11月初收获,生长期80天左右。品质佳,抗霜霉病和病毒病,亩产净菜7500—9000公斤。
18027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国以前农民一般用土布,民国以后开始用“洋布”,富家绅士服装多用绸缎。富者和教书先生裤褂外罩长袍,长袍有单夹、棉、皮之分,均为斜襟偏攀,外罩马褂,谓之“长袍马褂”,长袍马褂衣料多为绸缎。民国后,也有用洋布或礼服呢者。夏季男子多穿单裤、单褂、...
18028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朝及民国时期,年轻妇女有佩戴金银手镯、耳环、戒指,儿童有佩戴金银或包金手镯、脚镯、长命金锁的习俗。50—70年代逐渐消失。80年代配戴饰物的习俗又逐渐兴起,不仅青年女子戴金手链、金项链,金耳环及钻石戒指甚至中老年妇女、有些中青年男子也戴金...
18029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国时期,富家子弟及文职人员戴礼帽(春秋帽),农民一般春秋戴六瓣合缝的瓜壳帽(帽衬儿)、夏戴草帽。草帽有三种,一种是用高梁杆皮编制的斗笠式,一种是用马伴草编制的伞盖形,一种是用麦秸编制的礼帽式。冬季,男子多戴毡帽头或用兽皮做的皮帽。也有人戴...
18030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末及民国直至60年代,男女穿鞋多为自做布鞋,中青年穿实纳邦洒鞋,老年男子多穿圆口布鞋。冬季乡内农民拉冰、凿冰打鱼,用拖床在冰上运砖拉苇子时,要穿绑鞋,或称“牛皮绑”。鞋用牛皮制成,用皮条绑在脚上,里面絮上麦秸、稻草、鞋底捆上铁抓子。妇女穿...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