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578 条
2022年
578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578 条
其他
196条
动物
4条
土地资源
25条
植物
14条
民俗
174条
疾病
50条
美食
32条
艺术
13条
药物
15条
蔬菜
2条
谚语
7条
货物
15条

颗粒列表

共 578 条 26 / 3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376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谚语
独牛难套,独子难教。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棒槌钻牛皮,虽慢窟窿大。 师打徒不恨,父打子不羞。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 莫享少年福,免受老来穷。 棒头出孝子,娇养忤逆儿。 教子不离书,种地不离猪。 遗子黄金满屋,不如教子一经。 师傅手...
377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谚语
事在人为,地在人耕。 浪子当家,饿死全家。 穷有好时,富有倒时。 人怕倒运,天怕浮云。 爹有娘有,不如自有。 耍笑的买卖,谨慎的庄稼。 兵松松一个,将松松一窝。 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 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 媳妇要当婆,慢慢往上磨。 ...
378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谚语
不怕难,就怕懒。 懒惰懒惰,挨冻受饿。 早起一时,松泛一天。 三红上街,穷汉装鳖。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娘家饭香,婆家饭长。 七十瓦上霜,八十风前烛。 绳打细处断,脚从尖尖烂。 当家的会算账,日子过得旺。 女子大了不要留,留来留去结冤仇。...
379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谚语
铁锨响,粪堆长。 稠好看,稀吃饭。 地无唇,饿死人。 麦出牛工,秋出人工。 蚕老一时,麦黄一晌。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麦黄糜黄,绣女下床。 只有懒人,没有懒地。 七十二行,庄稼汉为王。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锄头上有水,杈头上有火。 ...
380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旧时,通行聘婚制,有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亲迎 ”的 “六礼 ”之说,均委托媒人通言。1950年,新《婚姻法》实施后,全县城乡废除父母包办,实行婚姻自主。婚姻多为双方看准后,委托介绍人征得双方父母同...
381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过去选择婚配对象,男女双方家长有一方看中对方,便央媒试问,并通过媒人传话和亲友暗访,互相打听,了解情况。女方要向男方问其人品、年龄、兄弟几人、家产过活、父母为人等全部家庭状况;男方要向女方问其容貌俊丑、黑白胖瘦、针线茶饭、品行优劣、父母家庭...
382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一般都是男到女家,少有女到男家的。当天,女家非常重视,要彻底打扫卫生,弄个内外整洁,女孩也要打扮一番,同时邀来姐夫舅子、七姑八姨作陪。相应,也备客饭热情款待。过去相亲,男女双方无缘直接交谈,只是各人留神,互相偷看几眼而已。饭毕临行,由双方父...
383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彩礼 ”议妥后,即换帖挂锁,订立婚约。民国乃至以前,都是男方备礼,与媒人同到女家,在灶前将 “同心锁 ”(红头绳系钱币)挂于女子颈间,并交礼换帖。女家设宴招待亲族,表示婚姻已定。新中国建立后,废止换帖订婚。婚事议成后,订婚仪式由男方承办,...
384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买卖婚姻沿袭至今,仍未杜绝。清乾隆年间,彩礼约10两纹银、土布2匹;清末至民国时期,彩礼约50两纹银或70块银元、彩布5匹。1950年代,彩礼约人民币300元左右,衣料数身;1960年代,约500元上下,衣料数身;1970年代,700元~8...
385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过去 “看日子 ”之前,男女双方要交换 “庚帖 ”,俗称 “抄八字 ”。以便各方兼顾,统筹择吉,选定的日期对男女双方都有利。乡俗说:“过了腊月二十三,娶媳妇不论哪一天 ”。现在,民间婚嫁 “看日子 ”的习俗仍然传承,但迷信复杂的清规戒律多已...
386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追节等等。“追节 ”的意思:一是进一步明确表示婆家快要迎娶了;二是送些衣料、鞋面、丝线之类,好让女方及早准备嫁妆。婚期定在上半年,多在 “二月二 ”或 “端午 ”前夕 “追节 ”;婚期定在下半年,多在 “七月七 ”或 “八月十五 ”前夕 “...
387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婚期选定后,于吉期前三日,男方家长偕同媒人到女家商量事,俗称 “拜问 ”、或 “送花布 ”。男方给女方送花布,其中必须有一身棉衣衣料(里、面、棉)。据当地习惯,凡闺女出嫁,不论春夏秋冬,即使五黄六月,也得穿身棉衣上轿,实在天热不宜穿棉的,兜...
388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帖婚期三、五日之前,要 “请客 ”。一般亲友可以口头相请。婚嫁者父亲的舅家、母亲的娘家,俗称 “老、小外(读作 “位 ”)家”,还有干大、媒人这些亲戚友人必须 “下帖”相请。
389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旧时,当地娶媳妇的 “红事 ”,西北塬上历时3天,第一天娶人,第二天待客,第三天送客;东南塬上历时2天,第一天娶人、待客;第二天送客。讲究繁多,步步有礼,两三天下来,新郎新娘人困马乏,但要硬撑到底。从1960年代起,逐渐改为1天,完毕所有的...
390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民俗
当地称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去的衣物为 “陪房 ”或 “嫁妆 ”。嫁妆多少,量家当而行。过去,女儿长大,父母就得提早为其准备嫁妆。现在市场繁华,物资充裕,衣服首饰、家具电器、化妆用品应有尽有。嫁妆只需届时到市场上购置即可。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