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5143 条 2105 / 2343
31561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夫称妻书面直呼学名。对人称“家里的”“老婆” “爱人”“家属”“对象” “夫人”“媳妇” “那口子”“老伴”。当面称“孩子他妈”“孩子他娘”,或直呼学名。 妻称夫,对人称“男人”“丈夫” “外头的” “当家的”“那口子”“爱人”“孩他爷”“...
31562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父母称子女为“孩子们”,称儿子为“小子”“儿”;称女为“闺女”“妮子” “妮儿来”。 父母叫儿子,当面呼乳名,结婚生子后 “ X X他爸";呼儿媳“ X X他娘”。 兄弟之子女称“侄子”“侄女”。 祖父母称孙辈为“孙子”“孙女” “孙媳妇”...
31563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民间有互相问候的礼节,见面问“吃了吗? ”“上哪去? ”“忙吧? ”;还有偶尔相见,则问“做么来? ”“最近忙什么? ”“家里人都好吧? ”,或简要咨询其它情况。打招呼时,骑自行车的见熟人要下车,戴口罩见人打招呼要摘下口罩,正忙于干活或某项...
31564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节曰馈赠俗称送节礼,主要是八月十五、春节,还有冬至“数九节'传统习俗,男女定婚后,每逢节日,男家要备礼送女家,俗称“看亲”,女家也有回赠。其他节日,一般送礼较少,且相互赠送。农村送节礼,回粉条或挂面,称为“细水长流”“有个扯络"。闺女婿第一...
31565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小儿出生送“粥米”以贺,并给小孩见面礼;婚嫁送钱为“喜礼”,另有的送贺圃、衣物;祝寿送糕点、贺礼、寿画等;丧礼有礼钱、火纸、香烛、果饯,称“行来往”。
31566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毎有建房,亲友常携酒、烟或礼金往贺,竣工时设酒宴酬谢工匠,常邀亲友与之同庆,以示感激相助之情,谓之“谢匠”。乔迁俗称“搬家”,届时亲友常携烟、酒、鱼、肉前往祝贺,谓之“温锅”,主人要设宴款待亲友。20世纪90年代以后,祝贺乔迁的贺礼上升为买...
31567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提亲也叫“说媒”,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主要是靠媒人介绍。专职说媒的俗称媒婆,这种媒婆一般能说会道,有时受人委托,有时四处打探,主动说和。另有相当一部分婚姻是靠亲友作介绍促成,看着双方家庭状况和男女青年比较合适般配,然后提亲。也有的是主家...
31568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合年命。旧社会,男女青年自己的婚姻大亊自己并不当家,从提亲、打听,到合年命,都是父母包办。在提亲过程中,要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和“五行”,合生辰八字,推算两人命里合不合、属相犯克不犯克。
31569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提亲之后,主要是女方家长到男方家去看看。相家由媒人和女方家庭父母商定日期,一般由女方的母亲去男方家。相家如留下吃饭,女方不推托,说明十有八九成媒。
31570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在相完家之后,一般安排男女双方见见面,通过接触,增加了解。俗话说:“人是一面相”,好孬一看便知;此外,见面后一拉呱,也能掌握基本情况。通过第一次见面,还可以安排第二次见面,或双方自行约定走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31571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31572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传大启就是正式婚约,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颁发的结婚证,具有法律效力。传过大启之后,两家就成了亲家关系,有了正式来往,包括有红白喜亊都得送信。为了简便手续,也有将“小启”“大启”一同传递的,男方要置办酒席款待,以示庄重。
31573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男女一旦定下亲,在下大启的当天,要由男方送给女方一定的聘礼,一般是女子的穿戴衣服、布料、首饰、化妆品等,另有送红包礼金的。
31574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下启中还有一些信物,如用彩纸包一小撮米和面,意为“米面夫妻”;包麦麸,寓意“有福”;包艾叶,离意“相爱”;送两条鱼,象征“有余”;头绳上插松柏枝叶,意为“松柏长青,流传百支”。
31575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 类型: 民俗
请期就是“要媳妇”“要日子”,也称“要八字”,由男方近门族人到女方家中索要生辰八字,议定婚期。该哪月出嫁叫“大利月”,特殊情况另定哪月叫“小利月”。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生辰八字看日子的越来越少。农村也和城市一样,选择国际性节口或闽家重大节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