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7154 条 1784 / 1811
26746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丧葬之礼俗称“白事”。老人病危将死,子女立床前送终,咽气之后给死者洗身更衣,尔后放在门板上,脚下点青油灯,子女守夜,家属遣人至亲戚家报丧,择日出丧,其间施焰口、入柩,然后出殡,出殡时儿子穿孝服扶棺,女儿穿孝兜,亲朋戴白帽送行,举行祭拜仪式,...
26747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凌晨早起放鞭炮,称“开门炮”;早餐煮“新鲜米饭”。中堂设香案供品(称“天地饭”)祭拜天地。给长辈敬糖茶拜年。兴穿新衣服,不出工,不扫地,不索债,不杀生,不哭泣,不骂人打人,不讲不吉利话。白天上祠庙礼拜,祈祷全年吉利。天黑...
26748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本地以正月十四为元宵节,俗称“十四夜”。村民有裹汤包、做汤圆吃的习惯。家家烧樟树枝叶“𬊤址界”。边𬊤址界边说:“十四夜,𬊤址界,金银宝贝𬊤进里,埃瘴晦气𬊤出外。𬊤𬊤镬灶孔,银子孔打孔。𬊤𬊤镬灶塘,银子塘打塘。”此夜多有舞龙、滚狮子、打拳、擂...
26749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观世音菩萨生日。是日,上庵寺朝拜观音。
26750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为民间祭祖、扫墓之节。事先采“野青”(鼠曲草),捣成“清明麻糍”,备纸幡、酒、菜肴等到祖先墓前祭扫,并于坟头加土,故俗称“加坟”。回家于晚饭前在大门口外设礼作祭,俗称“请太公”或“做清明”。此日还有联宗祭祖、做众家清明等活动。 中华人民共...
26751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疰夏日”。是日,吃茶叶蛋、青梅、鲜笋、鲜寒豆、鲜蚕豆等食物。
26752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牛生日”。是日,耕牛辍耕一天,家家捣制“乌饭麻糍”(山上乌饭树汁浸糯米捣制),并给牛喂以乌饭麻糍、老酒、鸡蛋等,以示敬意和备春耕。现耕田多用“铁牛”,该节日趋冷淡,但吃乌饭麻糍仍很盛行。
26753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亦是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是日,家家采菖蒲、艾枝挂在门窗边。正午喷掺雄黄的白酒,并将雄黄涂抹在小孩眉心、耳门、额角上。用五彩线或彩布包樟脑丸或香粉做成香袋,悬挂帐前,或...
26754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关云长(俗称“关老爷”)生日,上关爷殿许愿、还愿。此日也是关老爷磨青龙偃月刀的日子。
26755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狗生日”,有“六月六,黄狗好洗浴”之谚。妇女多翻晒衣服以防潮防霉,读书人亦翻晒书籍,谚云“六月六,晒红绿”,此日吃麦糕、馒头、包子。
26756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是一年“三元”之“中元节”,“三官大帝”中地官(主赦罪)的生日(天官大帝生日正月半为“上元节”,水官大帝生日十月半为“下元节”),也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又称“鬼节”,俗传阴间此时放鬼活动三天,故民间皆捣晚米(粳米)麻糍设礼祭祖,俗称“请太公...
26757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地藏王菩萨成道日(俗称开眼日)。是夜,在住宅四周、院子、地道、檐界等处插香,让一年只开一天眼的地藏王看到人世间的向善之心,以求保佑。
26758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灶司菩萨生日。灶司菩萨奉在每家灶山上,俗称“灶山佛”。他除了于十二月廿三日“上天奏好事”(据传在天上停留七天),其余日子都在“下界保平安”,因而每有时鲜食物,都得先贡灶山佛,以佑平安足食。
26759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宁海以农历八月十六日为中秋节。节前亲友互赠月饼。此日吃洋糕,晚上家人团聚,饮酒吃月饼赏月。
26760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民间捣糯米麻糍,先敬“田公田婆”,后食用,有庆丰收之意。是日,登高活动颇盛。1989年法定为老人节。每逢节日,村老年人协会都组织老年人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并发一些纪念品。重阳节也就同时成为尊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