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702 / 4053
55516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汕沐花、杜鹃花、野菊花、白菊花、鸡冠花、金银花、石榴花、玫瑰茄、蒲公英、栀子花、白茅花、兰蕙、蔷薇、茉莉、含笑、海棠、山茶、芙蓉、夜合、牵牛、桂花、月季、绣球、胭脂、泽兰、夜来香、腊梅、三角梅、芦花等几十个品种。
55517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有蘑菇、草菇、凤尾菇、黑木耳、白木耳、毛木耳等多种。
55518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莲荷、菱、细绿萍、水葫芦和水茭白等5种。
55519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紫菜、条浒苔、江蓠等。
55520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宋至道元年(995年),开始建立户口版籍制度。元丰八年(1085年),把户口分为“主户”、“客户”。有土地的是“主户”,没有土地的是“客户”。年满十六岁的男子为成“丁”,“以丁力多寡科差,兼论资产,遂为一代定制。” 元朝人户分为十等,立科...
55521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甘薯又名番薯、地瓜。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种来自外国,一名地瓜,皮有紫有白,肉则皆白,有自文来国来者,名文来薯,……。”并记载甘薯育苗、扦插、施肥技术及切片洗粉的办法。因甘薯适应性广,抗逆力强,产量高,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口粮,故有“惠安...
55522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1949年,甘薯种植面积252630亩,其中早薯94146亩,平均亩产195公斤。晚薯131984亩(豆薯55517亩,稻头薯43847亩,花生薯32620亩),平均亩产170公斤。越冬薯26500亩,平均亩产143公斤。 1957年甘薯...
55523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北宋,境内即种植水稻。明代,有早稻、晚稻、单季稻之分。早稻有12个品种,晚稻有7个品种,单季稻有2个品种。清代,有大冬、青晚、乌芒、占城、三光、白头术、白米术、叶下逃、畲稻、早术、大冬术、赤脚、粟谷术、晚稻、晚子、老鼠税等16个品种。清末,...
55524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民国时期,全县常年大麦品种以“六稜黑肚”、“六稷白肚”为主,“早黄”、“西姑麦”为次。大麦大都种植在旱地,有点播、条播、散播三种形式。民国27年(1938年),种植面积8168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平均亩产57.5公斤。 1950...
55525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民国时期,惠安小麦以“深根”为当家品种,全生育期165天,平均亩产100公斤,种植年限近40年;还有“赤穗”,全生育期160天,平均亩产100公斤,种植年限近30年。惠南惠西采用“田青”,全生育期135天,平均亩产100公斤;惠北惠中种植“...
55526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民国时期,惠安常年种植大豆,平均亩产50~60公斤。品种以“复白”、“铁树”为主。1950~1959年,全县年均种植大豆面积59263亩,平均亩产50.2公斤。以湄洲豆为当家品种,湄洲豆全生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20~140公斤。1960...
55527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高粱适应性广,耐旱抗涝,种植简便,稳产稳收。籽粒和秸秆是畜禽的饲料,高粱芒可加工成扫把,籽粒又是酿酒的工业原料,经济价值高。 民国时期,群众在房前屋后就已零星种植高粱。 1971年,全县示范推广花生隔沟间作高粱,株距30厘米,每亩种植1...
55528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玉米素有“高产作物之王”和“饲料之王”的美称,适应性广,根系发达,可与花生、大豆、薯类、甘蔗、幼龄果园等作物间作,增产潜力大。 1986年秋季,从永定县引进玉米聊玉5号在螺阳、涂岭、南埔、山腰等4个乡17个农户示范稻头薯隔沟间作玉米36....
55529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蚕豆、豌豆是粮肥兼用作物。蚕豆茎秆每亩300~400公斤,豌豆茎秆每亩250~300公斤。蚕豌豆的茎秆回田,翻犁时埋入土壤中,是很好的有机质肥料。 民国时期,水田常年种植蚕豆2500亩,亩产50公斤;农地常年种植豌豆6500亩,亩产45公...
55530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 类型: 物产
民国时期至1955年,县内花生地中均有混种小米,一般是花生播种时,同时在花生畦面散播小米,因小米苗期生势与卤禾本科杂草近似,在为花生中耕锄草时经常被锄掉,又因小米散播在花生植株中,根系发达,影响花生产量,且小米籽粒细小,加工不便,60年代后...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