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1 条 286 / 669
4276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当代
方介堪,与苏渊雷合作的书画家,共同创作了《梅竹双清图》,通过竹与梅的组合,展现了冬季的清新与坚韧。
4277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当代
池伯成,台胞画家,他的画作《岁寒三友》以竹、松、梅为主题,体现了竹子在寒冬中的顽强生命力。
4278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当代
林景熙,诗人,创作了《赵奥别业》一诗,其中提到“种竹引秋声”,体现了竹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4279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华文漪,清嘉庆拔贡,今苍南蒲门人。他的《野外看竹三首》中提到“屋畔修篁自一村,不须挂杖去敲门”,描绘了竹在乡村环境中的普遍和亲近。
4280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宋衡,甲午战争后,平阳县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积极拥护教育改革,特别是废除科举制度并推广新式学堂。他们的努力推动了平阳县学堂(今县小)、鳌江公学(今鳌江小学)和山门集福学堂(今山门东屿小学)的创办。
4281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黄庆澄,甲午战争后,平阳县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积极拥护教育改革,特别是废除科举制度并推广新式学堂。他们的努力推动了平阳县学堂(今县小)、鳌江公学(今鳌江小学)和山门集福学堂(今山门东屿小学)的创办。
4282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民国
项廷麟,1915年,他担任平阳县立高等小学(今县小)的校长,并创办了师范讲习所,招收40名学员,学制一年。这是平阳县中等师范教育的雏形。
4283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民国
黄溯初,1933年,这位乡贤将郑楼小学的全部校产,价值三万一千九百银元,捐赠给温州师范学校。这一捐赠为省立温州师范学校的创建提供了重要支持。温州师范学校设立了三年制的普师部和四年制的简师部,分别招收初中和高小毕业生。
4284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当代
杨德玙,1944年,他担任平阳县简易师范学校的校长,将原附设于平阳县立初级中学的简师班并入,为当地小学教师队伍的充实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285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当代
陈卓甫,江南区宜东乡的耆绅,于1944年捐田200亩作为基金,创办了平阳县简易师范学校。
4286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民国
游寿宸(1872~?),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四》记载:“号玉舫,居万全。江南陆师学校毕业,留学日本。”1904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与陈蔚同期同学。刘绍宽《东瀛观学记》载:“(九月)十六日辛卯。本日为士官学校行毕业式,天皇亲临给授证书。...
4287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民国
陈蔚(1876~1950),原名陈文章,字仲临,号鲸量,鳌江人。少年时考入梁启超为总教习的湖南长沙时务学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选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的江南陆师学堂。刘绍宽《厚庄日记》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初七记载:“仲临在陆师...
4288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民国
陈华(1884~?),原名文(闻)笃,别号静庵,为陈蔚胞弟。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年19岁,入测量专门学校、速成师范。时俄国侵占东北,温州留日学生林调元等十八人发表抗俄宣言,陈蔚、陈华同署。一年后回国,在小成学校任教,并参照日本现代教育方式...
4289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民国
黄群(1883~1945),字溯初,原籍万全郑楼。少时从学于瑞安陈黻宸。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杭州从学求教于求是书院总教习宋恕。宋恕曾于二十九年东游日本。受其影响,卅年(1904)二月黄群自费赴日留学。五月,入同文书院。刘绍宽、陈子蕃...
4290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时代: 当代
周季伦(1883-1967),又名周锡经,周喟堂弟。水头镇人,少时就学于会文书院。1904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回国后在北京应留学生考试,得商科举人,任邮传部主事。后担任北京大清银行总行核算科长,调任上海、杭州等处银行任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