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析出资源
图表
人物
机构
事件
地名
专题
作品
实物
片段
任务年份
全部
1323 条
2021年
0 条
2022年
725 条
2023年
599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323 条
专题知识
229条
交通
105条
公文
2条
其他
129条
动物
34条
区域
59条
医疗
2条
土地资源
13条
基础设施
13条
数据统计
55条
景区
44条
景物
7条
植物
64条
民俗
246条
民俗文化
120条
物产
6条
玄学宗教
3条
疾病
36条
矿产
2条
神话、宗教
3条
粮食
1条
经济作物、农作物
38条
美食
8条
艺术
43条
茶
5条
药物
56条
颗粒列表
共 1323 条
28
/
8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406
笋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经济作物、农作物
鲜笋及板笋、烟笋是鲜美的食品,为我县特产,盛产于杨洲、罗坪、严阳一带,产量占全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石门、罗溪、伊山、南岳、干楼、大洞等公社亦有少量出产。 解放前,笋的生产加工多为各家各户分散生产。每当产笋季节,将笋用开水烫煮,有的用竹蔑穿成串...
407
小山竹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经济作物、农作物
生长在河港水边潮湿沙土壤间,又名水竹,繁殖力很强,易成林,各地都有。过去除农民用于夹菜园、编篮筐、做炭篓外,再就作柴薪使用。 解放后小山竹被广泛利用,如用于搭简易棚、编凉席、篾折、篾筛、篾丝箩等。1955年供销社开始收购小山竹,自1.955...
408
棕片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经济作物、农作物
属棕榈科,常绿乔木,高于直立,不分枝,为叶鞘形成棕衣所包。叶大,集生于顶,掌状深裂,叶柄有细刺,每月长棕一片。棕生长时间长,产量高,不受天气影响,民间有“千棕万桐,子孙不穷”的谚语。农村多植棕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棕...
409
香菇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经济作物、农作物
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香菇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和少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养分以及维生素B和C。此外,它还含有一般蔬菜所缺少的维生素D母,对增强人体的抗病力有很大的功效。香菇是我县特产之一,旧志《物产》卷载:“蕈一一俗称黄...
410
银耳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经济作物、农作物
又名白木耳,人中药,性平、味甘,功能滋阳润肺,一般作滋补品使用。历史上,我县不出产,药用向外地购进供应。1972年,安乐林场进行试产,获得成功,但产量低,只作内部销售。1973年,宋溪供销社派人至外地学习,并作示范性生产。1974年,宋溪、...
411
龙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龙灯又称“龙舞”,是历史悠久、流行很广的一种民间舞蹈。用竹、木、纸、布等扎成管状,画鳞成形。一般九至十一节,燃烛其中,称之为“明龙”。龙头和龙尾由技术熟练而力大者擎耍,另一人高擎龙珠。舞时,由持龙珠者诱龙抢珠,左右翻滚,席地盘旋。技术高超者...
412
狮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狮灯又称“狮子舞”。俗称“戏狮灯”,是流行于汉族的民间舞蹈。用竹、木、布、麻、棉纸染色做成黄、花两种式样的狮头、狮被,狮头狮尾由两人合作扮演。在啰鼓声中,狮子跳跃登场,表演舔毛、搔痒、跌扑、腾跳等动作。 解放前,狮灯多由地方姓族主办,聚集本...
413
马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马灯是用竹扎成马头、马尾,蒙以红、白、黑布或纸,缚于扮演者前后腰部,形似人骑马上。扮演者化装成历史人物,手提缰绳,在场地走圆场穿花或走交叉十字等,四到八人不等,多为正月出灯,边唱边舞,配以锣鼓和胡琴清唱汉剧。现代马灯已不扮演历史人物,穿现代...
414
蚌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蚌灯又称“蚌舞”,剖竹扎成两片蚌壳,以布或纸蒙成,再画上罗纹,以青年女子扮演蚌壳精,另一男青年扮演老渔翁。在锣鼓声中出场,蚌不停地一张一合,老渔翁模拟撒网捉蚌。配合锣鼓节拍,哑剧形式表演喜怒动作,最后以老渔翁用出其不意的手段网住蚌而结束。
415
船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由民间舞蹈“采莲船”演变而来。用竹扎成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船外有艄公、艄婆各一人,由彩旦、小丑扮演。艄公撑篙,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舱中少女唱各种小调,艄公艄...
416
傩舞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傩舞源于原始巫舞,后演变为宫庭傩舞,逐渐又发展成为民间表现劳动生活和传说故事的节目。我县清代尚有傩舞,如清文人李维纲在《墉埠竹枝词》中写道:“连村正月早迎傩,装点儿童学舞戈;金鼓磔镶轮值后,元宵花灯逐门过。”解放后在我县已少有演出,但在舞台...
417
蛇舞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取材于武宁采茶戏传统剧目折子戏《蠢子接姨娘》,以草绳装蛇吓小姨,于两百多年前演出于严阳乡烟溪村。清光绪以后,由蠢子独舞,称为“蛇舞”。以后传至东坑老艺人舒真池,舒将戏蛇动作归纳为望四角、出洞、翻山、穿山、盘龙、钻洞、穿林、追食、亮七寸等十三...
418
锄山鼓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锄山鼓又称催工鼓或打鼓歌,是我县民间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是在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鼓劲,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起源时间据旧志、《艺文》卷中清文人盛谟写的《山棚鼓子词》中记述:“海内人众,土俭于耕顷。楚人来宁垦山者,岁以千计。绝巘层岩。鸡...
419
山歌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山歌、旧志载“里巷歌谣,父老转相传述,樵牧赓和,皆有自然音节,其言类多男女情事。独一歌云:‘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姐妹双双采,明年姐妹适谁家’。词意缠绵,得风人之遗,”证明我县很早就有山歌酬答,以驱疲劳。 我县山歌有本地山歌和...
420
民歌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艺术
民歌。又称“小调”,其音韵柔和,节奏锋快,适宜于舞台演出或行灯对唱,可配管弦乐器。 民歌的来源甚广,有的是从山歌转化,有的是外地输入,也有的是土生土长。如《闹五更》、《十二月飘》、《孟姜女哭长城》、《洛阳桥》等,解放前就编有唱本出售,不属本...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