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085 条 1163 / 1339
17431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按旧例,为买卖开张日子,家住外地的店员都在这天赶到。初八日各店铺门面要刷洗一新,放鞭炮,明牌匾,挂旗幌,张灯结彩,意寓开张大吉生意兴隆。掌柜的要安排吃一顿好饭,宴请店员。旧时居民吃合子,谓之“合子加八,越吃越发”。
17432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早晨看天晴天阴。天晴,下半年风调雨顺;天阴有雪,下半年气候不正常。
17433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二十五,民间有“老鼠娶亲”的传说。这天人们很早就上炕睡觉,是为不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这天,妇女皆不可动针线。农户寅时在自己的院内以草木灰画成一个个圆形仓囤,还有上仓囤的梯子,名曰“打囤”。同时,在住宅屋里的地当中,...
17434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年九节”是火神爷生日。是正月里继春节、元宵节之后的热闹日子。芦台、潘庄、丰台、宁河等乡镇都要组织“火会”(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队)在正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三天向“火神”献祭。家家户户和各商号要悬灯结彩三昼夜。民间花会也都要向“火神”献技。...
1743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龙抬头”。此时天气渐暖,正值惊蛰,春分节气,被说成是龙王抬头的时节。这天早起,家家用簸箕装草木灰一边走一边撒成线,名曰“引黑龙出门”,也称“引懒龙出窝”,然后再用白灰引龙进门,名曰“引钱龙”,示意引龙回家后,蛇蝎等百虫不敢出来伤人,且生活...
17436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在旧时丰台镇都要举办为期三天的庙会活动,庙会的主要活动是花船游街、男女信士进香、烧花船等项活动。烧花船,是为恭送观音大士返回南海洛伽山探家,同时也作为庆祝观世音菩萨万寿,也是为镇民们纳祥祈福的一项民俗活动。游...
17437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因此这天又叫“打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唱的是岁月轮回,唱的是四季交替。二十四节气里,立春是排在第一位。它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还是立春都是在每年...
17438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诞辰日。民间多作“蟠桃会”庆贺寿诞。境内善男信女均赴庙进香、上供。道士对施主以“供尖儿”相赠,谓之“带福还家”。这天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孩子坐胎(难产)。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芦台、潘庄、丰台、宁河后,民生凋敝...
17439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寒食”。此节多在二月底三月初,立春之后的六十天左右,因民间有“春到寒食六十日”的说法。这天妇女不做针线活,说做了受穷。另外,这天不许吃饽饽和粥,民间有“寒食吃饽饽,穷得满屋踱踱”的俗谚。民俗有踏青扫墓之习。当日,民众带纸钱、香烛和祭品...
17440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明节后半个月。这天人们早起望天下雨,以便耕种。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箍瞎眼。
17441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据说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因他出生时有9条龙吐水为其浴身,故民间将每年纪念他诞辰的活动日称为“浴佛节”。届时,城镇各大小寺庙都要举行诵经法会,用各种名香浸水盥洗佛像,僧、尼都聚集寺院参拜,士庶妇女也扶老携幼到寺...
17442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当五”、“五月节”。在本地民俗观念中,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所以人们要请钟馗驱鬼除瘟,使人在春末夏初的转变时期不会染上瘟疫。过节时,家家包粽子(粽子是以粘米、枣、豆馅,用芦苇叶包成的尖角形食品),互相馈...
17443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间传说此日为关公磨刀准备赴会日,滴下的水点便形成大雨,故宁河俗谚又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就是说到了这天,多少要下点儿雨,若还不下就旱了,人们会把关公的铜像抬出来求雨。1949年后,此俗渐渐消失。
17444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初六,民间有“六月六看谷绣”的谚语。人们吃炒蚕豆或炒黄豆,并在这天晾晒冬天的衣物。相传如果六月初六不晒冬衣,特别是毛皮的衣服,夏天就要被虫子咬。旧志记载:“六月六,炒米花,曝衣晒书,入伏造醋、制面酱。是月,恒望晴,惧淫雨伤稼。”如果...
1744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这天有吃鸡蛋的风俗,据说吃了不“苦夏”,俗谚“夏至三更便暑伏”,伏分三伏,每伏十天,当地流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的说法。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