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3732 / 4093
55966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春”之日,用红纸卷一株青菜,挂在门口,贴“迎春接福”、“春至福来”、“新春大发”等小红联于厅堂或门首,燃香烛,鸣鞭爆,谓之“接春”。
55967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为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头花朝,二月十五日为二花朝,二月十八日为三花朝。此期,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之时,县人喜欢选这三天为婚嫁之吉日良辰。
55968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按干支推算,立春后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五个戊日为秋社,此时,新丧之家,其子女亲属持香烛纸钱焚于坟墓周围,谓之“挂社”。建国后渐废。
55969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夏”之日,县人兴吃米粉蒸肉,谓之“撑夏”,水上船筏工人尤兴此俗。
55970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四月初八日叫浴佛节,家家打扫室内室外,清除阴沟污泥,消灭害虫。
55971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初六日,有“六月六,石上晒得鸡蛋熟”之谚语。是日,盛行晒皮毛棉衣,和书籍图画,可防虫蛀,过去有的家乘谱谍晒妥装箱之后,合族吃晒谱酒。
55972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传为牵牛、织女二星一年一度相会之夜,银河鹊桥渡佳期之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是夕,妇女陈瓜果于庭中,穿针结彩缕,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建国后渐废。
55973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建屋上梁,先择地基,定方向,喜选坐北向南,地势高爽之处。先择吉日破土动工,竖柱上梁的前一天晚上,由石匠校正磉石,并喝彩贺喜,木匠用一根木棒雕刻简单的人头像,供放地基中央,祀以香烛纸钱,然后用公鸡的血祭磉、祭头像。毕,由主墨师傅抱着木头像在鞭...
55974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迁居入宅,屋建成后,应择吉日,迁入新宅,黎明前,全家人衣冠整洁,分别扛楼梯,抬饭甑和锅、碗、瓢、盆,手持火笼,沿途燃放鞭爆,进入新居。尔后,亲戚送礼贺喜,主家设宴,以示庆贺。时,有些人缺屋或他故,租赁他人房屋,由甲地搬迁乙地称为“乔迁”。是...
55975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已婚妇女怀孕半年之后,男女双方嫡系亲属馈送猪肚、猪肉或鸡蛋等食品。马鞍、白陂、张坊、相山、桃源等乡,尚有娘家择日以芝麻、米糍、酸果、酸菜、糕点之类送给怀孕女儿之俗,叫送“酸篮”,孕妇家则以酒肉果点或做麻茶,招待亲邻友好,谓之“做大腹冷水”。...
55976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兄弟长大成人,需各自另立门户,独立生活时,谓之“各烟异炊”。分家之日,由父母给儿子们各购妥一套锅、盆、碗、盏等炊具,然后请内弟(儿辈称母舅)到场,用红纸把各人应分得之财产、用具,详细写明,叫写“分关”,并煮好一甑米饭倒在团箕内,用红头绳按几...
55977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女子出嫁前的几个月内,其内亲需接去吃住数马,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亲爱、惜别;二是授以婚后生活常识。
55978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乡村农民于每年新谷开镰收割后,煮好新米饭,备办鱼肉、酒菜;合家聚餐,品尝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表示庆祝丰收。
55979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亲邻友好,遇疾病、灾祸,有持礼物慰问的风尚。
55980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遇女婿或新客第一次登门,必备点心款待,一般是煮粉、面或米糍垫底,上面盖以一条鸡腿或猪肉4块,全蛋4枚,此俗城乡皆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