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5143 条 2104 / 2343
31546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家务又称“家政”,是指一个家族或一个 家庭的日常生活事务,通常称“过日子”。
31547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家务的主要决策者是家长,家长又称“户主”“当家人”,在旧社会家长制家族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对内维护家族秩序,对外全权处理一些事务。因此,家长以外的家庭成员统称为家属。
31548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家务琐事的具体管理主要是家庭主妇,又称“内当家的”,一般是家长的妻子,是由“多年的媳妇熬成的婆婆”。这些人会料理家务,会盘算过日子。旧时的家务劳动主要由主妇承担,所以过去找媳妇,要先看其会不会做针线活、会不会烙煎饼等。在当代生活中,男女平等...
31549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受几千年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人们总是把“忠孝、节义”作为美淡,多数人家把“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作为家训。
31550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在幼儿阶段,往往通过儿歌、童谣、谜语、故事,启发子女智慧,灌输基本知识,培养认知事物的初步能力。少年阶段,一般农家孩子渐次学会一些农活和家务,然后送进学堂学习文化知识。成年后,培养其主家立世之道、学会一技之长的本领。
31551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家业也叫“祖业”“家产”“家当”,包括田地、宅基地、房屋、家具、农具、树木、粮食、钱款等。家业归全家人所有,任何人不能占为已有。
31552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传统上分家,要请中人或子女的娘舅到场,写上名单,几家几份,新分户和中人都要签字画押。时间上多是几个儿女都结婚之后再进行分家,后来演变为子女结了婚就分出去。
31553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从前家产继承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长子、长孙为主要继承人;第二、以幼子为主要继承人;第三、老人与几个儿子平均分配财产,或谁最后贍养老人,谁继承财产;或共同贍养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分配遗产。过去出嫁的闺女摊不着份,如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同财产继...
31554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母亲之父,当面叫“姥爷”,书面称“外祖父”,对人称“外老爷”。 母亲之母,当面叫“姥娘”,书面称“外祖母”。 母亲之兄弟,称为“舅”,其妻子当面叫“妗子”,书面称“舅母”。 母亲之姊妹,当面称“姨”,书面称“姨母”,其夫称“姨父”。 外祖父...
31555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父之姊妹,当面称“姑”“姑娘”,书面称“姑母”,其配偶当面称“姑父”。 姑之子女,当面称“表哥” “表弟”“表姐” “表妹”,对人称“表兄弟” “表姊妹”。 父之舅,称“舅老爷”,其配偶称“舅奶奶”。 父之姨,称“姨奶奶”,其配偶称“姨老爷...
31556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妻之父,当面称“大爷”“叔”,书面称 “岳父”,对人称“老丈人”。至20世纪初始,多有随妻叫“爸爸”。 妻之母,当面称“大娘” “姉子”,书面称“岳母”,对人称“丈母娘”。至20世纪初始,多有随妻叫“妈妈”。 妻之兄弟,当面称“哥”“兄弟”...
31557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女之子女 称为“外孙” “外孙女”。
31558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姊妹之夫,当面称“姐夫”“您姑夫”,对人称“小孩他姑夫”。 父母对其女之夫,当面称“您姐夫”,对人称“闺女婿”“贵客”。 夫妻双方之父母,当面称“哥” “兄弟”“嫂子” “您姉子”或“妹妹”,对人称“亲家”;书面称“姻兄”“姻弟” “眷兄”...
31559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仁兄弟之间,当面按原称呼,对人称“仁兄弟”。 干父母,当面称“干爷” “干娘”,书面称“犹父"“犹母”,也叫义父、义母。 一般亲戚与本家之间称呼不一致,以本家为标准;至亲与远亲以至亲为准;远亲与干亲、仁兄弟,以远亲为准;仁兄弟和干姊妹之间,...
31560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子女对父母,对人统称“老人家”“双亲”“高堂”。 子女称父,书面称“父亲”,对人称“家父”。当面叫“爹”"大”“爷”,20世纪80年代起, 称父亲为“爸爸”。 子女对母亲,当面称“娘”,书面称“母亲”,后来称母亲为“妈妈”。 祖父称“老爷”...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